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
总报告
第一章 跨入5G时代的中国移动互联网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5G商用元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G的增强移动宽带、高可靠低时延、广覆盖大连接特性,扩展了移动互联网面向消费、产业和社会治理的广阔应用前景。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中国和世界各国都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意外地形成一场无法人为设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超级实验。移动互联网不仅成为疫情期间无数人的生活基础设施,也成为抗击疫情、实现复工复产的重要基础设施。跨入5G时代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一定会产生我们现在还想象不到的新应用,进一步丰富产业生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一、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基本状况
(一)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
1.5G商用全面推进,位于全球第一梯队
2019年1月,广东联通联合中兴通讯在深圳5G规模测试外场,打通了全球第一个基于3GPP最新协议版本的5G手机外场通话(First Call),通过无线方式实现了5G手机终端与网络的成功对接,加速推动我国5G终端产业链的成熟。2月18日,上海虹桥火车站正式启动5G网络建设,成为全球首个启动5G室内数字系统建设的火车站。2019年央视春晚超高清直播采用中国电信“5G+4K”和“5G+VR”解决方案,使增强移动宽带(eMBB)场景应用落地迈出重要一步。3月25日,第26届《东方风云榜》音乐盛典全方位运用“5G+8K+VR”技术直播,这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3月30日,全球首个行政区域5G网络在上海建成并开始试用,并完成首个双千兆视频通话。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6月27日,我国完成全球首例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5G远程手术,标志着5G技术在远程医疗领域的运用达到了新高度。
2.移动宽带网络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用户占比稳步提升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4G用户总数达到12.8亿户,全年净增1.17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80.1%,占比远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不足60%)。2019年,全国净增移动电话基站174万个,总数达841万个;其中4G基站净增172万个,总数达到544万个,已建成全球覆盖最完善的4G网络。至2019年12月底,中国建立5G基站数超13万个,用户规模以每月新增百万的速度扩张,5G用户规模与网络覆盖范围同步快速扩大。到2020年3月底,全国已建成5G基站19.8万个,套餐用户规模超过5000万。
3.移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IPv6发展成果丰硕
当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物联网。截至2019年12月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用户达10.3亿户,全年净增3.57亿户。电信企业提供的物联网行业应用超百种,泛智能终端产品超过3000款。
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工业互联网”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巨大的产业潜力及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高度契合的影响下,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4800亿元,同比增长6.64%,占全球工业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59.6%。
车联网作为5G重要应用场景之一,2019年是其发展的关键一年。《车联网知识产权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中国车联网领域专利申请约28647件,全球车联网领域专利申请累计114587件,中国专利占25%,居全球第二位。业界预测,2020年全球车联网有望突破1000亿欧元的规模,中国将占1/3。
2019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IPv6网络就绪专项行动,加快提升互联网IPv6发展水平。截至2020年3月,中国IPv6地址数量达50887块/32,较2018年底增长15.7%。丰富的IP地址资源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移动互联网用户和流量消费
1.移动互联网用户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2019年1~11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亿户,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13亿户,比上年末净增约3366万户。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较2018年底增加7992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较2018年底提升0.7个百分点。不过,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幅继续放缓。截至2019年6月,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同比增长率已由2018年底的4.2%放缓至2.8%(见图1.1)。
图1.1 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变化趋势
2.移动互联网流量消费增长较快
在提速降费专项行动等政策指引下,受移动支付、移动出行、视频直播、短视频、餐饮外卖等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的影响,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仍然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1220亿GB,同比增长71.6%;其中,手机上网流量达到1210亿GB,同比增长72.4%,在总流量中占99.2%。全年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流量(DOU)达7.82GB/(户·月),是上年的1.69倍;12月当月DOU高达8.59GB/(户·月),位于全球前列。短视频应用成为流量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电信企业的流量数据监测表明,移动用户2019年使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消耗的流量占比超过了30%。
(三)移动智能终端发展
1.手机市场出货量和上新机型均同比下降
2019年我国手机出货量累计3.89亿部,同比下降6.2%,相较出货量高点的2016年下降1.7亿部,出货量达到2014年以来最低值。国内4G手机出货量为3.59亿部,占比为92.3%,同比下降2.3%;智能机出货量为3.72亿部,占比为95.6%,同比上升1.6%。2019年,我国手机上新机型573款,同比下降25%,其中,4G手机占69.6%(399款),同比下降9.8%。
2.国产5G手机初露头角并抢占国际市场
2019年尤其是5G正式商用后,国产5G手机加速问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5G手机出货量累计1376.9万部,占我国手机出货量总数的3.5%。截至2019年底,我国5G手机上新机型35款,占我国手机上新机型款数的6.1%,呈明显增长趋势。《全球5G手机出货量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累计1870万部,我国5G手机出货量占全球5G手机出货量总数的73.6%。国产手机品牌华为、vivo、小米5G手机出货量共计1010万部,共计占全球5G手机市场的48.8%,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3.国产品牌手机市场出货量下降但技术升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3.52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0.7%,同比下降4.9%。2019年,我国国产品牌上市新机型506款,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88.3%,同比下降27.2%。2019年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及销售量虽有所下降,但技术升级引发关注。除5G外,折叠屏成为另一焦点。另外,AI算法、夜景拍摄和超级视频防抖算法、挖孔屏以及液冷散热与石墨贴片构成的立体散热技术也为手机用户带来了不一样的消费体验。国产品牌在全球和国内手机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华为(包括荣耀)、小米、OPPO、vivo、联想、Realme和传音都进入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TOP10榜单,OPPO于2018年成立的手机品牌Realme,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品牌。
4.移动智能终端市场从手机独霸到“一超多强”
2019年,智能音箱、智慧屏、车载设备、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呈现高速发展趋势,社会进入泛智能终端时代。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智能终端形成新的信息入口、应用场景、交互方式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智能终端设备从手机、电脑等传统类别发展到无处不在。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9924万台,同比增长37.1%。其中,小米出货量2489万台,约占25.1%的市场份额,居市场第一位,华为、苹果紧随其后。从全球范围的产品类别来看,2019年无线耳机的出货量达1.7亿台占据榜首,超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同比增幅高达250.5%。小米、华为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份额跻身全球前四。2019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1530亿元,产品出货量8.4亿台,其中视频娱乐产品(3.47亿台)出货量最多,其后为家庭监控安全设备(1.64亿台)。2019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达到1.469亿台,比2018年增长70%。而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能音箱的销售规模达到了46.33亿元。5G商用时代的开启极大地促进了物联网应用爆发,泛智能终端产品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
(四)移动应用数量和下载量
1.国内市场上移动应用数量开始下降
截至2019年12月末,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367万款,比上年减少85万款,下降18.8%。其中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App数量为217万款,苹果商店(中国区)App数量超过150万款。规模排在前4位的移动应用种类分别是游戏、日常工具、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类,四类App数量占比达57.9%,其中游戏类App数量继续领先,达90.9万款,占全部App的比重为24.7%,比上年减少47.4万款。截至2019年末,我国第三方应用商店在架应用分发总量达到9502亿次。其中,音乐视频类App下载量排第一位,达1294亿次,增势最为突出;其后为社交通信类、游戏类、日常工具类、系统工具类。在其余各类应用中,下载总量超过500亿次的应用还有生活服务类、新闻阅读类、电子商务类和金融类。
2.5G应用在个人消费市场和垂直行业同步推进
自2019年1月起,随着智慧医院5G实验室挂牌、5G智慧医疗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等一系列基于5G技术的医疗项目顺利完成,5G技术在医疗领域有了更深入的探索。2019年7月起,中国银行“5G智能+生活馆”、中国建设银行“5G+智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5G+场景”、浦发银行“5G+金融”等相继亮相,通过5G技术打造多场景,为客户提供沉浸式金融服务,推动5G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发展。2019年8月,中国电信推出多款“5G+大视频”应用,推动面向个人和家庭客户的5G超高清视频、直播、5G云游戏、5G云VR、云电脑等应用加速问世。2019年9月,中国电信与金科服务举行5G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共同推进5G智慧小区标准研发和建设落地。“5G+智能驾驶”“5G+智慧交通”“5G+农业”“5G+数字政府”“5G+无人机”“5G智慧校园”等一系列基于5G技术项目的落地,实现了5G技术在智能医疗、金融、生活、房产、交通、教育、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这些领域的生产效率,创造新的生产方式。
(五)移动互联网企业投融资规模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互联网投融资规模为326.8亿美元,披露的投融资金额大幅下滑,同比下降53%;资本市场活跃度明显降低,互联网投融资案例数为1898笔,同比下降约30%(见图1.2),除因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本环境趋紧外,也受到投资回报有限的影响。不过,在2019年整体下跌的背景下,企业服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这四个领域成为互联网领域全年投融资重点领域,医疗健康自2019年第三季度成为互联网投融资的又一重点领域。2019年我国爆发一轮新经济公司IPO浪潮,全年上市公司达149家,占2019年国内进行IPO企业数量的56%。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新经济企业大多选择回归国内A股和港股,募资金额达2076亿元,阿里巴巴、金山办公、跟谁学、新东方在线等股价表现良好,获得二级市场认可。
图1.2 2019年我国互联网投融资总体情况
二、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主要特点
(一)人工智能、5G等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
1.人工智能内化为基础技术,促进云端协同发展
2019年,人工智能被进一步广泛地应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内化为移动互联网基础技术。一方面,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等智能算法技术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核心技术。当前短视频(抖音、快手)、新闻资讯(今日头条、腾讯)、电商(淘宝、京东)、搜索(百度、搜狗)等平台在内容分发上普遍采用智能算法推荐,通过记录用户点击和选择等上网行为数据,精准分析用户的兴趣和偏好,从而准确定位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另一方面,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日趋丰富。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语音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迅速落地,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当前人脸识别、智能视频监控等被广泛应用于商场、机场等公共场合,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与公众安全感。智能手机普遍采用的语音识别技术,能够实现人与手机的智能对话,实现人机交流。2019年8月,百度与中国一汽红旗生产的国内首批量产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亮相测试区,引发舆论热议。
5G、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推动云端协同发展,智能终端与云端服务交互日渐频繁,进一步释放云服务市场潜力。通过泛智能终端数据的收集,大数据被不断汇聚存储到云端,再通过人工智能的学习、运算,在实时场景中不断迭代训练,满足客户需求,推动云端服务市场高速成长。相关数据显示,阿里巴巴2019年云计算业务营收达到了52亿美元,同比增长64%;腾讯云2019年全年营收超170亿元,付费客户数超100万。
2.区块链产业迎来新契机,应用场景持续扩大
2019年10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之后,《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云南省区块链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和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在政策推动下,国内区块链市场不断扩大,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仅有1781家区块链企业,到2019年增加到32399家。2019年拥有超20项区块链专利申请的公司中约有63%来自中国。
2019年区块链已涵盖数字金融、医疗健康、社会治理、商品溯源等多个领域,应用场景持续扩大。多家银行宣布成立了区块链实验室,“链”上交易规模突破千亿元,仅建设银行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交易额就超4000亿元。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运用区块链技术赋能互联网医院诊疗,做到诊疗、处方、医保、药品全互联网医疗服务留痕和可追溯。北京互联网法院实施“天平链”项目,通过区块链进行证据对比,提高司法的客观公正性。区块链技术还被广泛运用于电商平台跟踪、上传、查证跨境进口商品的物流全链路信息。2019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天猫”平台有来自百余个国家的4亿件商品在区块链上。“苏宁”平台也宣布启用区块链溯源防伪技术,避免海淘物流造假现象。
3.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随着新兴技术发展及大数据国家战略的加速落地,大数据政策红利逐步释放,2019年大数据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不少传统产业企业积极布局大数据行业,推进转型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5405亿元,同比增长15%,预计2019年规模将达6225亿元。传统产业、金融业、政务服务、健康医疗等数字化转型需求旺盛,大数据应用领域不断增多。比如2019年各地积极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以大数据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政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2019年工业互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各行各业瞩目的焦点。工信部相继印发《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及推广指南》,提出到2020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网络顶层设计,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产业体系。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制造企业、工业软件服务商、工业设备提供商及ICT四类企业多路径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拉开了移动互联网下半场——产业互联网的序幕。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不断涌现,比如航天云网的INDICS平台、中国电信的CPS平台、华为的FusionPlant平台、海尔的COSMOPlat平台等,构建了用户、企业资源共创共赢的工业新生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4.5G开启商用新征程,拓展行业应用广度和深度
2019年6月,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网络比4G有更高的速率和更低的延迟,理论上能达到10GB/s的最高速率传输与1毫秒的网络延迟,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即时化”。其超高网速、超短时延、超大容量,将给移动互联网带来新的质的飞跃。
2019年,5G网络在教育、医疗、媒体、能源、交通等行业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2019年3月,中国联通等企业相继推出了“5G+教育”智能教育系统,在课堂上实现了异地互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2019年4月,浙江移动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立“5G远程急救指挥中心”,通过5G网络整合VR诊疗、远程B超、无人机物流、远程急救平台等系统,为患者生命急救赢得速度。武汉协和医院运用5G智能医护机器人进行问诊、送药、消毒等工作,节约医疗人力,避免交叉感染。2019年7月,人民日报社与中国联通签署5G媒体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中运用5G技术进行高清直播,进一步丰富了媒体报道方式和手段。
5G商用还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向科学化、智能化转型升级。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5G网络支持下,我国5G远程会诊、远程指挥得以迅速推广,凝聚社会力量抗击疫情。全国多地火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采用“5G+热成像技术”,快速完成大量人员的测温及体温监控,实现精准、高效疫情防控。
(二)移动互联网新业态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1.消费、内容“双下沉”
2019年,移动互联网消费“下沉”与内容“下沉”趋势进一步凸显。更多的三、四、五线城市和乡村用户进入移动互联网,下沉市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各大移动互联网企业纷纷制定“下沉”战略,争夺下沉市场,推动移动互联网红利向三、四、五线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普及。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在2019年第一季度触顶11.4亿,第二季度下降近200万,这是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月度环比负增长。但三、四、五线城市及乡村用户仍然保持增长。
三、四、五线城市及乡村地区的下沉市场成为移动互联网平台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电商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及内容(短视频)平台率先获得下沉市场红利。电商平台淘宝2019年第二季度超过70%的新增用户来自下沉市场;2019财年(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这一比例达77%。京东2019年下半年有超过70%的新用户来自下沉市场。生活服务平台美团餐饮外卖2019年第四季度在低线城市的交易额增幅达45%,大多数新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网络出行平台同程艺龙在2019年第一季度有61.5%的新付费微信用户来自三线或以下城市。
移动互联网“下沉”推动内容生产“下沉”,特别是在短视频领域。2019年上半年短视频新安装用户接近1亿,其增长动力来源于35岁及以上,三、四线城市的下沉用户。下沉用户喜爱的搞笑段子、娱乐八卦等泛娱乐内容成为2019年短视频内容生产的重点;另外,短视频的普及,让下沉用户从观赏消费者变成了内容生产者,来源于下沉用户的短视频不断增加,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市井文化新的发源地和重塑乡村文化的新场域。
2.“直播带货”成电商新风向
2019年被称为“电商直播元年”,各大电商平台积极探索“直播+”模式,“直播带货”成为增长迅速的新经济业态。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较2018年底增加1.63亿,占网民整体的62.0%,显示电商直播的巨大市场潜力。此外,约有25%的电商用户每天会观看电商直播,约46%的用户每周都会观看电商直播,超过60%的用户表示“直播带货”能够非常大或者比较大地引起消费欲望。
商家通过一些“网红”主播在网络直播中推销商品,吸引网民主动购买。这一模式减少了商品销售中间商环节,提升了商品性价比,深受广大网民青睐。数据显示,2019年,淘宝直播平台带货超过2000亿元,177位主播带货销量破亿元,直播带货商品数超过4000万,商家直播店数同比增长268%。一方面,“直播带货”通过发展“粉丝经济”,推动销售渠道下沉,助力“电商下乡”;另一方面,“直播带货”进一步提高了乡村农产品的知名度,推动农产品“上线”,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3.智慧文旅产业添新动力
2019年移动互联网与文旅产业融合加速,改变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格局、形式、营销和体验,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首先,短视频为扩大文旅传播,形成“网红”城市文化提供了新契机。短视频是一种更为丰富、更具分享精神的表达方式和信息传播手段。每一个网民都是文旅的信息源与传播媒介。比如重庆的解放碑、与电影《千与千寻》夜景相似的洪崖洞,还有轻轨入户、波浪形公路等景观,成为“网红”打卡之地。2019年6月,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发起“#wa原来你也在丽江”抖音挑战赛,只要网民拍摄丽江古城美景、美食等相关视频参与话题“#wa原来你也在丽江#”,就有机会赢取奖金或景点、客栈、演艺等票券,利用这套激励机制,刺激网民的传播欲与分享热情。这些视频在世界各地网络广泛传播和发酵,吸引了更多的新游客,进一步提升了丽江的美誉度与影响力。
其次,5G、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丰富游客移动互联网沉浸式体验、满足游客个性化消费需求,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当前很多旅游景点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将旅游目的地的故事背景与美景呈现在游客面前,提升游客旅游体验。2019年4月26日,一艘5G智慧游船在南京秦淮河启航,超150万名观众通过移动5G高清直播观看。游客不必去景点,用一台手机就能体会到当日秦淮河的盛况与美景。
最后,新兴技术催生多元文化业态和智慧服务。比如故宫博物院打造“数字博物院”并推出“云游故宫”,输出更多精品数字文化传播内容。网民在故宫博物院官网和官方微信,就能游览故宫。浏览区域包括开放区域以及养心殿、重华宫等暂未开放区域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还有VR全景观赏,给网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4.5G加速工业互联网全方位突破
2019年3月,“工业互联网”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业互联网所需的平台、网络、安全体系实现全方位突破。各行业进一步依托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从而赋能整个产业成本优化、转型升级。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4800亿元,为国民经济带来近2万亿元的增长。
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初具规模。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C端消费需求放缓的趋势下,各大互联网科技企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终端及移动网络优势,重点布局B端,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上下游企业,提升整个行业内部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2019年3月,电商平台京东在上海嘉定建设5G智能物流示范园区,依托5G网络通信技术,实现高智能、自决策、一体化,推动所有人、机、车、设备的一体互联,从而实现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华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FusionPlant,为产业集群打造统一“上云上平台”入口,提供统一的数据底座,使研发设计生产数据同源。FusionPlant平台也入选工信部2019年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截至2019年底,全国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平台超过70个,重点平台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已达到69万台、工业App数量突破2124个。
2019年,广覆盖、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加快建设。截至2020年1月15日,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总量突破20亿,二级节点已上线运营45个,覆盖钢铁、电子、医药等19个行业,接入企业超过1000家。“5G+工业互联网”应用正逐渐由巡检、监控等外围环节向生产控制、质量检测等生产内部环节延伸拓展。更多的企业、工业设备可以依托5G联网互通,链接企业内部人、设备、传感器,实现生产之间的互联和协同,推动企业数字化与产业升级。安全方面,国家、省、企业三级联动安全监测预防体系进一步完善。2019年,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上线运行,可识别141类协议、4500余类联网设备和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工业互联网安全水平。
(三)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推动移动治理优化升级
1.内容生态治理不断强化,移动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2019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两个文件,进一步强调短视频平台的管理责任,规范短视频传播秩序。2019年11月2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了《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并于2020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该文件的出台补充和完善了已有的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制度,有力强化了移动空间音视频内容管理。
2019年1月,网络生态治理专项行动正式启动,持续开展6个月,对网站、移动客户端、论坛贴吧、即时通信工具、直播平台等重点环节中的淫秽色情、低俗庸俗、暴力血腥等12类负面有害信息进行整治。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并于2020年3月1日正式施行,突出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明确了内容生产者禁止触碰的十条红线,将我国网络信息内容的生态治理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既彰显了网信部门在内容生态治理上的创新制度设计,也是对监管部门内容生态治理工具的全方位展示,对于打击网络黑灰色产业链、构建良好网络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2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陆续开展“护苗2019”“净网2019”等专项行动,聚焦整治网络色情和低俗问题,着重整治网络文学领域,继续严厉打击非法网络直播平台;集中整治自媒体炒作敏感问题、传播有害信息、敲诈勒索等活动。《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等多项管理规章出台,强化对未成年人接触较多的互联网应用的整治,坚决查办涉未成年人的“黄”“非”案件,确保未成年人上网安全。
2.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化加速,成为移动空间治理一大重点
数字经济时代,个人数据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不仅在商业运营中为企业带来巨大利益,而且在社会公共服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也带来隐私泄露、个人信息被滥用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2019年,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全年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信部信管局“信息通信领域App侵害用户权益”、市场监管总局“守护消费”暨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工信部网安局“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提升网络数据安全保护能力”等专项执法行动,被舆论称为“正当其时”。全国公安机关“净网2019”专项行动,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亦加大惩治力度。
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同步开展。2019年8月8日,《信息安全技术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App收集个人信息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而起草的国家标准。8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的专门立法,体现了对儿童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的保护。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使个人信息保护在执法层面得以落实。同月,全国人大法工委宣布将于2020年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将进入新阶段。
3.移动政务服务跨入新阶段,集约化规范化进程加快
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推进,移动互联网推动政务服务由“网上办”向“指尖办”转变。2019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务App、小程序、公众号等在全国各地普及应用,“掌上办”“随身办”成为一种新时尚,企业和民众可以像“网购”一样方便地享受公共服务,我国移动政务应用进入新阶段。2019年6月,由国务院办公厅主办的首个全国性政务服务微信小程序“中国政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打通了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身份认证系统、电子证照系统、统一政务服务投诉与建议以及用户反馈等功能服务,支持刷脸技术,方便用户在线办理查询、缴费、申领证件、投诉等200余项政务服务。各省级移动政务服务集约化程度提升,消除“各自为政”,数据同源共享,推动实现“全国一盘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各地区按照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服务统一标准,通过对接国家平台“健康码”实现互认共享。
随着《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等规章出台,我国移动政务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明显增强。移动信息终端被广泛应用于现场执法、交通管理、网格治理、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通过移动信息发布、即时信息收集、移动数据交换等形式,打通了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占整体网民的76.8%,比2018年底增长76.3%。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创新政府管理的新渠道。
4.移动互联网发挥巨大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截至2019年底,我国行政村通4G网络的比例超过99%,提前实现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2020年的目标。安徽、河南、重庆、云南、江西等省份所有贫困村实现4G网络100%全覆盖。河北省206个深度贫困村已经全部实现4G覆盖。工信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持续加大网络精准扶贫工作力度的通知》,要求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选择使用光纤宽带和移动手机等基础通信服务资费套餐的,给予最大幅度折扣优惠。贫困村的移动宽带用户数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底,全国贫困村通宽带比例提升至97%,移动宽带用户数增至16855万户。
移动互联网在贫困地区的建设普及加速了电商扶贫进程。2019年前11个月,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达2166.1亿元,同比增长31.7%,增速比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速高12.7个百分点,比全国网络零售额增速高15.1个百分点。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支持94个贫困县,累计支持示范县1231个(次),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了全覆盖。短视频及直播带货等社交电商模式逐渐成为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的加速器。拼多多“多多农园”项目、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等扶贫成效显著。
此外,移动互联网还推动改善贫困地区乡村治理,繁荣贫困地区网络文化,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互联网+党建”App推进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丰富贫困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展现农村风貌、农民生活、地方美食特产为主题的网络文化内容高速增长。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移动互联网覆盖偏远贫困地区。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线,用户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特别是覆盖偏远农村网络信号弱或有线电视未通达地区。“移动互联网+医疗”扶贫不断深化,为扶助对象提供精准医疗健康服务。截至2019年底,重庆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完成电子健康卡用卡环境改造,基本实现全市168万贫困人员电子健康卡全覆盖。
5.主流媒体价值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移动空间正能量充沛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主流媒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速推进“移动优先”战略。通过开设“两微一端一号一抖”(微博、微信、客户端、头条号、抖音)等账号,主流媒体进一步开辟移动互联网阵地,重构了新闻传播版图,极大地增强了网上正能量的内容供给,持续引领移动互联网主流价值。人民网发布的《2019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显示,2019年媒体融合传播矩阵触达更加广泛的人群。在包含报纸、电视、广播在内的950个媒体微博账号中,《人民日报》的微博账号粉丝量最高,达到1.02亿;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头条号“央视新闻”,关注人数为7330万,居所有聚合新闻客户端的媒体账号首位;《人民日报》开通的抖音账号“人民日报”粉丝量达5299万,居所有媒体抖音账号首位;湖南电视台自建客户端芒果TV下载量超过31.9亿,居所有媒体客户端下载量首位。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移动舆论场热点较为集中,多个话题跨场域传播,但主旋律突出、正能量充沛,舆情整体平稳并呈现积极态势。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推动网上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飙升”,在移动互联网“两微一端”等平台上,“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持续高热,微博话题“#我和我的祖国#”阅读量超63.4亿。网友自发齐晒“我和祖国合影”“我和国旗同框”等,“给我一面国旗@微信官方”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网上为祖国庆生、表达爱国情怀、缅怀前辈英烈的声音充沛。十九届四中全会推动“中国之治”继续走向完善,网民纷纷点赞。中美贸易摩擦持续2019年整年,舆情热度高、话题爆点多,广大网民坚定支持我党和政府立场,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及“捍卫国家利益”的信念,且普遍表现出自信的心态,民族情感又一次在移动互联网持续凝聚和高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国家5G部署、华为鸿蒙操作系统推出等国家成就点燃网民爱国热情,相关话题微博阅读量均破亿,不少网民称“真切体会到走在强盛之路上的震撼与激动”。
三、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
1.科技崛起遭遇遏制和技术断供
2019年,中美经贸磋商虽然取得重要进展,但美方反复无常,其霸凌主义、极限施压的做法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其打压、遏制中国发展壮大的意图越来越为世人看清。美国极端政治势力试图将中国排斥在现有世界经济和科技体系之外,扬言“技术断供”,以加速在各个方面封堵中国。2018年中兴被美国断供,2019年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对华为供应链实施全球封杀等,都表明美国政府所为已经具有中美科技脱钩的现实针对性。
当前,中国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平台对外依赖程度依然较高,关键元器件依然依赖进口。一方面,要警惕美国“技术断供”风险,避免关键领域产业链断裂。增强战略定力,潜心基础核心软硬件的自主研发,努力构建移动互联网技术新生态。另一方面,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和科技进步格局下,无论外部压力多大,中国都不能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自我循环谋求发展,应主动引进全球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移动操作系统和芯片制造等领域,逐步扩大影响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
2.向产业互联网转型面临现实挑战
当前,移动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投资募资市场低迷。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给我国移动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带来较大不确定性。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跟踪统计,2020年1月至2月中下旬,国内工业互联网融资案例共8起,较上年同期下降42.86%,披露融资金额2.5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降低86.55%。二是企业数字化程度亟待加强。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及数字化程度,决定了产业互联网的广度和深度。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实现数字化,还需要企业打通上下游、实现采购协同、客户协作生产等,更需要产业互联网平台对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和控制机理等深入研究以满足行业专业需求。当前国内企业数字化程度普遍偏低,产业互联网转型和企业上云的意识不强。在目前的产业平台中,真正做到产业互联网化的大概只有10%,剩下的90%运营不佳。三是数据确权与安全问题影响产业互联网发展。目前产业互联网平台在数据产权确认、交易、保护、跨境流转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尚不健全,企业“想用数据解决问题,又怕使用数据产生问题”。建立数据管理机制和相关法规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3.5G全面商用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2019年,全球超过30个国家的60个网络开通了5G商用。5G商用带来的连接主体增多、流量增多、交互更强、速度更快,对网络安全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无论是对视频会议流量的检测、攻击用户的识别,还是对带有风险的攻击、威胁的检测都变得愈发困难。5G网络使用的虚拟化技术,使安全分析向云化的基础设施转移,网络被攻击的风险点或增多,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恐增大。此外,5G推动下实现“万物智联”,各类参与连接的主体之间的安全界面和责任更为模糊,对网络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
5G时代对内容安全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5G网络高速度与低时延传播条件下,舆情事件从萌芽到广泛传播的时间大大缩短,面临“即时化”风险。此外,5G的技术特性将带来短视频的爆发,“随拍随发”将可能实现。短视频制作和发布便捷,且比文字、图片更“真实”、直观,易推动舆情事件迅速发酵与广泛传播,冲击网络信息管理。此外,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5G应用都可能成为舆情风波的“策源地”;区块链技术号称“永不被删除”,容易扩散违法违规信息;人工智能带来舆论操控与数据滥用问题。5G时代,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尚需要不断探索。
(二)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2020年,是互联网新的50年的开启之年,更是5G在中国大规模商用之年,移动互联网在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进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1.5G网络建设及其应用拓展将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牵引
2020年初以来,中央一系列重要会议都提出加快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频率之高史无前例。新型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之一就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2020年全国两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扩大投资、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等。在“新基建”带动下,我国移动互联网必将迎来跨越式发展,5G网络建设及其应用拓展将成为近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牵引。工信部预计,2020年底全国5G基站数将超过60万个,实现地级市室外连续覆盖、县城及乡镇有重点覆盖、重点场景室内覆盖。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间接拉动投资累计超过3.5万亿元。2020~2025年,5G商用将带动1.8万亿元的移动数据流量消费、2万亿元的信息服务消费和4.3万亿元的终端消费。
2.移动消费爆发式增长,新模式新业态孕育成长
新冠肺炎疫情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更多消费场景由线下转至线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讲话指出,“要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推动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在线消费习惯在政策鼓励下将进一步固化、强化,并逐渐形成新的消费模式和业态。比如,“线上下单、服务到家、快捷反应”将成为新零售企业的标配,无接触配送等模式进一步完善。在疫情期间利用网络广泛开展的在线问诊、网络授课、视频会议、远程办公以及云答辩、云招聘、云健身等,将推动形成服务消费新业态。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娱乐消费也将随着5G的发展进一步爆发。在5G的推动下,网络内容将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位置等信息的有效融合,视频传播、高清直播无处不在,成为移动互联网内容传播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消费扶贫深入推进,直播带货、VR看货等或将成为各地区打造地方特色形象、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
3.5G全面商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5G网络建设、应用推广、技术发展和安全保障加速推进,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窄带物联网网络,蜂窝物联网用户规模达10亿左右,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在公共安全、能源环保、智慧市政等领域涌现一批可推广的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建设将驶入“快车道”,根据工信部《“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到2022年将打造5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内网建设改造覆盖10个重点行业,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培育形成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共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在5G的推动下,智慧交通将加速落地。预计2020年,中国车联网连接数量将达到6000万规模,中国V2X(Vehicle to Everything)用户将超过6000万,渗透率超过20%,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医疗健康、媒体娱乐正在成为5G应用的先导性领域。基于视频与图像交互的远程诊断与指导、基于医疗设备数据无线采集的医疗监测等将更为普遍,5G和医疗结合的场景将更多样。疫情期间,“5G+云直播”成就了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全天候24小时高清直播,被称为史上最强“云监工”项目。5G技术将为媒体带来融合化、精准化服务能力提升,智能化、数据化、立体化呈现,泛社会化参与、泛在化传播、与网络紧密协同等新的发展趋势。5G还将大幅改善在线教育的互动性体验,全面覆盖线上线下教育场景。截至2020年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103万名教师开出了107万门在线课程,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访问人次达17.11亿,浏览次数达20.73亿。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将长期共存并深度融合,并将催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育形态和新的人才培养范式。
4.5G加速推进数字政府、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与保障。比如,运用电信大数据分析,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动态人员流动信息,向用户本人提供“14天内到访地查询”服务等,支撑地方对疫情的精准防控和精准施策,服务国家对整体疫情态势的预测预警。但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数字治理能力欠缺,科技防控的地区应用水平不平衡等问题。疫情防控是对政府数字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成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大契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2020年2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计划聚焦智慧政府、智慧社会、数字经济等,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到2022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未来,移动互联网在重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将会全面加速,特别是5G能够快速、广泛、精准地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将全面提升路灯、井盖等物理设施的链接能力,将智能感知进一步延伸到小区、菜市场等基层空间,将基层空间纳入城市管理系统、公共服务体系,从而形成更加完备的立体化的城市治理体系,推动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更需要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完善防止返贫机制,巩固精准扶贫成效,发挥5G等新技术优势,推动脱贫地区向数字乡村方向发展。
5.移动互联网数据要素价值进一步凸显
2019年,全球网民规模突破45亿,普及率超过50%。移动互联网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技术把全球大多数人直接连接起来。到202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将达到50亿(占总人口的60%以上),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量将达到250亿。2020年5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底,NB-IoT(窄带物联网)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2亿。人与物的连接,使移动互联网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而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对于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至关重要。2019年10月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2020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公布,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数据这一新型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使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国家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政策驱动下,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构建多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全面提升数据要素价值,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方向。如何进行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如何用技术保障数据流动安全可控,如何平衡个人隐私和公共利益等问题的探索,也将推动形成一系列的新规则,助力移动互联网数据要素价值充分显现。
产业篇
第二章 2019年中国移动应用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9年,我国移动应用市场整体发展平稳,在全球移动应用市场具有较高影响力。各类移动应用(App)加快创新升级,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即时通信、手机搜索、网络新闻App用户众多,游戏类App数量最多,音乐视频类App下载量最大,促进信息服务消费快速增长。“App+小程序”逐渐成为政务服务的标配,直播、短视频等应用助力扶贫、公益事业,小程序、快应用多元化发展,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提升应用体验。移动应用管理愈加规范,个人信息安全成为监管重点。
一、2019年移动应用市场整体平稳发展
(一)中国移动应用市场稳定发展
2019年,我国移动网民规模持续稳定增长,根据CNNIC数据,截至2019年6月,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人,较2018年底增长2983万人(见图2.1),已接近整体网民规模(8.54亿),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重高达99.1%,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触及天花板。用户规模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失,促使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从增量消费转向存量消费,精细化、个性化、创新服务成为市场发展主要目标。
图2.1 2008~2019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状况
在趋于完善的市场监管和优胜劣汰机制的双重作用下,2019年移动应用程序(App)数量下滑。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末,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达367万款,同比减少85万款,下降18.8%。其中,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App数量为217万款,苹果商店(中国区)App数量超过150万款。我国应用市场逐渐成熟,App合规性要求体系逐渐完善,随着政府及各应用平台对安全管理的重视,违法违规App陆续被下架整改。同时在存量消费环境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剧App的优胜劣汰,头部App不断寻求突破,构建生态壁垒,中长尾App以特色化创新服务在市场中角逐,应用市场整体健康、有序发展。
(二)全球应用市场快速发展,中国市场领先
2019年,全球App市场整体保持较快增长,其中App下载量增长明显。App Annie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App下载量突破2040亿次,在近3年内增长45%,其中我国市场增速高达80%,领先美国市场,同时,我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App用户付费市场,占比达40%,近3年增速高达190%,远远领先美国、日本、韩国等成熟市场。而且,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及下载量排名领先App的企业均属于中国和美国。App Annie数据显示(见表2.1),全球月活跃用户数排名TOP 10的App中,60%为中国企业;全球下载量排名TOP 10的领先应用企业中,一半为中国企业,一半为美国企业。基于庞大的消费人群和成熟的应用环境,我国应用市场增长较快,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表2.1 2019年全球下载量与月活跃用户数TOP10 App
月活跃用户数App排名 | 下载量领先App公司排名 | ||||
排名 | App名称 | 国家 | 排名 | 公司名称 | 国家 |
1 | WhatsApp Messenger | 美国 | 1 | 美国 | |
2 | 美国 | 2 | 美国 | ||
3 | Facebook Messenger | 美国 | 3 | 字节跳动 | 中国 |
4 | 微信 | 中国 | 4 | 阿里巴巴 | 中国 |
5 | Instgram | 美国 | 5 | 微软 | 美国 |
6 | Tik Tok | 中国 | 6 | 欢聚时代 | 中国 |
7 | 支付宝 | 中国 | 7 | 腾讯 | 中国 |
8 | 中国 | 8 | Amazon | 美国 | |
9 | 淘宝 | 中国 | 9 | Inshot Inc. | 中国 |
10 | 百度 | 中国 | 10 | Snap | 美国 |
资料来源:App Annie(苹果商店和谷歌应用市场综合数据)。 |
同时,2019年我国企业加快全面自主研发移动服务。智能硬件设备与操作系统是移动App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我国华为、中兴等企业加快自主研发软硬件技术,其中华为自主研发的鸿蒙系统备受瞩目,其通过统一集成开发环境,实现一次开发、多段部署,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继自主研发芯片、操作系统后,华为发布应用商店AppGallyery,构建以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华为移动服务)为核心的自主服务架构体系。
二、科技驱动,移动应用服务创新升级
(一)移动应用服务融入生活,覆盖全场景
移动App种类丰富,覆盖生活全场景,其中2019年泛娱乐App发展较快。从团购到本地生活,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从跨境电商到母婴电商,移动App覆盖场景愈加垂直、全面,满足大众差异化的生活需求,比如金融类App涉及银行、保险、股票、借贷等多种类型,而且很多均带有财经资讯服务,App服务边界不断延伸。从App的规模来看,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19年12月末),游戏、日常工具、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类App数量最多,总占比达57.9%,其中游戏类App数量最多,达90.9万款,占全部App的比重为24.7%,其后为日常工具类、电子商务类和生活服务类App,数量占全部App的比重分别为14.0%、10.6%和8.6%。从App下载量来看,2019年我国第三方应用商店在架App分发总量达到9502亿次,其中,音乐视频类下载量最多,达1294亿次,其后是社交通信类、游戏类、日常工具类、系统工具类。此外,生活服务类、新闻阅读类、电子商务类和金融类下载总量超过500亿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应用服务使用加深。从用户规模看,即时通信、搜索、网络新闻类App使用最多,CNNIC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超过8亿人,搜索、网络新闻类App的用户均超过6.6亿人,同时,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上订外卖类App的用户增长率均超过5%(见图2.2)。从人均安装的App数量来看,15~19岁网民平均在手机上安装的App数量达66个,接触网络较晚的60岁及以上网民人均安装App数量也达到33个。
图2.2 2019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各类手机App用户规模及增长状况
(二)移动应用助力数字经济,刺激消费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移动应用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移动App是线上线下消费融合的平台,带动产生电商购物、娱乐生活等多样化消费,同时创新产品服务模式。以餐饮业为例,移动App能够覆盖供应链、运营、财务、营销等全链条,实时掌控需求端及供给端发展状况,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
移动App作为生活消费的重要渠道,促进信息服务消费快速增长。App Annie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应用商店用户支出达1200亿美元,近3年增长率高达110%。根据腾讯公布的数据,2019年微信小程序交易总额超过8千亿元,微信商业支付日均交易笔数超过10亿,月活跃商户数超过5千万。随着付费方式的多样化,信息服务消费愈加普遍。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信息服务(包括网络音乐和视频、网络游戏、新闻信息、网络阅读等)收入达7879亿元,同比增长22.7%。
随着移动App的普及,各类型App服务不断深化,拉动消费增长。移动App成为新时代众多生活服务的入口,推动产生新的消费模式。比如,随着电子支付与城市服务的融合,如今多个城市内的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出行工具开始普及二维码或NFC等在线支付方式。移动App也是推动营收增长的重要环节,在电子商务方面,网络购物App是网上零售交易的重要平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网上零售交易额达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6.5%。
(三)政务服务移动化,为大众生活提供便利
我国政府加快构建移动应用服务矩阵,“App+小程序”已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务服务的标配。政务App是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的重要渠道和平台,2019年国家及各级政府通过移动App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2019年6月,国家政务服务小程序正式上线运行,接入了46个国务院部门、32个地方政府的142万项政务服务指南,涵盖人社、医保、教育、司法、税务、民政、住建等多个领域。同时,我国各级政府陆续推出具有亮证、办事、查询、缴费、预约、举报、信息公开等多种功能的“掌上政务”平台,如北京的“北京通”、上海的“随申办”、广东的“粤省事”、山西的“三晋通”等。
2019年政务App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完善服务。其中,随着新的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2019年政府部门发布个人所得税App,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极大地提升税务工作效率。为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和网络空间安全,国家级搜索平台“中国搜索”专门为青少年定制搜索引擎——花漾搜索App。政务App也是公民获取权威资讯、提升政治素养的平台。比如,学习强国App统合主流资讯和学习资源,运用积分、答题等管理和激励机制,引领国民学习风潮,其权威性和可信度赢得广泛认可。此外,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入驻社交、短视频平台,并通过创新内容形式,积极宣传正能量。
(四)小程序、快应用多元化发展,成为企业构建生态重要力量
领先移动互联网企业布局小程序,加快覆盖全场景。近年来,最早起步的微信小程序发展迅速,根据腾讯公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报告,2019年微信小程序日活跃用户数超过3亿,活跃小程序的平均留存率较2018年提升14%,人均访问次数提升45%,人均使用小程序个数提升98%。同时,支付宝、百度、抖音、QQ、360等多个平台布局小程序,小程序市场快速发展。小程序具有低成本、引流能力强、易推广等特点,能够将领先App平台的用户流量进行再次消费,布局小程序已经成为领先App平台提升用户黏性、带动消费、构建企业服务生态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现阶段,小程序市场已经初步完成用户积累,生活消费、电商、娱乐类小程序较多。随着小程序的普及,小程序覆盖场景逐渐增多,如网络教育、智能家居等,企业更加注重提升用户黏性,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华为、小米、OPPO等智能手机制造商布局快应用,即基于手机硬件平台的新型应用形态,2019年加大力度扶持开发者,积极推动发展车联网,探索终端应用新模式。
(五)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交互方式,提升应用体验
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App中,成为App创新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现阶段,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指纹、面部识别等解锁或支付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手机支付App中,身份证、银行卡、驾照等证件识别方便用户在金融、政务、出行等App中填写相关信息,语音识别也逐渐成为App内搜索功能的标配,还有短视频类、翻译类、速记类、智能助手类等App中广泛使用语音与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创新用户交互方式,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带来新的感官体验。
(六)直播、短视频等应用助力扶贫、公益事业
近年来,政府大力扶持扶贫、公益等民生事业,App成为推动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直播、短视频的兴起,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发展,成为网络扶贫、网络公益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文字、图片等信息传播方式不同,直播、短视频更直观、动人,同时依靠意见领袖的粉丝效应,在推广扶贫、公益教育的同时,切实带来经济效益。2019年“直播+短视频”创新扶贫及公益模式,比如快手在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的指导下,联合20多家地方扶贫办,与97位意见领袖开展山货促销活动。虎牙、斗鱼等直播平台及淘宝等电商平台依靠直播技术聚焦贫困地区,通过开发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等,帮助提升居民收入,助力全国脱贫攻坚。
三、 市场化竞争推动各方加快发展、形成突破
(一)内容运营成为各方竞争焦点
内容生产方式变革,使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内容生产者,丰富的媒体平台加快内容产生。2019年,内容相关市场火爆,相关应用平台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如2019年今日头条创作者共发布内容4.5亿条,累计获赞90亿次。随着内容类型的多元化发展,直播、短视频等内容平台成为2019年内容市场的热点。公开数据显示,短视频App抖音日活跃用户数超过4亿(截至2020年1月);短视频App快手日活跃用户数突破3亿(截至2020年初),视频量近200亿,2019年累计点赞次数超过3500亿;直播App虎牙月活跃用户数达1.46亿(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其中,用户人均观看时长超100分钟,日均观看4小时以上用户超250万。注意力经济时代,通过内容服务提升用户黏性,成为企业发展重点。2019年众多企业通过扶持计划、奖励机制等吸引创作者,比如抖音的“看见音乐计划”、快手的“媒体号UP计划”等,2019年今日头条在青云计划中奖励了1.4万名创作者的12万篇内容。
2019年企业不断扩充流量入口,用户获取内容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看一看”“搜一搜”已经成为众多微信用户获取内容的渠道。2019年微信持续加码搜索功能,加大布局内容市场。微信小程序的搜索方式新增“内容搜索”,并开始布局视频内容,如视频动态和“视频号”等。同时,由于微博、微信等App对信息内容的分流作用,手机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下滑,CNNIC数据显示(见图2.3),2018年开始,手机搜索引擎的使用率出现下滑,截至2019年6月,手机搜索引擎用户占手机网民的78.2%,较2018年底下降1.8个百分点。
图2.3 2013~2019年中国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及使用率状况
而且,内容消费逐渐普及,反向催生优质内容。现阶段,直播、短视频均成为网络营销的标配,付费订阅、打赏等机制更多地出现在媒体平台中。根据今日头条公布的数据,2019年今日头条助力创作者获得46亿元收入。同时,随着内容营销的发展,丰富题材的内容成为营销推广的核心力量。现阶段,直播、短视频App成为电商消费的重要渠道,2019年快手App电商用户数超过100万,其中粉丝数超过十万的电商用户月均收入达5万元。
(二)市场渠道下沉,海外市场有所突破
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发展速度较慢的三线及以下城市成为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的新驱动力。我国三线及以下城市人群基数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其消费价值逐渐显现。现阶段拼多多等电商App和聚划算等收益类新闻资讯App立足于下沉市场快速发展起来,在聚划算的“99划算节”中,下沉市场订单量占比高达60%。下沉城市已经成为用户增量的主要来源,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财报数据,2019年第二季度在淘宝新增用户中,超过70%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下沉市场成为众多电商平台的新战场。
2019年随着国内互联网市场竞争加剧,移动App全球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我国猎豹、360、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企业已经通过收购或App本地化等方式发展国际业务,2019年阿里巴巴投资印度App ShareCha,今日头条发布企业IM产品Lark,货拉拉在巴西、印度落地。现阶段,视频类、游戏类、社交类App是国内出海较多的类型,其中,抖音等应用平台发展迅速。Sensor Tower数据显示,Tik Tok(抖音海外版)2019年下载量超7.38亿次,营收近1.77亿美元,2020年1月成为全球下载量最高的移动App,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下载量达到1.04亿次。而且,App Annie数据显示,Tik Tok 2019年的总使用时长超680亿小时,我国移动App逐渐在境外市场普及。
(三)手游App助力电竞产业快速发展
电子竞技产业快速发展,移动游戏是重要组成部分。电子竞技覆盖IP开发、游戏运营、游戏直播、赛事运营、俱乐部管理、人才培养、周边衍生品等多个领域。电子竞技运动已经被国际奥委会视为正式的体育项目,也逐渐被更多人认可,而我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子竞技市场。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IDC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电子竞技市场收入达947.3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根据Sensor Tower数据,我国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是2019年全球收入最高的移动游戏App。
2019年移动游戏成为游戏产业主要的营收来源。基于便捷的游戏体验和移动游戏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相比于网页游戏和客户端游戏,移动游戏成为主流的游戏消费平台。App Annie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移动用户游戏支出超过PC/Mac游戏2.4倍,超过家庭主机游戏2.9倍。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IDC数据,2019年我国游戏市场整体实际销售收入2308.8亿元,其中移动游戏市场收入占比最高,达68.5%。
四、个人信息安全成为市场监管重点
(一)数据安全管理成为移动应用管理核心
安全是移动App健康发展的基石,2019年移动App健康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移动App存在安全漏洞,恶意攻击形势严峻,容易引发位置篡改、网络欺诈等风险;②移动App手机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不规范,强制、过度及超范围获取个人信息的现象普遍存在;③移动App平台使用数据行为不规范,个人信息泄露、滥用事件频繁发生;④App内部安全管理缺失,企业无法快速应对风险;⑤企业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⑥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落地执法较为困难。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据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治理的重点。
2019年政府部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我国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陆续发布《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等,致力于防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网络空间安全。同时,2019年1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并在全国范围开展专项治理,目前已经有超过200款App被建议整改。
(二)政府引导强化细分领域、分类监管
2019年,政府进一步加强保障青少年及儿童的安全。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统筹指导西瓜视频、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等14家短视频平台和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等网络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8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儿童网络保护的法律,该规定填补了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空白,明确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职责。
同时,政府机构不断落实垂直领域安全管理细则。2019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致力于完善网络交易规范制度,促进网络交易活动持续健康发展。8月,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备案机制,并规范教育App的商业行为,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9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定向发布《关于发布金融行业标准加强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安全管理通知》,加强对金融App的评估和认证,整治市场乱象。
五、中国移动应用市场发展趋势
(一)创新科技推动应用服务向多终端、多场景延伸
人工智能、5G等创新科技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居的发展,通过App控制多终端的方式将愈加普及。同时,5G成为影响下一代App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随着5G技术的普及,新型App产业将逐渐兴起。基于高速率、低功耗、大容量、低时延的特征,5G将推动超高清视频在App中的普及,带动VR、AR、智能汽车等产业发展,促进移动App云端化、高效化发展,满足云游戏、云视频和云购物等应用场景的需求,同时,5G能够实现多个智能终端的实时有效交互,推动物联网快速发展,真正加快构建万物互联的步伐。
(二)内容市场竞争加剧,网生一代逐渐成为消费主流人群
随着领先企业加码内容服务,内容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百度等搜索引擎,UC浏览器等浏览器工具,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资讯平台,喜马拉雅等网络音频平台,爱奇艺、哔哩哔哩等网络视频平台,YY、斗鱼等直播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多种不同类型的App带给用户丰富的内容产品或服务,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打赏、付费订阅等方式愈加普及,内容消费模式更加成熟。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生一代逐渐成为消费人群增长的主要来源,较高的创新应用接受度、活跃度和消费意愿,促使网生一代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消费的主流人群。
(三)数据安全成为主旋律,政府、行业等共同维护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石,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将持续成为移动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借鉴国外优秀管理经验,综合考量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将逐渐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以立法明确管理范畴、基本原则和责任,统领执法工作;以规范细则满足不同场景管理的需要,覆盖数据收集、存储、转移、使用、删除等整个环节的行为,推动企业落实相关规定;以教育宣传提升公民网络安全意识和维权技能,推动企业强化数据安全预警和应对能力。同时,政府将会统筹发展与管理,既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又保障人工智能等创新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技术创新、服务升级、产业变革的良性生态。
第三章 移动智能终端在5G商用元年的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仍处于存量竞争态势,缺乏颠覆性创新,5G手机换机潮还没有真正到来,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和销售量均同比下降。但国产品牌在全球和国内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并在5G手机市场取得不错成绩。折叠屏、夜景拍摄、超级视频防抖、AI、5G等技术成为市场关注热点。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终端、车载无线终端等稳定快速发展,出货量创历史新高。5G+AI+IoT将推动5G智能终端在2020年全面爆发。
一、全球及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态势
(一)全球及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继续下滑
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全球手机的出货量为13.71亿部,同比下降2.3%(见图3.1)。需要指出的是,这已经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第三年下降。但相比2018年,2019年的下降速度变缓,开始表现出回暖迹象。从手机网络制式来看,4G手机仍然在市场上占比最高,约在95%。随着2019年下半年5G网络的商用,各终端厂商陆续发布了5G手机。Strategy Analytics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1870万台,约占智能手机市场的1.3%。
图3.1 2015~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变化趋势
在国内手机市场,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2019年国内手机出货量合计约3.89亿部,同比下降6.18%(见图3.2),相较出货量最高点的2016年减少了1.71亿部。和全球手机出货量下行趋势相同,国内手机出货量达到自2014年来最低值。从网络制式来看,2019年国内4G手机出货量占比为92.3%(见图3.3),5G手机出货量约1376.9万部,占比3.5%,高于全球5G智能手机在手机市场的占比。从发布的机型来看,2019年我国手机新机型573款,同比减少25.0%,其中4G手机新机型款数占比达69.6%,较2018年也有所下降。
图3.2 2014~2019年我国手机出货量及年度增长率
图3.3 2014~2019年我国2G/3G/4G/5G手机出货量占比
整体来看,智能手机市场仍处于存量竞争态势,缺乏颠覆性创新。虽然包括华为、三星在内的各手机厂商在2019年下半年发布了5G手机,但是由于全国还没有完全覆盖5G网络,以及各手机厂商发布的5G手机机型少、价格贵等原因,5G换机潮还没有真正到来,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均出现下降。
(二)国产品牌全球市场份额提升
Counterpoint研究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三星(SAMSUNG)手机的出货量达到2.96亿台,约占20%的市场份额,较2018年增长了1%,仍排名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品牌华为(HUAWEI)(包括荣耀)则以2.39亿台的出货量超过苹果(APPLE)升至第二。除此之外,小米(XIAOMI)、OPPO、vivo、联想(LENOVO)、REALME和传音(TECNO)都出现在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Top10榜单中,这无疑是国人值得自豪的成绩(见图3.4)。其中,REALME虽然是OPPO于2018年创立的手机品牌,但是其在印度手机市场销量惊人而且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品牌。
图3.4 2018年和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品牌市场份额
另外,2019年国内手机出货量中,国产品牌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历年新高(90.7%)。面对行业巨头苹果和三星的冲击,国产品牌在国内手机市场占比仍提升1个百分点,表明无论在全球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国产手机品牌越来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5G手机市场及5G芯片发展情况
从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870万台,高于市场对5G手机的预期。另外,华为以近37%的5G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三星以35.8%的份额紧随其后,国产品牌vivo和小米分别占据第三和第四位。整体来看,在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Top5排名中,国产品牌占据三席,合计约占2019年全球5G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的54%,超过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的一半,如图3.5所示,国产手机品牌率先占领了5G市场。
图3.5 全球5G智能手机市场份额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截至2019年底,国内市场共有35款5G手机终端获得入网许可。华为发布了8款5G手机,是各手机厂商发布机型最多的。备受关注的三星则只发布了1款。另外,从型号和价格可以看出,各大厂商发布的多为各厂商的高端旗舰机,型号相对较少,价格整体较高(见表3.1)。
表3.1 2019年国内开售的部分5G手机及型号
单位:元 | |||
品牌 | 手机型号 | 国内发布时间 | 售价(人民币) |
中兴 | Axon 10 Pro 5G | 2019年7月 | 4999 |
华为 | Mate 20X 5G | 2019年7月 | 6199 |
MateX(折叠) | 2019年11月 | 16999 | |
Mate30 5G | 4999起 | ||
Mate30 Pro 5G | 6899起 | ||
Mate30 RS保时捷 | 12999 | ||
荣耀V30 | 3299起 | ||
荣耀V30 PRO | 3899起 | ||
Nova 6 5G | 2019年12月 | 3799起 | |
中国移动 | 先行者X1 | 2019年8月 | 4988 |
vivo | iQOO Pro 5G | 2019年8月 | 3798起 |
NEX 3 5G | 2019年9月 | 5698起 | |
vivo X30 | 2019年12月 | 3298起 | |
vivo X30 Pro | 3998起 | ||
三星 | Note 10+5G | 2019年8月 | 7999 |
OPPO | Reno 3 | 2019年12月 | 3399起 |
Reno 3 Pro | 3999起 | ||
小米 | 小米9 Pro 5G | 2019年9月 | 3699起 |
小米MIX Alpha | 1999起 | ||
Redmi K30 5G | 2019年12月 | 1999起 | |
联想 | Z6 Pro 5G | 2019年12月 | 3299 |
为了占领5G芯片市场的制高点,各芯片厂商纷纷发布了5G芯片,其中高通、华为、三星、联发科等厂商,目前在5G芯片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1.高通
高通2018年发布的骁龙855搭载骁龙X50 5G调制解调器,成为首款支持5G功能的移动平台。2019年12月,高通在骁龙855基础上研发并发布了骁龙765、765G和骁龙865三款处理器。骁龙865凭借7.5 Gbps的高峰值速率、支持所有关键地区和主要频段、支持NSA和SA组网模式、全球5G漫游及支持多SIM卡等优点,获得手机厂商的青睐。
2.联发科
2019年11月26日,联发科发布集成了Helio M70基带的天玑1000。天玑1000在各个技术指标上都展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是全球首款支持5G双模、双载波聚合的5G芯片,同时拥有4.7Gbps的下行速度、2.5Gbps的上行速度,支持NSA和SA组网模式,5G信号覆盖增加30%。该芯片瞄准高端旗舰智能手机市场,属于5G SoC(System-on-a-Chip,系统级芯片)。但联发科的5G芯片还未能实现规模商用。
3.华为
2019年1月24日,华为同时发布天罡芯片和巴龙5000基带芯片。其中,天罡芯片是华为公司发布的业界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巴龙5000在全球率先支持NSA和SA组网方式,在单芯片内实现2G/3G/4G/5G网络制式。9月6日,华为发布麒麟990 5G。该芯片是华为推出的全球首款5G SoC芯片。华为自主研发推出5G芯片,并实现了在自家5G终端产品的规模商用,推出了包括Mate 30系列、Mate X等5G手机。
4.三星
2019年9月,三星发布首个5G集成SoC产品Exynos 980,该芯片由vivo和三星联合设计研发,是全球首款A77架构CPU,同时支持NSA和SA组网方式,其中vivo已发布的旗舰机X30使用的正是Exynos 980。10月,三星发布了Exynos 990芯片,其采用了新的5G调制解调器Exynos Modem 5123,同时支持2G/3G/4G/5G网络制式,最高可提供7.35 Gbps的下载速度。
除上述厂商之外,展锐在2019年相继发布了5G通信技术平台“马卡鲁”以及5G基带芯片“春藤510”。从各大厂商已经推出的5G芯片情况看,5G芯片目前仍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业界目前还没有基于毫米波的大规模5G商用网络,同时工信部提出自2020年1月1日起,申请入网的5G终端需要同时支持SA和NSA,芯片对SA和毫米波的支持方面将成为后续的关注点。
(四)2019年智能手机技术热点分析
综观2019年智能手机市场,“5G”和“折叠屏”成为引人注目的两个焦点,5G手机的低延迟、高网速带来全新的体验,折叠屏则可能打破手机在形态和功能上的天花板,意味着人机交互的一种新的可能性。一度大热的“AI手机”仍是头部厂家的重要发力点,在图像领域、语音领域、系统软件、影像技术等领域,AI技术不断拓展手机的应用场景,为智能手机赋予了更多便捷的功能和更先进的图像处理能力和交互体验。除此之外,“AI多摄”“快充”“液冷”也一度成为2019年手机的卖点。手机的AI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5G
对于终端厂商来讲,5G无疑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增长点,5G的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可以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丰富垂直应用场景。一方面,5G手机在下载速度上较4G手机有明显的优势,5G为手机直播、视频转播、AR/VR等手机端多媒体应用带来了大带宽、高速率的支持。另一方面,5G的超低时延特性也为手机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在线语音识别/语音翻译等。
但5G技术还不完全成熟,毫米波技术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5G的高速应用场景还没有真正形成刚性需求,同时全国还没有完全覆盖5G网络;另外,5G手机的价格、移动资费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讲还是过高,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是否更换5G手机保持观望态度。换机率增长的拐点还需等待。
2.AI技术
目前智能手机市场,总体来说处于同质化竞争的态势,手机的形态和人机交互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异。为了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亮点和优势,智能手机厂家纷纷发力人工智能(AI)技术。2019年,AI在手机上的技术发展热点有AI芯片、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影像技术,等等。
各大厂家纷纷推出了AI芯片,基于这些异构芯片来提升AI应用的加速能力。同时,端侧的框架一方面提供了AI加速的效率和算法/模型的支持,另一方面成为行业巨头构建其自身应用生态的核心要素,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在图像和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也大量采用了AI算法,以指纹和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新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屏下指纹解锁也开始引入旗舰机型,AI算法为这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带来了更高的识别率和更好的体验。
在影像技术方面,2019年,一些旗舰级手机通过引入AI算法,较大地提升了拍照和影像性能,夜景拍摄、防抖、降噪、超分辨率成为2019年手机AI拍照技术的亮点。借助于手机AI芯片的算力,AI处理算法能够更好地降低图片噪声、保留画面细节,显著提升在夜景和暗光环境下的拍摄效果,并为用户的影像应用添加了多种有趣的处理功能。
3.挖孔屏和折叠屏
从2019年全年发布的手机来看,旗舰机多数还是以刘海屏和挖孔屏为主。其中,挖孔屏是2019年各大厂商的新选择,不仅成功避免了升降技术带来的手机机身厚重等问题,保证手机高屏占比,还提高了手机的颜值。与此同时,手机厂商相继推出折叠屏手机,意味着消费者可以体验更丰富的多媒体视频图文内容、更好的触控体验与视觉呈现。另外,可折叠手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未来感和科技感。但很遗憾,折叠屏手机在操作系统、触控方案、铰链、OLED面板等方面有多个难点问题需要解决,而且价格过高,从销量来看还不能实现大面积商用。
各大厂商通过各种方案来提高屏占比的同时,在2019年对屏幕刷新率也进行了升级。2019年已经发布的红米K30、One Plus 7T等机型已经率先使用了90Hz刷新率的显示屏。这些机型在获得极大的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目前来看,2020年将会有更多厂家选择90Hz高刷新率屏幕,甚至部分高端机型有可能配置120Hz刷新率的屏幕。
总之,2019年后,轻薄一体设计再次成为主流,挖孔屏再次成为行业大势。折叠屏虽然改变了消费者的直观视觉感受,在实际使用上也被网友称为“物理外挂”,但能不能在未来成为手机的标配还不得而知。从目前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高刷新率屏幕必将成为2020年手机厂商新的宣传点。
4.摄像技术的多方位提升
拍照与摄像技术的好坏一直是衡量手机能否得到消费者青睐的重要参数之一。首先,从2019年发布的手机来看,多摄和潜望式长焦已经成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趋势,这一组合能够通过不同焦段的摄像头协同接力,实现手机上的超广角到长焦端的多倍变焦效果。华为在2019年发布的旗舰机型P30 Pro,采取了手机后置四摄方案,在潜望式长焦镜头支持下,可实现10倍混合变焦和最高50倍的数字变焦。除此之外,一些手机厂商也将旗舰机升级为四摄或五摄,例如Mate 30的四摄、小米CC9 Pro的五摄。其次,摄像头像素在2019年也大幅提升。其中,3200万像素的前置高清摄像头开始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4800万像素主摄成为后置摄像头标配,小米CC9 Pro甚至采用了1亿像素主摄。高像素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够保留足够多的细节,使图片的画幅增大,进一步提高画面的清晰度。最后,夜景拍摄和超级视频防抖成为今年手机厂商的主要宣传点。2019年,华为、OPPO、vivo、三星等厂商在发售的旗舰机型中都搭载了夜景拍摄和视频防抖算法,在低光照和夜晚的环境下,手机也可以获得理想的拍照效果。
5.快充和散热
5G虽然有低延迟、高速率传输等优点,但是功耗也大幅增加,对5G手机的续航和散热有更高需求。续航方面,在锂电池技术遇到瓶颈的情况下,各手机厂商在快充技术上不断创新与升级,使快充成为标配,甚至有旗舰机使用了大功率超级快充,其中以OPPO Reno Ace的65W超级闪充、vivo iQOO3的55W超级闪充、华为Mate 30的40W超级快充为代表。功率增大就迫使手机厂商考虑手机散热的问题,2019年液冷散热与石墨贴片构成的立体散热技术成为新的解决方案,但由于还没有得到大面积商用,该技术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手机散热问题还不得知。
二、泛智能终端产品发展态势
2019年,泛智能终端产品渗透率继续提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终端产品的不断融合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智能家居产品、AR/VR等智能设备结合各类场景需求,不断丰富和方便着人们的生活。当前,随着5G网络的商用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非手机智能终端产品无论在产品类型还是销量上都将会有一定的提升。而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蓝牙耳机等)、车载智能终端、物联网终端等依然是当前环境下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方向。
(一)可穿戴设备
根据IDC估计,2019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3.36亿台,同比增长89.0%。从产品类别来看,智能耳机以1.7亿台的出货量占据榜首,同比增幅高达250.5%。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出货量分别达到0.9亿台和0.7亿台,占据第二和第三(见表3.2)。从品牌的市场份额来看,苹果以1.06亿的出货量占市场份额的31.7%,小米以12.4%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Fitbit被三星和华为超越,排名第五。
表3.2 2018年和2019年全球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情况
单位:百万台,% | |||||
智能穿戴设备 | 2019年 | 2018年 | 增速 | ||
出货量 | 市场占比 | 出货量 | 市场占比 | ||
智能耳机 | 170.5 | 50.7 | 48.6 | 27.3 | 250.5 |
智能手环 | 69.4 | 20.6 | 50.5 | 28.4 | 37.4 |
智能手表 | 92.4 | 27.5 | 75.3 | 42.3 | 22.7 |
其他 | 4.2 | 1.3 | 3.5 | 2.0 | 19.5 |
总计 | 336.5 | 100.0 | 178.0 | 100.0 | 89.0 |
资料来源:IDC。 |
根据IDC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9年第四季度》,2019年国内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9924万台,同比增长37.1%。从市场份额来看,小米以2489万台的出货量约占25.1%的市场份额,稳坐市场第一。华为以2025万台出货量紧随其后,成为增幅最大的厂商。苹果、步步高和奇虎360紧随华为,在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占据一席之地(见表3.3)。
表3.3 2018年、2019年中国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出货量、市场占比、同比增长率
单位:千台,% | |||||
公司 | 2019年 | 2018年 | 同比增长率 | ||
出货量 | 市场占比 | 出货量 | 市场占比 | ||
小米 | 24891 | 25.1 | 16973 | 23.4 | 46.6 |
华为 | 20251 | 20.4 | 9171 | 12.7 | 120.8 |
苹果 | 13609 | 13.7 | 8213 | 11.3 | 65.7 |
步步高 | 6044 | 6.1 | 5141 | 7.1 | 17.6 |
奇虎360 | 3237 | 3.3 | 2906 | 4.0 | 11.4 |
其他 | 31209 | 31.4 | 29996 | 41.4 | 4.0 |
合计 | 99241 | 100.0 | 72400 | 100.0 | 37.1 |
资料来源:IDC。 |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另外,5G传输的高速率给基于可穿戴设备的AR、VR提供基本保障,高速率和低时延性的5G也将成为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二)车载智能终端
5G技术的特性能提升车辆对环境的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给车联网、自动驾驶应用,尤其是涉及车辆安全控制类的应用提供很好的基础条件。5G网络能够提升汽车卫星导航的精度,使导航更加准确。5G低时延的技术特点,能有效缩短自动驾驶汽车的制动距离,大大提升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随着国内车联网逐步渗透,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操作便利性、娱乐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引发车载智能终端市场需求增加。基于移动通信技术,内置移动通信模块的车载智能终端出货量快速增长。
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IHS的数据及预测,2017年前装车联网汽车总量为1430万辆,由于2020年5G技术的推广应用、V2X技术发展等因素,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22年全球前装车联网汽车规模将达到7838万辆。前装车联网汽车即汽车整车出厂时已装备电子产品与服务,目前前装车联网汽车产量正在迅速增长(见图3.6)。
图3.6 全球前装车联网汽车规模
随着政策的不断推动和用户需求的增加,智能车载终端作为产业链的核心,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会迅速增长,同时带动车载智能终端产业链的共同发展。从趋势来看,传感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等厂商推动汽车智能程度的提升,而网络运营商、芯片与模组厂商、终端设备商等加速汽车网联化进程。
(三)物联网终端
随着LoRa、NB-IoT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成为全球通信发展的重要方向,万物互联已成为必然。从目前物联网发展的现状来看,物联网终端已渗透进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工农业等各行各业。
目前,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均已推出物联网卡,作为蜂窝物联网通信的重要媒介。截至2019年10月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物联网卡用户数已达9亿左右,相较于2018年底年度净增3亿,同比增长50%。
2020年1月,IHS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安装量为253.5亿,同比增长11.3%,2020年将达到280.4亿,同比增长10.6%。2019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出货量为81.8亿,同比增长10.8%,2020年将达到0.7亿,同比增长10.9%。
据IHS数据统计,2019年通信类物联网设备安装量占比为43.8%;商业和工业类、消费类物联网设备安装量占比分别为21.3%和20.2%。预计2020年商业和工业类物联网设备安装量占比将升至最高,达到23.1%(见图3.7)。2019年通信类物联网设备出货量占比为38.5%;消费类、商业和工业类物联网设备出货量占比为29%和20%。预计2020年通信类物联网设备出货量占比将下降至35.4%;消费类、商业和工业类将分别增长至30.9%和20.9%(见图3.8)。
图3.7 全国物联网设备安装量市场占比(按细分市场分)
图3.8 全国物联网设备出货量市场占比(按细分市场分)
可以肯定的是,5G时代的到来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更便利的技术平台,加上5G标准的制定,能够很好地满足物联网的需求,网速、容量、安全性等提高,这都对物联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5G网络将大幅促进物联网的发展并催生更多的应用场景。
三、移动智能终端未来发展趋势
(一)拍照和影像技术仍是智能手机的关注热点
从2019年整体趋势来看,智能手机的影像拍摄性能,已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机型的重要考虑因素。未来影像拍摄性能的创新依然是手机竞争为数不多的焦点领域之一。在手机摄像头模组领域,预计在5G技术的支持下,ToF(飞行时间)镜头将逐步运用于游戏、VR/AR等场景。未来,旗舰机型前后置摄像头的方案可能更多地采用多摄+ToF。由于潜望式摄像镜头可以大幅增加焦距,并且不增加模组大小,可以很好地满足手机的体积要求,因此,预计在2020年,潜望式摄像头将会在智能手机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大倍数(如5~10倍)的光学变焦将有条件得到大规模普及。AI影像算法也会进一步为用户带来更佳的拍摄体验。全面屏是当下的发展趋势,屏下摄像头技术可能在2020年的旗舰机型中得到更多的应用,vivo Apex 2020使用了屏下摄像头技术,华为的Mate 40预计可能也会采用。
(二)5G将持续推动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
2020年将是5G终端进一步爆发的一年,随着5G技术更加成熟,5G网络覆盖面积增大,2020年会发布更多中低端5G机型,5G手机销量预计会在2020年得到较大提升。Canalys预测,到2020年,中国手机市场上5G手机占比将达到17.5%,到2023年,这一比例将攀升至62.7%,而到2025年,中国将与美国、日本和韩国一起主导全球5G市场,将有15.7亿人使用5G手机,约占手机用户总数的18%。就单纯的用户数量而言,中国将成为最大的5G市场,拥有超过5亿的5G用户。
另外,随着5G网络在更大面积覆盖,2020年或将成为IoT黄金十年的起点。根据IDC数据,预计2020年超过40%的消费者拥有不止一个终端设备。另外,5G通过赋能AI+IoT,让“5G+IoT+AI”的黑科技终端产品应用于家庭的不同场景,为用户的生活、工作带来无限可能。“5G+IoT+AI”必将推动移动终端产品迎来全面爆发,同时对人们的社交方式、通信方式、生活娱乐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AI终端多领域融合向垂直行业渗透
从2015年到2018年,手机AI功能从低频使用走向高频刚需,从辅助的、边缘化的功能升级到对核心服务本身的体验优化。据预测,到2022年,搭载AI功能的手机在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的比重,将从2017年的不到10%提升到80%,年销量超过13亿部。可预见的是,搭载AI技术的不同形态的移动智能终端,将应用于各行各业,并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如在医疗行业,可穿戴AI智能终端可实时监控和反馈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借助云端大数据及时对患者潜在的病症、发病概率和时机进行预测,并从云端获取医院及医生所建议的预防或诊断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在教育行业,AI智能终端通过深度学习,成为不同学科的讲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给出专业的解答,帮助学生随时随地掌握专业知识。在汽车行业,AI将赋能车载终端,除了在语音交互、个性化体验上有进一步提升之外,还可以通过分析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制订定制化驾驶方案;甚至当驾驶员进入疲劳状态时,AI车载终端能够替代驾驶员,并通过播放音乐、调节车内温度、调节车座姿势等,使驾驶员得到充分的休息。除此之外,AI移动智能终端对制造业、法律行业、金融行业等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对垂直领域的探索和发现,将为AI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带来全新的市场机遇。
第四章 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发展分析
2019年移动终端元器件核心技术创新进入产品化阶段,人工智能逐步内化为移动互联网基础技术,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加速云端协同,微内核操作系统极大地适应万物互联。我国AI芯片全面崛起,产业化进入“冲刺期”,5G领域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企业加速泛终端操作系统平台布局,促进存储技术与产业发展,推动新型显示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一)移动互联网总体发展现状
1.全球移动终端市场从手机独霸到“一超多强”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进入红利真空期。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共出货13.71亿部,同比下降2.3%,为连续第三年下滑(见图4.1)。当前,智能手机技术演进主要围绕硬件规格升级、软件性能优化和交互技术变换,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新增长点。为寻求市场突破,全球巨头角力物联设备,并与场景相结合催生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服务型机器人、无人机等各形态终端硬件,应用场景从个人延伸到家庭空间、车辆空间、工业环境等领域。其中,智能家居互联生态扩大成为物联网增长最快的领域,入口争夺和多联网化发展趋势明显。智能车载领域因为自身价值高,也成为产业积极布局的领域。
图4.1 2008~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及增速
2.移动操作系统双寡头趋势逐步稳定
安卓和iOS双寡头局面形成并稳固,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8%。其中安卓市场份额约为76%,占据绝对优势。但安卓移动智能手机终端更新系统版本的速率低于iOS,而且安卓移动智能手机终端操作系统碎片化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为满足低端移动智能手机需求,印度市场推出KaiOS,虽然全球市场份额远低于安卓、iOS,但在印度市场份额已超过iOS,成为仅次于安卓的第二大操作系统,仅在2018年用户数就超过2.5亿。俄罗斯市场通信公司Rostelecom以买入方式拥有Sailfish OS 75%所有权,并更名为Aurora OS,其近3年的主要改变是去掉安卓兼容层,主攻安全方向,相关报道,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所有州政府官员都转移到Aurora OS,预计耗资近24亿美元。我国元心科技面向军政等专业行业推出SyberOS 3.5,在动态防御、AI身份鉴别、H5生态增强方面进行升级,目前SyberOS已通过EAL(评估保障级别)4级安全认证。
3.移动终端元器件核心技术创新进入产品化阶段
5G商用推动芯片制式进入7nm(纳米)时代。基带芯片面向新型波形(如F-OFDM,基于子带滤波的正交频分复用)、新型多址(如SCMA,稀疏码多址接入)、新型编码(如极化码)等5G空口算法持续升级,为满足5G高速率和低功耗需求,终端升级到7nm/5nm工艺节点。现阶段基带处理器市场仍由高通占据主动权。华为率先发力,于2019年9月6日推出首款旗舰麒麟990 5G SoC(系统级芯片),实现7nm+EUV 5G SoC、旗舰5G NSA&SA SoC、16核Mali-G76 GPU、大—微核架构NPU等多个业界首次。
AI(人工智能)芯片面向智能硬件加速落地解决方案。一是推出差异化制式,打造AI芯片。苹果和华为采用7nm工艺,推出A13 Bionic、华为麒麟980。三星基于8nm工艺推出Exynos 9820。联发科Helio P90采用12nm制程。二是基于不同内核架构实现AI芯片高性能核心集群。华为、高通、三星均采用Big.middle.little设计,苹果和联发科采用多核并行设计。
为满足终端GPU差异化需求,企业推动自研进程。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为突破ARM的Mali、高通的Adreno、苹果的Bifrost/Valhall,以及Imagination Technologies的PowerVR四大GPU主流架构的限制,三星、华为等与终端发展布局相结合,逐步进行GPU自研。其中三星在2019年和AMD就超低功耗、高性能移动图形IP达成战略合作,将采用AMD最新的RDNA架构GPU自行设计手机GPU核心。而华为麒麟处理器中的CPU内核和GPU内核都是来自ARM,鉴于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和华为品牌竞争力提升需求,自研GPU也将成为其可选择的有效路径之一。
多场景感知需求刺激推动传感产品放量增长。全球传感器将持续放量增长。从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生产企业区域来看,2018年日本居首,其后为中国台湾、北美、欧洲、中东,中国大陆位居第六。其中博通(Broadcom)和博世(Robert Bosch)仍然领跑全球MEMS行业,其间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其中随着智能手机频率的增加,RF的频率带宽滤波器和前端模块的需求将随之增加,RF MEMS成为博通居首的重要因素,而博世则得益于车载传感器。相关数据显示,未来新车将搭载5个MEMS,全球约50%的智能手机都要至少搭载1个MEMS。
(二)2019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发展趋势
1.人工智能逐步内化为基础技术
AI与云端两侧芯片实现深度融合。围绕云侧训练与推断在处理能力(吞吐率)、可伸缩可扩展能力以及功耗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一是持续增大存储能力,通过增多片上存储器和能够提供高带宽的片外存储器,以满足处理大量数据需求和提高访问存储器速度,例如Graphcore公司在AI芯片上实现300MB的S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K海力士充分发挥最新HBM2E潜能,通过TSV(直通矽晶穿孔)将8个16GB芯片纵向连接实现16GB传输速率;二是处理能力被推向每秒千万亿次,通过CMOS工艺提升和架构创新极大地提升芯片处理能力,例如谷歌第一代TPU(张量处理单元)使用脉动阵列(Systolic Array)架构,NVIDIA(英伟达)的V100 GPU专门增加了张量核来处理矩阵运算;三是针对推断需求研发专门的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和ASIC(专用集成电路),例如谷歌的第一代TPU,微软提出的BrainWave架构等。端侧围绕执行推断能力芯片持续提高能耗效率(ISSCC 2018会议中单比特能效达到772 TOPS/W),现阶段企业采用降低推断的量化比特精度、结合数据结构转换来减少运算量、减少对存储器访问、应用各种低功耗设计等方法来进一步降低整体功耗。此外,在内存计算方面企业也逐步加大探索,例如Marvell(迈威)发表AI SSD概念验证控制器,通过前置处理非结构化的原始数据,可以在不需要访问主机CPU处理资源的情况下,有效执行数据标记,减少数据移动并大幅降低延迟和整体网络流量。
AI与无线通信各层面加速融合应用。为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量急剧增加,以及业务类型和应用场景多样化演变,无线通信与人工智能快速融合,推动传统以信道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模式升级。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计算在无线通信的应用层和网络层快速取得发展,在业务预测、网络切片、无线资源管理和分配等关键领域得到初步应用。例如在资源管理方面,解决从蜂窝关联和无线接入技术选择,到频率分配、频谱管理、功率控制、智能波束成形等问题。目前研究热点正在向MAC(介质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推进,尤其是在信道估计、信号检测、信道解码以及端到端无线通信等物理层面,已经出现无线传输与深度学习结合的趋势,例如基于AI的编码和调制可提供较低误码率和更好的无线信道障碍鲁棒性。
云侧AI依托强大的计算能力,在长周期维护、业务决策等领域发挥优势,有力地支撑经济生产、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全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现阶段,AI技术已在安防、金融、医疗、家居服务、教育等领域形成较好的服务应用,其中安防领域计算机视觉技术快速突破,推动视频监控持续面向智能化改革升级,金融行业在智能投顾、定向营销、风险防控、信贷投放等应用领域取得较好成效,医疗行业依托积淀的医疗数据和流程化数据使用过程已发展智能导诊、影像诊断、医保控费等服务,家居服务方面远程控制、智能安防、环境感知等应用逐步成为热点,教育领域电子课堂、个性化学习、智能阅卷等智能应用也逐步实现。为提升行业普适服务水平、降低技术门槛,百度、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商汤集团等企业,加速建设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智能视觉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2.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加速云端协同
当前云端技术持续演进,加速推动以计算力协同、服务协同、数据存储协同、统一控制协同为一体的“超级生态体”发展。一方面,全球巨头面向差异化终端加快构建通用型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平台,谷歌以安卓为核心构建物联生态系统,通过对安卓裁剪内核、优化功耗和蓝牙打造可穿戴操作系统Wear OS,面向汽车领域推出安卓Auto通过手机投射模式实现系统对接,依托安卓TV固化家居生态系统实现平板、电视、手机互通;我国企业阿里AliOS、华为LitOS、百度Duer OS等操作系统可满足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仪表等智慧互联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全球企业加速推动云边计算协同,加快相关芯片开发,云侧为满足训练和推理复杂需求,芯片采用高并行技术架构,通过专用矩阵乘加单位、大量张量技术单元等满足高低位宽、不同精度、浮点/定点运算等差异需求,使用高带宽拓展接口如NvLink/PCLe5等;端侧则通过张量计算、异构计算(CPU+GPU、CUP+MIC、CUP+FPGA)、存内计算等模式,持续提升处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能力,如Edge TOU、英伟达Jestson Xavier、华为麒麟990 5G、比特大陆BM1880、富士通A64FX等。
5G将解决大量数据在云端两侧的传输瓶颈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海量数据,智能终端与云端服务交互日渐频繁,同时AI计算依赖大量的算力需求,3G/4G时代数据传输带宽有限,导致实时分析决策受限、训练样本中情景信息有限、实际环境中信息资源不足、处理任务时间长等问题产生。而随着5G商用牌照的发放,其10Gbps高速率、1毫秒低延时、超过1000亿海量连接等特性,促使云端联系紧密化,并与边缘计算相结合有效解决了终端AI应用的实时性、随时性、隐私性问题,使AI处理路径缩短,实现处理零延时。同时,通过5G连接更多设备,可将周边情境信息拷贝到AI设备,从而获取更多情景数据,极大地丰富了AI应用的训练数据资源,并能够在实时场景中不断迭代训练。
多种网络技术协作快速提升智能硬件的网联协同性。网络通信技术面向万物互联需求加速落地与应用,针对不同覆盖距离通过不同频段提供的异化高互联能力,使多个移动智能硬件可以进一步构成多主体、互为输出输入的一个超系统,多主体、子系统、单元间有高度相互依赖性。例如速率达到10 Gb/s及以上的可见光无线通信(LiFi)技术已逐步开始试点应用,如在德国沃尔克斯球场新闻中心,通过房间灯具的Trulifi系统,LiFi为现场新闻报道记者提供可靠、安全、高速的互联网连接服务。WiFi通信技术拥有11b:11Mbps、11g:54Mbps、11n:600Mbps、11ac:1Gbps多种速率,可满足无线局域网、家庭、室内场所高速上网应用。LoRa(远距离无线电)、NB-IoT等技术则能与智慧农业、智能建筑、物流追踪、水表、停车、宠物跟踪、垃圾桶、烟雾报警、零售终端等场景相结合,提供互联应用服务。法国SigFox公司虽然仅能提供约为100bps的传输速率,但其50km的覆盖范围可满足智慧家庭、智能电表、移动医疗、零售服务等大传输场景的传输要求。
3.微内核操作系统极大地适应万物互联
微内核架构有效提升进程间通信效率,促使其成为当前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探索方向之一。微内核架构遵循“能多小就要多小”的设计原则,将操作系统非核心的功能从内核中隔离出来,仅把虚拟内存、任务调度和进程间通信等关键功能置于内核中,极大地压缩了内核的规模,通过功能裁剪可提供高灵活性、强扩展性服务。现阶段,微内核通过两种IPC(进程间通信)加速方案(即修改CPU的硬件使IPC通信无须内核参与和数据拷贝,以及采用双内核其中一个内核专门负责IPC数据通信),极大地解决了原先内核在内核模式和用户模式间进行大量的模式切换产生的效能低下的问题,成为当前操作系统发展探索的主要技术路径之一,例如谷歌基于微内核架构推出下一代操作系统Fuchsia,华为发展基于微内核架构的鸿蒙瞄准多终端跨平台操作系统。
微内核架构可极大地适应多类物联终端差异化需求,促进网络、存储、计算等资源的协同调度。一是微内核中的各种服务相互独立,可依据硬件平台需求装载或裁剪相应的服务,并独立地对应用进行启停、卸载、升级等,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二是微内核因只负责上下文切换、中断处理、进程间通信和时钟处理等最基本、最底层的任务,所以其与宏内核相比占用内存小、可靠性高、便于跨平台移植,如约10万行代码量的QNX实时操作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并能满足核电、武器、航空航天、数字仪表盘、工业自动化等对于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的需求,而安卓系统代码超过1亿行,仅内核超过2000万行。三是微内核采用分布式架构,有利于实现分布式的软总线,硬件能力虚拟化,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计算以及分布式任务调度等功能,如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借助软总线实现多终端硬件能力的跨设备调用,促使资源调度更加灵活化。
二、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中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市场逐步趋于饱和。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步入成熟期,市场增速放缓并趋于饱和,“人口红利”过后,消费者换机需求逐步降低。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能机出货量为3.69亿部,同比下降7%(见图4.2)。其中,华为2019年智能机出货量为1.42亿部,同比增长35%,以38.5%的市场份额居首。OPPO、vivo、小米以及苹果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现阶段,移动智能手机技术创新趋缓,产品同质化程度日益加深。为寻找新市场增长点,国内企业加快打造差异化市场,面向动漫、游戏、明星、体育等领域以限量定制机模式吸引特定群体,如OPPO先后与巴塞罗那俱乐部、皮卡丘、高达等合作,推出R9/R11巴塞罗那定制版、皮卡丘版SuperVOOC移动电源、Reno Ace高达40周年定制版等,并与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达成合作意向;vivo与乐高专业认证大师蒋晟晖(Prince Jiang)推出了限量联名款的iQOO手机;面向游戏玩家,OPPO推出R11王者荣耀限量版,vivo推出X20王者荣耀限量版,华为推出Mate 30 RS保时捷定制版。
图4.2 2014~2019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和增速
我国企业高中低端结合拓展海外市场渐显成效。随着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态势下滑、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放缓,国内终端、应用厂商加大海外布局力度,积极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点,南亚、东南亚、欧洲等成为厂商发力重点。但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导致企业陷入被动局面,例如谷歌暂停与华为在软件、硬件和技术服务方面的合作,导致华为手机在海外市场未来或将面临安卓技术与GMS(谷歌移动服务)生态双创发展压力。根据现阶段数据,市场反应不明显,虽然2019年第三季度华为依旧还是欧洲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但第四季度华为终端出货量出现下滑。长期来看,安卓停供和GMS生态受限,将造成我国手机厂商海外市场萎缩。
5G时代下的万物互联将带来市场突破机遇。随着技术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完善和应用服务市场的不断成熟,智能硬件的产品形态从智能手机延伸到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能无人设备、医疗健康等,成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交会点。我国成为全球智能硬件市场增长主要贡献国之一,根据IDC估测,到2022年仅AR设备一项我国约占全球市场总量的1/4。受益于近年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提升,产业升级、装备升级、消费升级给智能硬件的扩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我国将成为未来全球智能硬件应用的热点地区。企业围绕智能硬件形成差异化生态发展阵营,手机大厂以手机为入口利用终端优势,通过打造云端连接平台扩充产品链条;互联网领先企业通过服务入口和用户优势,以“平台+软件”联合硬件厂商构建生态;AI企业刚刚开始入局,在人机交互垂直领域深耕,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传统行业企业着重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产品智能化升级改造;创新型智能硬件企业通过某种垂直场景,进行软硬件产品的研发与制造。
(二)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国产化进展情况
1.计算芯片创新进展
我国AI芯片全面崛起,产业化进入“冲刺期”。随着AI技术落地化进程加速,我国企业以芯片为突破口快速发展并逐步领先全球。华为麒麟810手机AI芯片基于华为自研达芬奇架构,采用业界最先进的7nm工艺制程,创新设计“2+6”大小核架构,升级全新系统级AI调频调度技术,性能卓越,已在华为Nova 5和荣耀9X上搭载并发布上市;而其麒麟980作为全球最领先的手机SoC,首次实现基于ARM Cortex-A76的开发商用,首商用Mali-G76 GPU,首搭载双核NPU,全球率先支持LTE Cat.21,已在华为Mate 20系列、荣耀V20、荣耀20、华为P30系列、Nova 5 Pro等手机搭载上市。地平线宣布量产中国首款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征程二代,该芯片搭载地平线自主创新研发的高性能计算架构BPU2.0,可提供超过4TOPS的等效算力,典型功耗仅2瓦,满足AEC-Q100标准,算力利用率超过90%,每TOPS算力可以处理的帧数可达同等算力GPU的10倍以上,识别精度超过99%,延迟少于100毫秒,多任务模式下可以同时跑超过60个分类任务,每秒钟识别目标数可以超过2000个。燧原科技首款AI训练芯片“邃思DTU”,采用格罗方德12nm FinFET工艺,480平方毫米主芯片上承载141亿个晶体管,实现2.5D高级立体封装,据称单卡单精度算力为业界第一,达20TFLOPS,首次支持混合精度,半精度及混合精度下算力达80TFLOPS,最大功耗仅225W。此外,还有寒武纪的思元270/220、达摩院的含光800、科大讯飞的AI语音芯片CSK400X系列、百度的首款AI芯片昆仑等。
5G领域我国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华为、展锐位居全球仅有的5家5G基带芯片厂商之列。华为于2019年1月发布5G多模终端芯片Balong 5000和基于该芯片的首款5G商用终端华为5G CPE Pro,并于2019年9月推出支持NSA/SA的5G SoC麒麟990芯片。该芯片采用7nm+EUV工艺制程,首次将5G Modem集成到SoC上,板级面积相比业界其他方案小36%,为首款晶体管数量超过100亿的移动终端芯片,CPU方面采用大中小核模式,与业界主流旗舰芯片相比单核性能高10%、多核性能高9%,NPU方面采用华为自研达芬奇架构NPU。紫光展锐于2019年2月发布5G通信平台“马卡鲁”及其5G基带芯片春藤510,迈入全球5G第一梯队,其中春藤510基带采用台积电12nm制程工艺,支持多项5G关键技术,单芯片统一支持2G/3G/4G/5G多种通信模式,符合最新的3GPP R15标准规范,支持Sub-6GHz频段、100MHz带宽,可同时支持5G SA独立组网、NSA非独立组网两种组网方式。
我国企业积极探索泛终端领域,加快布局。受电池续航限制,低功耗成为当前可穿戴设备芯片的基本需求,硬件系统集成化成为有效途径之一,国内企业开始针对可穿戴生态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如华为麒麟A1是全球首款同时支持无线音频设备和智能手表,且获得蓝牙5.1和蓝牙低功率5.1标准认证的可穿戴芯片,集成蓝牙处理单元、音频处理单元、超低功耗的应用处理器和独立的高效电源管理单元。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与可穿戴芯片叠加成为技术标配;华米推出黄山一号芯片,内含AI前移的神经网络加速模块,让所有任务全部本地化处理,加入Heart Rate、ECG Engine、ECG Engine Pro、Arrhythmias四大驱动引擎,可实现对心率、心电、心律失常等的实时监测与分析。受自动驾驶高附加值影响,汽车电子设备芯片将成为继手机后又一重要领域,巨头加速芯片能力整合推出竞争力强的整体解决方案,如“英特尔凌动/至强+Mobileye EyeQ+Altera FPGA”形成完整自动驾驶云到端算力方案;英伟达推动全球首款商用L2+自动驾驶系统NVIDIA DRIVE AutoPilot,其Xavier系统级芯片算力每秒高达30万亿次;特斯拉推出自动驾驶芯片FSD,采用14nm工艺制造,拥有60亿个晶体管和2.5亿个逻辑门,峰值性能可达36.8TOPS。国内初创企业如地平线、眼擎科技、寒武纪也都在积极参与,但与国际巨头仍存在较大差距。
2.操作系统创新进展
我国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技术方面有较好的积累。2012~2013年我国涌现一批自研发操作系统,此系统大多数采用以安卓为基础的二次兼容开发路线,例如中国移动播思、中国联通全智达,以及百度OS、阿里巴巴YunOS等,在不断的研发与市场化过程中,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并且在统一应用运行环境、功耗、安全、图形显示、Web引擎等方面都达到甚至部分超越原生安卓的水准。而其他少数采用重新自研路线的企业也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如基于HTML5技术的盛大OS。此外,在市场开拓过程中,小米、OPPO、vivo等终端企业依托安卓迭代也逐步积累操作系统相关技术,并依托面向应用生态的良好服务体验积累了一批用户。但自研操作系统方向,除阿里巴巴转向车联网发展、SyberOS面向党政军等特殊领域应用以外,面向消费领域其他操作系统均未形成生态市场。
万物互联时代我国企业加速泛终端操作系统平台布局。我国企业积极拥抱开源开放,与硬件和整机厂商紧密合作,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领域,加速打造开放赋能的智能硬件操作系统生态。如百度DuerOS平台与美的、海尔、联想、创维、索尼、TCL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智能设备激活数量突破2亿台,月活跃设备量超过3500万台,合作伙伴数量超过300家,搭载DuerOS落地的主控设备超过160多款。华为早期物联网平台LiteOS支持国外MCU厂商前十中的6家(NXP、ST、Microchip、TI、SiliconLab、ADI)和国内前三中的2家(兆易创新和灵动)。华为HiLink App有1.8亿装机量,合作伙伴达200家,已经接入80个品类、涵盖700多款物联网产品。阿里巴巴AliOS布局汽车领域,与上汽荣威、名爵等深度合作创建的斑马智行已经取得超过70万台装机量,AliOS Things服务140大类设备,累计装机量超1亿台,应用组件300多个,可支撑物流PDA、智能空调、智能音箱、智能门锁和智能摄像头等硬件。
国内企业以物联网为基础发展OS兼顾消费市场。我国企业基于广泛的用户群体优势,不断深化对安卓原生系统的研究和个性化定制,从文件管理、文件调用到底层硬件管理持续优化。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加速国产操作系统发展进程,华为鸿蒙OS将迎来突破机遇,其通过底层技术持续创新实现抽屉式迭代。鸿蒙OS用F2FS(闪存友好型文件系统)替代了EXT4(第四代扩展文件系统),对运行内存采用动态调节机制,成倍地提升了随机读写速度;GPU Trubo通过对底层系统传统图形处理架构进行重构,使图形处理效率提高60%,SoC功耗降低30%;EROFS可扩展制度文件系统,从系统底层提升手机流畅度。鸿蒙整体采用微内核架构并对进程间通信进行了高度优化,使其与QNX、Fuchisia相比效率提升3~5倍,鸿蒙OS支持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和智能穿戴设备,全面兼容安卓应用和Web应用,结合华为“方舟编译器”最高可获得60%的性能提升。虽然华为鸿蒙系统在性能上具备替换安卓的能力,且顺应AIoT时代的发展趋势,但其在应用生态的建立方面现阶段仍然面临较大挑战。
3.其他关键技术创新进展
国内企业逐步推动存储技术与产业发展。由于起步较晚,现阶段我国暂无自产的存储器芯片产出。目前国内工业界对闪存投入主要集中在NOR型闪存;在NAND Flash内存领域,我国的制造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与国际大公司如韩国的三星、SK海力士,日本东芝,美国的西部数据及美光、英特尔等相比差距较大;在相变存储器(PRAM)、磁存储器(MRAM)、阻变存储器(RRAM)等新型存储器的投入很少。具体来看,华虹宏力在嵌入式闪存领域加快创新取得领先位置,其第三代90纳米嵌入式闪存工艺平台的Flash元胞尺寸较第二代工艺缩小近40%,再创全球晶圆代工厂90纳米工艺节点嵌入式闪存技术的最小尺寸纪录;Flash IP使芯片整体面积进一步减小,光罩层数也随之减少,有效缩短流片周期;与此同时,可靠性指标继续保持高水准,可达到10万次擦写及25年数据保持能力。中芯国际可提供完整的嵌入式闪存技术与广泛IP支持,涵盖从0.18微米到65纳米的ETOX NOR闪存技术解决方案,现已正式出样40纳米工艺的ReRAM(非易失性阻变式存储器)芯片,未来将推出28纳米工艺版。
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逐步迈向价值链高端。“十三五”期间,我国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以AMOLED、超高清量子点液晶显示、柔性显示等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重点。我国企业积极布局加速产业链条整合和提升技术能力,京东方在OLED分辨率上达到全球先进水平,已推出全球最高分辨率5644 PPI的0.39英寸Micro-OLED微显示解决方案,在AR/VR等高要求使用场景中给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观看体验。目前京东方多条第六代AMOLED柔性生产线已经完全量产,正在逐渐成为全球OLED主要厂商。三安光电、国星光电已实现Mini LED量产,其中三安光电可针对不同的市场推出差异化的MiniLED解决方案,并在MicroLED巨量转移等关键技术上取得初步突破。此外,洲明科技展出4K Mini-LED0.9,开启了Mini-LED显示1mm以下可批量化应用的新时代,达科推出其首款Mini-LED显示器品牌Optica,聚积Mini LED驱动产品目前也已进入出货阶段。
三、中国未来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升级展望
(一)持续强化计算和存储核心器件的技术攻关
加强我国5G中频基带芯片与射频器件的研发,推动更多国产品牌中频芯片走向市场;统筹规划5G高频毫米波芯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批量供货能力,提高国产化水平。推进人工智能芯片指令集、计算、内存、通信等技术创新,优先推进相关产品在智能手机、安防监控、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产业化落地应用。在我国5G已实现商用的环境下,加快自动驾驶芯片研发,尽快实现我国自动驾驶芯片的自主可控。鼓励企业深耕NAND FLASH叠层技术,积极优化现有工艺技术,积极填补当前本土企业的存储市场空白,同时支持企业积极开展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产品研发,向高端市场渗透。提升加速度计、MEMS麦克风、生物识别传感器性能参数,推动产品向高端市场渗透;着力推进陀螺仪、麦克风裸晶、3D感知核心器件的产业化进程,提升本土自主供给能力,加强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的自主研发,补齐我国摄像头产业链短板。加强图像处理算法研发,实现软硬兼备,避免出现算法、软件的缺陷导致硬件能力无法完全发挥的状况。
(二)打造自主可控的泛在物联操作系统生态
面向智能手机、智能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领域,通过生态与技术路径相结合模式,打造跨平台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一方面,依托安卓生态积累经验,重点打造稳定成熟产业生态,发展我国自主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另一方面,基于万物互联机遇发展泛终端独立生态的自主操作系统。加强新一代智能设备微内核操作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面向智能终端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强化操作系统与云端的协同能力。与移动操作系统相结合形成健壮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自主开源社区推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开源发展,以联盟形式汇聚终端企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芯片企业等产业链各环节力量;组织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认证规范。
(三)打造面向全球的高端智能硬件生态体系
面向物联网时代加速移动智能终端整体产业布局,注重技术与生态双路径突破,稳固国内生态,力拓国际市场。功能引领应用创新方面,首先,应用技术双路径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发展;应用方面充分挖掘新体验场景,面向智能手机、智能车载、服务机器人等加强性能和服务体验;技术方面引入新型元器件、外观设计,促进硬件微创新等。其次,加快互联高体验生态网络打造,优先聚焦医疗、交通等重点领域打通数据,构建优交互、高价值、各司其职的互动性服务生态。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方面,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对智能硬件融入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新技术等,持续实现应用与服务的迭代创新,实现产品和技术的相互促进与发展。强化国际市场开拓方面,针对海外市场差异化用户习惯和应用场景,研发不同类型智能硬件,抢占重点海外市场;同时,与终端配套,强化海外应用服务生态建设和品牌服务配套能力建设,助力海外市场拓展。
第五章 移动互联网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平稳发展
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居全球领先地位,且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新的就业模式和新业态,激发了经济发展新活力。移动互联网不仅推动了实体经济如制造业、零售业和支付模式的转型,还推动了政务惠民、社交电商、泛娱乐产业的发展。今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赖于新型基础设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共享与信息化建设以及移动互联网安全监管与保护四个方面的提升。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产业规模持续领先
一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总量大。《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1.39万亿元,增速为38.35%,规模总量远超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总和。其中,移动购物占据主要地位,规模达到8.85万亿元;网络游戏市场规模约为2871亿元,同比增长21.9%。二是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居全球领先地位。现阶段,我国在智能手机、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应用服务等移动互联网产业各领域均已取得全球领先的发展态势。2019年德勤发布《中国移动消费调查》,调查显示我国智能手机拥有量在全球排名第一,2018年我国智能手机拥有率达到96%,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较全球平均拥有量高出6%。2018年全球App下载量为1940亿次,中国成为全球移动应用(App)下载量最大的国家,在iOS和第三方商店中占2018年总下载量的近50%。
(二)增长空间依然广阔
一、二线城市的流量红利与增量空间几近饱和,获客成本日益高涨,而下沉市场拥有的广阔人口基数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增长空间。一方面,下沉市场居民消费潜力大。下沉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依赖进一步加深,娱乐和生活相关的App在下沉市场获得最多新用户。近五年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上,农村居民增长速度均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可期。2019年,泛娱乐行业在下沉市场中优先获得红利,其中以短视频最为突出,同比增长过亿。另一方面,下沉市场用户为移动互联网带来新发展形态。价格利益对下沉市场用户刺激较大,因此团购、低价、优惠比价类App吸引了大量用户,微店服务类App快速崛起;下沉市场用户对线上信任度低,刺激线下驱动线上应用的发展,如传统品牌店建立线上旗舰店,线上店铺构建各种线下体验场景;熟人社交对下沉市场用户影响较大,社交属性突出的社交电商获得发展空间。
(三)催生灵活就业新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灵活的就业方式已经成为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灵活就业新模式。2019年4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互联网平台雇用598万名正规就业者,同时还带动提供共享服务的劳动者7500万人,灵活就业大量增加。以电商平台为例,电商平台为销售商家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带动了销售人员、物流人员的就业,同时网店需要定期进行商品图片上传、商品内容编辑、公众号推广、实时客户咨询等,这也带动了网店运营、客户服务、培训管理等相关就业。这种灵活的新型就业方式,对于就业者沟通能力、数字技能和专业知识提出了不同要求,可以为不同层次群体提供多元化就业机会,且相较于工厂制下的传统工作,这种新型就业方式工作内容丰富、工作时间灵活,能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自主性。
(四)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智能设备的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凭借其无处不在、连通性、智能性和包容性的突出优势,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2019年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网络经济指数高达605.4,较上年大幅增长67.2%,对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80.8%,贡献最大。从主要构成指标来看,移动互联网发展态势稳健。2018年底,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4.0亿,比上年增长9.9%;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高达711.1亿GB,比上年增长1.9倍。另一方面,借助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得益于社交电商、小程序、生活服务应用等移动终端程序的不断开发,线上消费应用场景持续延伸,方便、快捷、多样化的线上消费对线下消费的替代效用进一步凸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4.8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2019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速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8.5个百分点。
二、移动互联网驱动创新发展
(一)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
1.宽带网络覆盖水平显著提升
“宽带中国”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积极部署全光网建设,推动部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的宽带网络设施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2019年,新建光缆线路长度434万公里,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4750万公里,总长度较上年增加392万公里,增长约9%。我国网络覆盖加深速度可见一斑。虽然5G产业已经诞生,5G也成功实现商用,但目前我国移动宽带的核心仍然是4G。2014年至2019年,我国4G基站数量逐年上升,2019年,我国4G基站总数达到544万个,占移动宽带总基站数的64.7%。同时,4G用户的渗透率也在逐年走高。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4G用户渗透率为77.6%,远高于47.4%的全球平均水平。
2.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超前部署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推进IPv6部署,相继发布《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等,将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以及全面向IPv6演进升级。如今,IPv6规模部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基础电信企业已全面完成了LTE网络和固定网络的IPv6升级改造,并为LTE用户分配IPv6地址。截至2019年7月,我国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达12.07亿,其中LTE网络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为10.45亿,固定宽带接入网络分配IPv6地址的用户数为1.62亿。
(二)核心技术系统性突破
1.通过创新驱动引领核心技术发展
我国始终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秉承在科研投入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加快移动芯片、移动操作系统、智能传感器、位置服务等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推动核心软硬件、开发环境、外接设备等的系列标准制定,加紧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微机电系统等新兴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布局,尽快实现部分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在全球率先取得突破。
2.落实核心技术研发配套政策措施
为保障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的系统性突破,我国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创新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机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化揭榜攻关,着力提升我国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在全球核心技术开源社区中的贡献度和话语权,积极推动核心技术开源中国社区建设。
(三)产业生态体系协同创新
一是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协调互动。我国统筹移动互联网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应用部署,鼓励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创新主体、产业主体,组建产学研用联盟,推动信息服务企业、电信企业、终端厂商、设备制造商、基础软硬件企业等上下游企业融合创新。二是推动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服务附加值,加速移动互联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迁移。完善覆盖标准制定、成果转化、测试验证和产业化投融资评估等环节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全面向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演进升级。通过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标准、产业生态和安全保障体系,统筹推进物联网战略规划、科技专项和产业发展,建设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三、移动互联网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一)制造业C2M模式成为新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的广泛普及,智能数字化正在改变传统制造业,业务逻辑的核心逐渐由产品向用户转变,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传统产业重构趋势日益明显,消费者驱动型制造(Consumer to Manufactory,C2M)模式正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思路和产业升级的新工具。
一是C2M模式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传统制造业追求的是大批量、规模化、同质化的产品,但随着信息流通速度加快,沟通方式高度发达,已经富起来的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开始转变,越来越关注个性化的产品。在C2M模式下,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客户碎片化、零散的个性化需求连接起来,然后将这些信息整合,以可操作的形式提供给生产厂商,在保证生产厂商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二是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C2M模式是一种需求驱动型的生产方式。制造企业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地收集、分析消费端的需求信息和购买数据,统计消费偏好和销售数据,可以预测哪款产品将成为市场“爆款”,进而进行有重点的物料备货和产能投放,实现产销有效对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在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间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三是创新发展动能推进方式。C2M的实现需要制造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生产。一方面驱动着企业打造更柔性化、精细化生产线,另一方面也推动企业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进步,驱动企业运用平台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对传统价值传递环节进行优化升级,变革管理模式。为了进一步适应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海尔集团打破了传统的科层式管理,将组织架构彻底扁平化,以“突击队模式+经典爆品模式”管理企业。
(二)新零售业态推动消费升级
零售业关系国计民生,是最贴近民生的商业形态、流通产业的主要行业,是推动消费转型升级的核心、吸纳就业的重要容器、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因子。新零售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新零售通过打破线上和线下边界,重塑传统零售业,从多个维度提升消费者服务和体验。同时,图像识别、传感等技术开始被大量应用于新零售,催生无人超市、无人货架等众多新业态,将进一步带动消费升级,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首先,技术升级为新零售提供发动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起“互联网+”下的新社会基础设施,为新零售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一直以来,零售商依赖于数据塑造与顾客之间的互动,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商业向顾客深度参与的方向发展。其次,新零售成为消费升级牵引力。居民消费购买力日益攀升,消费主体个性化需求特征明显,消费主权时代到来,对商品与消费的适配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零售升级产生了巨大的牵引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消费结构也进入了快速升级阶段。我国的消费主体主要由18~35岁的新生代、上层中产和富裕阶层构成,这一消费群体尤其注重产品品质和生活质量。当前人们消费已经告别“羊群效应”或“排浪式消费”,大众消费更加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最后,新零售打造新型零供关系。传统零售活动中,零售活动涉及的各商业主体之间的关系为交易关系,背后是产业链上各产业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对立。传统零售模式下的零供关系是冲突的、相互博弈的;零售商与消费者的关系是独立的、单一的商品交易关系;整条供应链是由生产端至销售端层层推压的推式供应链。新零售模式下,零售商为供应商赋能,零供关系成为彼此信任、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零售商将商业的触角进一步延伸至消费者的需求链,与消费者实现深度互动和交流,零售商成为消费者新生活方式的服务者和市场需求的采购者,成为消费者的“代言人”,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深度互动的社群关系;供应链转变为以消费者需求为初始点的拉式供应链模式。
(三)移动支付实现全场景覆盖
移动支付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支付模式,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带动下,移动支付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新动能。支付模式变革与移动互联网的双层叠加,促使我国快速实现后发先至,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支付第一大市场,在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交易规模、渗透率等方面都处于大幅领先地位。移动支付已经作为通道和载体渗透进衣食住行,实现对线上线下消费、服务等场景的全行业覆盖,带来消费生活的升级,以及公共服务、交通等刚需领域的场景演变。首先,提高了民众的“获得感”。中国特色移动支付的发展顺应了民生以及社会发展浪潮,在极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支付行业的限制,其便携、简易支付的特点满足了人民对轻现金、高效生活的需求,让民众幸福感得到提升。移动支付不仅改变了支付生活,也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在获取政府公共服务时,群众得以少跑腿、少排队,甚至足不出户办事。其次,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移动支付不仅变革了支付方法,相较于传统支付方式,还缩短了支付流程,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提高了支付服务效率,创新出多种支付业务模式,给市场参与主体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流,还有资金背后所吸引的人才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等。移动支付覆盖社会各个行业,以定制化形式服务产业链,加深多种先进技术交叉,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加速器。最后,推动了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强调对贫困人口进行金融赋权,致力于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共享发展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工作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满足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移动支付的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机遇。移动支付相对于传统支付方式成本大幅降低,有效提高了农村和偏远欠发达地区的资金使用效率。移动支付还有效填补了农村信贷服务的空白。由于农企和农户存在贷款额度小、经营分散及可供抵押资产较少、真实经营状况数据缺失和无法评估其信用水平等问题,往往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机构信贷条件的要求,无法享受金融对“三农”的扶持。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科技金融企业,利用其移动支付的流量导入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了小额信贷服务,成功填补了农村信贷服务的空白。
四、移动互联网打造新市场
(一)移动政务信息惠民
目前,国务院已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和部署“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我国政务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移动政务信息惠民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移动政务信息惠民成为政府数字化转型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政府借助互联网产品的技术和经验,获得精准的服务能力,构建移动化服务入口。许多省份的政务服务都提供了政务服务移动应用,以及商业互联网平台移动应用的小程序服务端口。二是数据智能技术的应用成为移动政务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政务服务的虚拟智能客服机器人,可以利用大量的数据,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模型与算法,来提供精准化和主动化的服务。内蒙古国税局基于钉钉平台上线了“内蒙古i税服务平台”,快速实现了全区超过150万纳税企业和自然人的纳税“最多跑一次”。三是数据治理成为移动政务的保障工程。数据是实现精准化数据服务的关键,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对于移动政务的体验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数据实时共享、实现数据在线是实现移动政务信息惠民的基础。
(二)电子商务社交化发展
传统电商流量红利见顶,社交电商兴起,试图借助社交网络完成低成本引流,电子商务呈现社交化发展。
首先,移动社交价值凸显。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App全面普及,成为移动端最主要的流量入口。这些社交平台占据了用户的大量时间,使用频次高、黏性强,流量价值极其丰富。社交媒体自带传播效应,可以促进零售商品购买信息、使用体验等高效、自发地在强社交关系群中传递,对用户来说,信息由熟人提供,其真实性更为可信,购买转化率更高。同时,社交媒体覆盖人群更为全面,能够较好地进行用户群体补充。社交媒体的有效利用为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其次,移动社交成为电商发展新风口。传统电商红利将尽,获客成本攀升。移动社交将社交与电商结合的模式为电商企业获取低成本流量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社交电商特点在于高效获客和强裂变能力,吸引一众企业加入。2018年以来,社交电商获得了资本的青睐,而蘑菇街、拼多多、云集等社交电商成功上市,一举将社交电商推上了风口。行业规模增长迅速,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社交电商市场规模超过1.2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3.2%;2018年社交电商规模占据网络零售交易规模的14%,成为网购行业的一匹黑马。伴随着“全民社交”,中国的社交零售渗透率已达71%。随着社交流量与电商交易的融合程度不断深入,社交电商占整体网络购物市场的比重也不断增加,2015年至2018年三年间,社交电商占整体网络购物市场的比重从0.1%增加到了7.8%。
最后,社交电商模式创新百花齐放。按照流量获取方式和运营模式的不同,目前社交电商可以分为拼购类、会员制、社区团购和内容类四种,其中拼购类、会员制和社区团购均以强社交关系下的熟人网络为基础,通过价格优惠、分销奖励等方式引导用户进行自主传播;内容类社交电商则起源于弱社交关系下的线上社区,通过优质内容与商品形成协同,吸引用户购买。未来,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有可能涌现更多社交与电商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三)泛娱乐行业爆发增长
泛娱乐行业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迅速发展。以文学、动漫、影视、音乐、游戏、演出、周边等多元文化娱乐形态组成的开放、协同、共融共生的泛娱乐生态系统初步形成。首先,全民娱乐时代到来。截至2019年4月,泛娱乐用户规模达到10.86亿,约占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95.6%;移动互联网月人均使用时长同比增长13.8%,用户平均每天在移动互联网花费约4.7个小时。短视频内容形式大众化,且内容获取门槛低,其行业用户规模、月人均使用时长异军突起。数字阅读、在线音乐用户规模快速发展。其次,用户付费意愿和能力增加。泛娱乐用户年轻化趋势明显,“00后”和“90后”成为泛娱乐用户的主要增量来源。泛娱乐按小说、游戏、动漫(cosplay)等划分的用户内容圈层特征明显,且优质内容和关键意见领袖(KOL)/明星将持续刺激泛娱乐用户的付费和持续消费,付费用户使用黏性和流量贡献显著高于整体用户。良好体验、高质量内容及参与感是泛娱乐用户付费的主要动因。
五、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一)积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与升级
新型基础设施是带动信息产业升级的新机遇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快建设双千兆网络。推进千兆光纤宽带向机构单位、厂矿企业、工业园区等延伸覆盖。各地结合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信息枢纽、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规划建设,提升端到端网络性能,带动ICT(信息传播技术)新兴产业聚集。二是统筹部署泛在感知设施。泛在感知设施是整个数字社会的神经元,做好感知的连接,重点发展面向物联网应用的4G、5G、光纤等连接设施,大力推进NB-IoT(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eMTC(增强机器类通信)等物联网技术商用部署和业务测试,推广感知设施部署,充分挖掘感知设施部署场景、应用模式和管理模式。三是合理布局智能计算设施。智能计算设施包括超级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不同形态,应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合理布局。超级计算应从国家层面规划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应结合业务需求差异优化布局,边缘计算设施与5G等技术相结合,靠近用户和应用场景部署。
(二)大力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十九大报告强调: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为做好网络信息技术工作提供指引。瞄准防范移动支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工业控制系统等新技术新应用安全风险,制定技术创新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组建研发中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组建产学研用联盟,加快技术创新,加大科技协同攻关力度。二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抓紧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改革科技研发投入产出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实施网络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攻坚战略,推动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量子通信、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的研发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三)全面加强信息共享与信息化建设
一是开放政府数据资源。加大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力度,尤其是涉及企业办事环节较多的部门,推进办事资料和办事程序实现信息共享,减小企业办事的难度。在大数据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开放服务和管理数据资源,打破信息断层现象,实现政府的精准化服务。二是运用信息化建设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移动互联网应用,实现“数字农业”“数字校园”“数字社区”等在政务、民生、实体经济各领域的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遍适用与深度嵌入,引起信息采集、传递、分析、运用模式的革命性变迁,驱动多元主体从多方视角、多维度对集成数据展开多层次的分析与应用,推动治理实践走向公开化和扁平化。
(四)稳妥推进移动互联网安全监管与保护
一是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不断强化移动互联网基础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和标准的应用。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制定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大数据安全等网络安全标准。二是维护用户合法权益。完善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保护制度,严格规范收集使用用户身份、地理位置、联系方式、通信内容、消费记录等个人信息行为,保障用户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督促移动互联网企业切实履行用户服务协议和相关承诺,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和行业秩序。三是增强网络管理能力。强化网络基础资源管理,落实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接入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域名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研究应对和安全评估。四是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健全移动互联网防范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工作联动机制,充实监管和执法力量,维护移动互联网良好发展秩序。
第六章 2019~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鲜明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工业互联网”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层面,福建、河北、内蒙古、长沙、深圳、广州、银川等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指导意见,因地制宜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落地实施。总体来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从概念普及转入实践深耕阶段,形成了政策支持到位、技术创新多样、产业推进迅速的良好局面。
一、2019年工业互联网发展总体情况
2019年,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步发力,助力工业互联网迈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呈现协同联动、创新活跃的良好发展格局,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体系加速形成。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4800亿元,为国民经济带来近2万亿元的增长。
(一)三大核心体系实现全方位突破
在政策红利的支持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的三大核心体系——网络、平台、安全实现全方位突破。网络层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初具规模,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功能不断完善,实现与主要标识解析体系国际根节点的对接。截至2020年1月15日,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总量突破20亿,二级节点已上线运营45个,覆盖钢铁、电子、医药等19个行业,接入企业超过1000家。平台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初步构建起涵盖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运维管理、平台资源整合等的多层次平台发展体系。截至2019年底,全国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平台超过70个,重点平台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已达到69万台、工业App数量突破2124个。安全方面,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省、企业三级联动安全监测预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已上线运行,可识别141类协议、4500余类联网设备和平台。
(二)产业承载基础持续夯实
目前,特色鲜明的工业互联网体系逐渐形成,全国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总计已有上百家,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平台数量超过70家,重点平台平均设备连接数达到69万台,工业模型数突破830个,工业App数量突破2124个,平台注册用户数突破50万。广覆盖、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加快建设,2019年开通超过13万个5G基站,国家顶级解析功能不断完善,40个二级节点已完成部署上线,覆盖装备、钢铁、船舶、化工、家电、电子、建材、能源、食品、医药、建筑等行业,接入企业数量近千家。此外,连续两年实施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在平台方向累计支持了124个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支持22.6亿元,累计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70亿元。
(三)平台企业成长迅速
三大功能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引发需求侧的应用全面渗透拓展,基于平台的创新解决方案和应用模式不断涌现,“平台+新技术”融合应用创新活跃,在行业和区域中驱动工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日益凸显。2019年我国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69.7%,比2018年提升1.7个百分点,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49.7%,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增至61.2%,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1.0%。全国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迅速,多层次平台体系初步形成。一是越来越多的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涌现出来。面向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发展需求搭建平台的,诸如航天云网、宝信、石化盈科等;徐工、TCL、中联重科、富士康等大型企业建设独立运营公司专注互联网平台运营;优也、昆仑数据、黑湖科技等创新企业各自发挥自身特色,在细分领域内提供平台解决方案。二是形成一批创新解决方案和应用模式。如在研发设计方面,涌现数码大方设计与生产集成打通、索为研发设计与产品运维一体化以及安世亚太基于工业知识生态的先进设计等平台服务。在生产制造方面,富士康ICT治具智能维护、航天云网精密电器智能化生产等一批平台解决方案形成。在企业管理方面,用友、金蝶等平台创新提供云ERP、云MES、云CRM等服务。在应用模式创新方面,树根互联、天正、生意帮等企业探索出“平台+保险”“平台+金融”“平台+订单”等新模式、新业态。
(四)重点企业上市加速推进
2019年,安博通、致远互联、宝兰德、安恒信息、卓易信息等一批聚焦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募集资金总额突破4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实现募集资金净额约36.84亿元。相关企业所募集资金主要应用于技术研发、产品升级、营销平台建设、补充流动资金等方面(见表6.1)。
表6.1 2019年工业互联网领域科创板上市情况
单位:亿元 | |||
企业名称 | 上市时间 | 募资净额 | 资金用途 |
安博通 | 9月6日 | 6.7 | ①深度网络安全嵌入系统升级与其虚拟资源池化;②安全可视化与态势感知平台研发及产业化;③安全应用研发中心与攻防实验室建设 |
致远互联 | 10月31日 | 8.4 | ①新一代协同管理软件优化升级;②协同云应用服务平台建设;③西部创新中心;④营销服务平台优化 |
宝兰德 | 11月1日 | 7.1 | ①软件开发;②营销服务平台建设;③技术研究中心 |
安恒信息 | 11月5日 | 9.52 | ①云安全服务平台升级;②大数据态势感知平台升级;③智慧物联安全技术研发;④工控安全及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升级;⑤智慧城市安全大脑及安全运营中心升级;⑥营销网络及服务体系扩建;⑦补充流动资金 |
卓易信息 | 12月9日 | 5.12 | ①补充流动资金;②国产BIOS固件和BMC固件产品系列开发;③基于大数据的卓易政企云服务产品系列建设 |
资料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整理(2020年2月)。 |
聚焦工业互联网底层协议互联互通的福建中海创科技引入证券辅导机构,已经按期完成中海创控股集团的重组,成立专注于工业互联网相关业务的中海创科技有限公司,拟推动科创板上市。航天云网于2019年1月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同时启动股份制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计划尽快完成股份制改造,为IPO申报奠定基础。江苏徐工信息于2019年3月已经启动新三板摘牌工作,拟转至科创板上市。浪潮云信息在2019年7月完成第二轮融资后已开始推进上市筹备,中信证券将协助其进行私募融资、股份制改造及科创板上市工作。恒安嘉新在2019年12月向证监会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拟于科创板上市,此前其因财务问题注册失败。
(五)集群协作特征明显
2019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凭借在互联网、平台软件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优势,成为工业互联网产业推进集中地。北京充分发挥作为中国软件名城在人才、资源、要素等方面的聚集效应领跑全国。长三角地区依托企业数量大、细分领域多、行业分布广、产业链相对齐全的雄厚工业基础,以及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政策环境、生态打造等方面的先行建设布局,加速建设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区域经济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路径和落地样板。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广州、深圳、汕头等电子信息产业重镇的雄厚基础和先发优势,抓住战略机遇,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先导区,构建区域战略叠加新功能。此外,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的工业互联网联动发展也很活跃。从区域协同看,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解决方案供应商集聚为特色的北京、以产业链协同为特色的广东、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特色的山东、以块状经济推广应用为特色的长三角等区域发展格局。集群协作特征明显,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2020年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判断
展望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整体投资环境复杂严峻,但工业互联网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有望“化危为机”,“两区三带多点”发展格局加速推进,行业进入洗牌期的马太效应持续显现。
(一)受疫情影响整体投资环境复杂严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投资募资市场低迷。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国内投融资事件数量较2019年同期下降60.83%,股权投资募资市场新募集基金数量及金额均下降近半。工业互联网行业的产融合作也遭遇较大冲击,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跟踪统计,2020年1月至2月中下旬,国内共有工业互联网融资案例8起,较上年同期下降42.86%,披露融资金额2.5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86.55%。一方面,2020年1月的不少融资事件是在疫情暴发前就已完成,因此疫情带来的后续影响将会在未来几个月内持续体现;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将导致商业洽谈、尽职调查、文件签署等投资流程进展延缓,进而对2020年整体的投资市场带来冲击。此外,受全球产业链分化重构、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等外部因素影响,2020年我国宏观经济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国内创业和投融资环境也将受此影响面临一定困境。
(二)平台企业发挥优势有望“化危为机”
疫情期间,工业互联网企业基于自身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应急响应工作,在支持物资精准对接、保障医院工程建设、帮助企业复产提效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海尔、京东、航天云网等企业通过数据汇聚、资源调度与数据分析,积极搭建防疫物资供需对接平台;树根互联、江苏徐工信息等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合理安排工业机械机群作业,支撑了各应急医院的快速建成;阿里、腾讯、用友、华为等面向复工企业提供员工体温异常筛查、生产设备远程监控与维护等解决方案和服务,有效缓解企业复产复工压力。预计2020年,依托边缘计算、协议转换、工业机理模型、生产线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工业互联网领域有望形成更多具有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程也将持续加快,推动行业保持高位增长。
(三)“两区三带多点”发展格局加速推进
工信部于2019年11月印发的《“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提出,到2022年,在“5G+工业互联网”领域打造5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内网建设改造覆盖10个重点行业,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培育形成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共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我国“5G+工业互联网”具有良好、扎实的发展基础,以中国电信为例,其在已积累了近300个“5G+工业互联网”案例的情况下,于2019年10月发布中国电信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并成立5G应用产业方阵,重点聚焦5G产业应用,积极促进供需对接、技术革新和知识共享。“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正逐渐由巡检、监控等外围环节向生产控制、质量检测等生产内部环节延伸拓展。随着融合应用不断深入,2020年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为引领,鲁豫一带、川渝一带、湘鄂一带积极推进的“两区三带多点”集群化发展格局将持续深化,并逐步形成协同联动效应,带动行业整体提升、加速产融合作生态培育。
(四)行业进入洗牌期的马太效应持续显现
2020年将是工业互联网行业技术、应用、模式等多维度内部竞争加剧之年。市场研究机构IoT Analytics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平台企业已由2015年的260家增长至2019年的620家,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市场却日趋集中于部分提供商:2019年排名前10的提供商所占的市场份额为58%,而在2016年排名前10的提供商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44%。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经过了前几年的市场培育和快速增长,平台的竞争格局逐步形成,特别是2019年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布,加速了细分行业商业模式的成熟。在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工业互联网发展开始从追求平台数量转入追求质量提升阶段,投资也将更加倾向于盈利模式相对成熟、用户群体规模较大、汇聚数据质量较高的企业。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元,未来三年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行业优胜劣汰形势加剧,资本马太效应尽显。
三、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总的来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开发退伍建设滞后,数据确权不清晰,企业价值难以充分体现以及区域协同发展仍有不足等问题和挑战。
(一)开源社区和工业App开发队伍建设滞后
囿于经济利益诉求,工业互联网企业往往不愿主动将自己的开发工具、知识组件等代码开源共享,使非标的工业化企业需投入大量成本开发定制化工控系统和工业App。目前,各方平台产业主体对开源项目的筹划搭建仍处于初级阶段。华为开源了基于Kubernetes容器应用的边缘计算开源项目KubeEdge;微软开源了平台边缘层技术Azure IoT Edge。工业4.0研究院在2018年12月发起开源工业互联网联盟,旨在利用开源工业互联网的方式帮助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开源社区。同时,开放共享、资源富集、创新活跃的工业App开发生态尚未成形。相比于通用型和垂直行业平台,工业App往往针对工业场景特定痛点提供细分解决方案,技术投入大、方案实施周期长,市场应用却相对单一,这样的特征弱化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发工业App的积极性。国外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正在接近杀手级工业App,而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还多聚焦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大而全”的商业模式,提供细分解决方案的现象级工业App尚未出现。另外,工业大数据种类不全、质量不高、复合型开发人才短缺等也制约了国内工业App的快速发展。
(二)数据确权与安全问题影响合作模式的展开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制造环境走向开放、跨域、互联,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数据交互将会不断增多和加深,数据确权、数据流转和平台安全成为影响平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数据产权确认、数据交易与保护、数据跨境流转等方面的标准尚不健全,企业“想用数据解决问题,又怕使用数据产生问题”。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手段和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对工业数据上云后的数据安全风险、数据资产流失存在顾虑,也影响了平台与工业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在政策法规层面,建立中央、地方、行业、企业多层次数据管理机制,开展分类分级研究,提升工业数据防护能力;完善工业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发布工控安全防护建设实施规范等关键标准;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等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安全防护层面,工业安全防护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现有天地和兴、长扬科技、木链科技等企业为工业企业提供工控安全产品和技术服务,但总体来说,信息安全产业基本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能够提供工控解决方案的规模化企业较少,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标识解析系统安全、工业大数据安全等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亟待推动。
(三)企业价值难以充分体现
一方面,受制于国外专利商,国内工业互联网企业对于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和控制机理缺乏深入的研究,现有产品技术水平偏低,产业规模未发展起来,无法满足高端行业用户应用需求,导致其提供高端产品的难度持续增大,市场占有率与国外企业差距大,抑制了企业核心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价值提升。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业务模式差异较大,由于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业内很多企业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亏损状态,业绩不稳定,很难像传统企业一样以净资产或盈利来估值。即使一些专业投资机构深耕创业投资行业多年,也需要投资人深入挖掘企业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搭建估值模型,从而发现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同时,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回报周期长、门槛高、技术风险大,当前部分投资人对行业持谨慎参与态度,企业实际融资过程中寻找领投机构的难度也有所加大。特别是大量投资人青睐于在细分领域内拥有较大业务规模或客户群体的龙头企业,致使掌握一定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因资金缺乏无法进一步壮大。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投资机构和工业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投融资障碍。
(四)区域协同发展仍有不足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领域,区域协同合作发展差距较为明显,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集群化及辐射实力强劲,华中及西南一带协同发展水平不足。长三角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4以上,信息服务业占1/3,高端装备制造水平在全国领先,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依托大国企、大平台已经建起“云上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强强联合,一批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互信机制,联合开展工业互联网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创新,成立了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开发者社区。2019年8月,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大会在广州召开,重点布局标识解析合作及华南区域协同合作,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和工业互联网合作框架得到进一步深化。山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发挥各自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发展特色和发展潜力,以济南、青岛、福州、厦门等软件名城的人才和资源优势辐射省内其他地域。而其他地区的协同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市在经济发展、工业生产、科技创新等方面处于局部领先地位,亟待进一步加强支持引导、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地方企业融资能力,释放地域间发展的协同效应。此外,金融作为支持工业互联网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为契机,充分发挥发达产业集群的辐射外溢效应,为周边区域工业互联网企业提供更多投融资对接机会,带动较弱地区共同发展。
四、对策建议
据此,面向未来,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充分挖掘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价值
对企业而言,工业App创新能力与应用交付能力将是平台价值实现的关键,平台企业在充分提高平台的数据分析、应用开发能力基础上,应着力提高研发具体场景应用的工业App的能力,加强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跟上企业的应用需求,提高产品成熟度、适用性、稳定性和兼容性。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纽带作用和资源集聚效用,通过市场化方式支持培育工业互联网企业培育,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本助力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创新创业。强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企业可视化诚信体系。探索搭建工业互联网企业估值模型,充分挖掘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如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关于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可以真实反映工业企业生产运营情况,金融机构据此开展贷款业务,能够减少授信审查等方面成本,大幅降低坏账率。
(二)提升工业技术软件化能力
我国工业软件产业正处于由引进应用向自主研发转型的关键期,现阶段要以多个资源要素为抓手,综合提升工业技术软件化能力。一是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发挥工业企业应用牵引效应和工业软件企业的技术优势,重点突破工业机理模型、算法、信息物理系统,积极布局数字孪生、云化仿真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政府引导平台企业开源自身高质量、广覆盖、易应用的开发工具,联合自动化企业开源各类标准兼容、协议转换的技术,促进开源社区搭建。三是提高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数字化设备联网率,提升工业数据采集能力,为互联网平台建设、工业技术软件化提供更扎实的基础。四是加强工业软件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校工业软件人才培养投入,建设相关交叉学科,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三)深入推动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
深化政产学研用共同发力,鼓励产业生态创新类工业平台建设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开发、制造,整合产业集群资源,降低成本,增加能效,推动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一是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数据孤岛,驱动数据高效流通。引导工业企业提升生产设备数字化,提高工业大数据数量,优化数据采集质量。二是鼓励平台企业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以数字孪生等“数据+模型”提高工业互联转型效率。三是分期分批培育一批跨行业跨领域和特定行业、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四是推动百万工业企业上云,以工业设备上云牵引平台技术迭代和功能演进。五是面向工业App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并建设资源池,实实在在地解决工业企业转型的痛点问题,形成一批具有亮点的创新解决方案和应用模式。构筑强资源、强技术、强合作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生态。
(四)完善工业互联网行业产融合作环境
以搭建产融合作平台、深化产融交流对接为着力点,汇聚资本市场和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推动产融服务常态化,形成机制推动信息共享,畅通资金需求方与投资方之间的沟通交流,激发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活力,促进产融双方互利共赢。丰富产融合作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发债、抵押、担保、借贷、金融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通过金融估值、金融信息、金融产品、金融人才等服务于产业,利用金融机构的咨询服务功能,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紧密合作。围绕工业互联网产融合作的最新进展、关键问题和未来趋势,开展客观、深入的研究、分析与预测,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领域产融互动、产融双驱新路径。强化行业主管部门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间的工作联动,利用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新契机,为工业互联网企业上市融资营造有利环境。
第七章 2019年中国宽带移动通信发展及趋势分析
2019年我国宽带移动网络建设稳步发展,网络质量不断提升,移动数据流量较快增长。在5G商用元年,全球多个国家加快推动5G发展,我国各省(区、市)积极出台专项政策文件支持5G产业、网络、应用发展。我国5G产业在部分领域实现引领,商用进展处于全球第一梯队,5G应用在个人消费市场和垂直行业均取得良好成效。2020年5G网络领衔“新基建”,将进入加速建设期,移动用户加快向5G转移,刺激用户流量需求继续增长,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强劲动能。
一、2019年宽带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发展状况
(一)中国宽带网络建设稳步发展
1.中国4G网络规模保持全球最大
2019年,我国网络基础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移动网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4G网络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与中国铁塔合作,在2019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600亿元,比上年增长4.7%。2019年新建移动电话基站174万个,基站总数累计达841万个,同比增长26.1%。其中,新建4G基站172万个,4G基站总数累计达544万个,占基站总数的64.7%(见图7.1)。
截至2019年9月,中国移动累计完成4G(TD-LTE)基站建设213.8万个,其中室外站160.2万个,室内站53.6万个,其中支持载波聚合基站20万个,4G(TD-LTE)用户数达7.46亿。中国联通累计完成4G基站建设138.6万个,4G室内分布系统18.2万个,4G用户数达到2.55亿。中国电信在全国318个本地网进行了LTE混合组网,累计建设TD-LTE室外基站2.4万个,LTE FDD室外基站122.5万个,室内分布系统36.0万套,4G用户数达到2.64亿。
图7.1 2014~2019年移动电话基站发展情况
2.5G网络建设进展顺利
我国5G频谱划分工作在2018年底初步完成,中国移动分别在2.6GHz频段和4.9GHz获得了2515MHz~2675MHz的160MHz带宽和4800MHz~4900MHz的100MHz带宽的频谱资源。中国电信获得了3.5GHz频段3400MHz~3500MHz的100MHz带宽频谱资源。中国联通获得了3.5GHz频段3500MHz~3600MHz的100MHz带宽频谱资源。中国广电则获得4.9GHz和700MHz频段的频谱资源(见图7.2)。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在全国范围共同使用3300~3400MHz频段频率用于5G室内覆盖。运营商在取得5G商用牌照后,在各自频段进行5G网络建设。
图7.2 我国5G频谱分配
自2019年6月6日5G在我国正式商用以来,5G网络建设顺利推进。至2019年底,全国已部署5G基站约13万个,5G用户数约300万。多个城市已实现重点市区室外5G网络广覆盖,并且实现在展览会、重要场所、重点商圈、机场等区域的室内覆盖。中国移动采用4G/5G双模基站,协同部署4G/5G网络,在建设前期进行NSA(非独立组网)/SA(独立组网)网络同时部署。2019年9月9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宣布共建共享5G网络,采用无线侧共享、承载网互通、核心网相互独立的策略,有效缓解5G网络建设压力。两家运营商在建设前期优先发展NSA架构下的共建共享,并将在SA标准、技术和产业成熟后全面转向SA架构下的共建共享,将保证5G网络规划、建设、维护及服务标准统一,提供同等水平服务。
3.宽带网络质量不断提升
我国“双G双提”工作稳步推进,百兆以上宽带用户占比逐步提升。截至2019年12月底,移动互联网宽带方面,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亿户。其中,4G用户规模为12.8亿户,全年净增1.17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80.1%,占比较上年末提高5.7个百分点。另外,5G用户数(套餐签约用户数)已超过300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4.49亿户,比上年末净增4190万户。其中,光纤接入(FTTH/O)用户4.18亿户,占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的92.5%。宽带用户继续向高速率迁移,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3.84亿户,占总用户数的85.4%,较上年末提高15.1个百分点(见图7.3)。全国1000M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87万户。
图7.3 我国固定宽带网络接入速率占比情况
(二)我国移动宽带业务保持增长
1.移动数据流量较快增长
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创新保持活跃,各类互联网应用加快向四、五线城市和农村用户渗透,视频、直播等大流量应用快速普及,使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220.0亿GB,相比2018年增长71.6%(见图7.4),但增速逐月回落,且增速较2018年收窄116.7个百分点。
图7.4 2014~2019年移动互联网流量及月DOU增长情况
全年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流量(DOU)达7.82GB,是2018年的1.69倍;其中2019年12月当月DOU高达8.59GB。2019年手机上网流量达到1210亿GB,比2018年增长72.4%,占总流量的99.2%。
2.移动短信业务量较快增长,话音业务量小幅下滑
因网络登录和用户身份认证等安全相关服务不断渗透,2019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获得大幅提升,但移动短信业务收入增速远低于业务量增速。2019年,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相比2018年增长37.50%,增速较上年提高23.5个百分点,但比2019年1~10月收窄了3.3个百分点;移动短信业务收入完成392亿元,比2018年略有提升(见图7.5)。
图7.5 2014~2019年移动短信业务量和收入增长情况
话音业务替代影响持续加深。2019年全国移动电话通话量继续下降,并且降幅扩大。2019年,全国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时长总计2.4亿分钟,相比2018年下降5.9%,降幅相较2018年末扩大了0.5个百分点(见图7.6)。
图7.6 2014~2019年移动电话用户和通话量增长情况
二、5G商用元年,各界携手促进5G发展
(一)全球多个国家加快推进5G商用
1.5G成为各国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
综观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普遍认识到5G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机遇,均将5G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等方式,加快推进5G技术研发、网络部署、应用探索和生态构建,支持和推动5G发展。
美国政府近年来多次颁布新政和法案,对5G发展进行全面布局,从2016年起多次发布5G频谱、基站、新业务监管相关政策,2018年5G FAST战略发布5G高中低以及免许可频段的释放计划,减少小蜂窝审批障碍,并废除网络中立政策,放松企业数据服务资费监管。2019年6月完成28GHz和24GHz频段共计1.55GHz的频率拍卖,同年12月启动37GHz、39GHz和47GHz频段共计3.4GHz频谱拍卖。2020年1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促进美国5G国际领导力法案》、《促进美国无线领导力法案》和《保障5G及以上安全法案》,以加强其在5G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机构中的领导力。
韩国致力于5G商业化全球领先。2013年韩国成立了5G论坛,并提出国家5G战略,对未来技术创新方向做出规划,并确保2018年平昌冬奥会实现部分5G实验网预商用。2018年6月,韩国科学与信息通信技术部拍卖了3.5GHz和28GHz频段的5G频率,韩国3家运营商均获得中频和高频两段频谱。2019年4月,韩国发布“实现创新增长的5G+战略”,目标是到2022年建立全国性的5G网络,培育新的基于5G的行业和应用,“5G+”战略还选定五项核心服务(沉浸式内容、智慧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智慧城市、数字健康)和十大“5G+”战略产业[下一代智能手机、网络设备、边缘计算、信息安全、车辆通信技术(V2X)、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型闭路监控、可穿戴式硬件设备、AR/VR设备]。
欧盟将5G技术视作战略机遇,早在2016年就发布“5G行动计划”,目标是2020年各成员国至少选择一个城市提供5G服务,并确保所有城区和主要陆路交通路线在2025年之前实现无间断的5G覆盖。2017年6月英国发布《下一代移动技术:英国5G战略》,于2018年4月完成3.4GHz频谱拍卖;2017年7月德国公布了国家5G战略,于2019年6月完成2GHz和3.6GHz频段的拍卖。此外,2018年4月欧盟成立工业互联与自动化5G联盟(5G-ACIA),以加快5G在工业生产领域的落地应用。截至2019年底,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等欧盟成员国都已经进行5G试点,超过10个国家(包括奥地利、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罗马尼亚、西班牙、英国等)提供面向公众用户的5G商用服务。
2.全球5G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监测,截至2019年底,全球共有33个国家或地区的61家运营商开始提供5G业务。与4G商用第一年(2010年)推出16个网络相比,5G部署明显提速。
美国四大运营商均已实现5G商用。Verizon于2019年4月在芝加哥和明尼阿波利斯启动5G移动服务,使用28GHz部署5G网络。截至2019年底,开通5G的城市已达31个,其覆盖范围仅限于这些城市的部分区域,且5G信号通常仅在室外可用。AT&T初期使用39GHz频谱在35个城市部署5G网络,2019年12月利用850MHz开通低频段5G网络,但速度相对较慢,定位于住宅、郊区和农村地区。Sprint于2019年5月使用2.5GHz频谱在四个城市推出5G服务,年底共覆盖9个城市接近2000万人口。T-Mobile于2019年6月在6个城市开通毫米波5G服务,12月使用600MHz频谱开通全国性5G网络,覆盖人口2亿多,覆盖地区达5000多个城镇,其中大部分在美国农村。
韩国SK电讯、KT和LGU+三家运营商同步开展5G商用服务。2018年12月1日推出面向企业用户的5G固定接入业务,2019年4月3日在17个重点地区面向手机用户开通5G移动服务。截至2019年底,韩国运营商共建设5G基站9万余个,韩国5G用户数达到466.8万,在移动用户总数中的占比为6.77%。在消费者5G应用方面,运营商主推AR/VR、游戏、4K视频等大流量应用,推动韩国5G网络流量快速增长,2019年12月,5G网络总流量占移动网络总流量的21%,5G每户月平均流量为27282MB,是4G用户的2.8倍。
德国和英国也推出了5G商用服务。沃达丰德国和德国电信在2019年8月、9月相继推出5G商用服务。2019年11月沃达丰德国公司已经在40个城镇和地区开通了60个5G基站,目标是2020年底覆盖1000万人口,2021年底覆盖2000万人口;德国电信已在5个城市提供5G服务,计划2020年底前5G网络覆盖德国20个城市。英国四家网络运营商EE、沃达丰、3UK和O2均已经推出5G商用。截至2019年底,EE的5G网络已经覆盖16个城市,2020年继续扩大到另外10个城市;沃达丰已覆盖19个城市,采用基于速率定价的方式并以有竞争力的价格推出不限量套餐;3UK在25个城市推出5G服务;O2已经覆盖20个城镇,计划到2020年夏季增加到50个。
(二)中国全面推进5G商用发展
1.全国各省(区、市)布局5G发展,支持5G产业/网络/应用发展
随着5G上升为我国重要战略,全国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密集出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为5G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2月底,我国各省(区、市)累计出台200余个5G政策文件。一些5G发展较快的地区,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5G发展,如广东、浙江两省已出台各级5G政策20余个。随着5G发展脚步的加快,政策支持面也越来越广。2019年以前的5G政策主要侧重于5G网络建设,2019年以后各级政府敏锐地把握住当前5G网络建设与应用推广齐头并进的窗口期,5G政策在支持5G网络建设的同时也将5G产业和应用的发展纳入,并将应用牵引作为当前推动5G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
2.我国5G产业快速发展,部分领域实现引领
在国际标准化方面,我国5G知识产权占比显著提升。中国与全球同步启动5G研发,深入开展5G创新技术研究,2018年底3GPP发布了第一版本5G国际标准(R15),我国主导的大规模天线、极化码、服务化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被3GPP采纳,知识产权占比显著提升。根据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统计结果,截至2019年11月,声明量超过1000件的企业有华为、LG、三星、诺基亚、英特尔、爱立信、中兴和高通等企业,其中,华为以3355件5G基本专利排名第一,中国大陆企业声明的5G基本专利达6531件,占比31.8%,有力支撑了全球5G国际标准的创新发展。
网络设备方面,华为发布业界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天罡芯片,在集成度、算力、频谱带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兴也已完成7nm工艺芯片的设计并量产;目前华为、中兴等均推出可支持非独立组网和独立组网两种模式的网络设备,主要功能已达到商用要求。截至2020年2月,华为已获得91个5G商用合同,5G基站发货量超过60万个,5G商用全球领先。
终端设备方面,国内华为海思推出业界首款支持SA和NSA组网的5G基带芯片巴龙5000,并发布了业界首款旗舰级5G SoC芯片麒麟990;紫光展锐也推出5G基带芯片春藤510。国产手机全球份额超过45%,华为、小米和OPPO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位列前五。华为、OPPO、vivo、小米、中兴、联想、一加等厂商均已发布支持5G网络的手机,累计推出54款5G智能手机产品。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5G手机出货量持续提升,市场新增需求由4G向5G过渡,2019年国内5G手机总体出货量达到1376.9万部。
3.我国5G商用进展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2019年是全球5G商用元年,继美国和韩国宣布5G商用以后,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加快5G商用进程。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4家企业发放了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5G商用的正式启动。
我国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积极开展5G网络建设。中国移动2019年内在50个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中国电信初期在40多个城市建设5G精品网络;中国联通宣布实行“7+33+N”的5G网络部署计划。截至2020年2月初,我国共开通5G基站约15.6万个。在2019年10月31日的中国国际通信展上,三大运营商宣布正式启动5G商用,并发布了5G商用套餐,截至2020年2月,5G套餐的签约用户数量已超过2000万。为有效降低5G网络建设成本,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决定采用共建共享方式建设5G网络,双方进行了相应的区域性合作和划分,截至2019年12月,双方开通的共享基站数量已经超过2.7万个。
(三)5G应用在个人消费市场和垂直行业同步推进
1.我国搭建5G应用产业创新平台
我国举办5G应用大赛,培育5G应用生态。为推动5G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两年举办“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2018年举办的首届大赛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共收到参赛项目334个,参与单位189家,涵盖基础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并发布了《“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白皮书》。201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第二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陆续举办了浙江、上海、江苏、四川和广东等区域赛事,以及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媒技术、云应用、车联网和虚拟现实八个专题赛,共收到参赛项目3731个,项目数量是2018年的10倍,参与单位约3000家,覆盖了26个省(区、市)。2019年6月21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成立了5G应用产业方阵,立足于搭建5G应用的融合创新平台,解决共性技术产业问题,形成5G应用产业链协同,实现5G应用的孵化与推广,促进5G应用蓬勃发展。
全国各省(区、市)纷纷布局5G,5G应用成为关注重点。截至2020年2月,我国各省(区、市)共出台5G政策文件累计200余个,包括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基站规划建设支持政策等,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相比于2018年5G政策侧重产业发展和网络建设,2019年之后出台的政策将5G应用发展作为重点。此外,各地纷纷成立5G有关产业联盟和研究机构,为5G发展搭建合作平台和创新平台,截至2020年3月,我国共成立省市级5G联盟累计约90个,涉及VR、旅游、教育、工业等行业,产业合作的范围扩大。
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在重点城市、典型领域开展应用示范。中国移动成立了5G联合创新中心,汇聚400余家成员单位,其“5G+”计划提出面向工业、农业等14个重点行业进行5G应用开发,面向大众重点开发5G超高清视频、5G快游戏等应用。中国联通网络研究院设立了5G创新中心,下设新媒体、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10个行业中心,并编制六大行业5G工作指引。中国电信积极开展5G+云创新业务、5G+行业应用和5G+工业互联网三方面5G示范应用,包括智慧警务、智慧交通、智慧生态、智慧党建、媒体直播、智慧医疗等共10大行业。
2.我国5G应用发展主要特点洞察
2019年,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寻找与5G的结合点,5G应用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技术创新性显著增加,5G应用从单一化业务探索向体系化应用场景转变,行业应用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第二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的项目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我国5G应用发展的主要特点。
行业应用方面,医疗健康、公共安全与应急处置、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文体娱乐等领域的项目数量位居前列,这些领域有望成为5G先锋应用领域。在地域分布方面,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四川、江苏等省市参赛项目居多,约占全部参赛项目的77%,呈现5G行业应用引领性态势。运营商和设备商仍是推动5G应用发展主体,大赛中,90.6%的应用项目来自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涵盖电信运营企业、通信设备企业、终端设备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应用企业及第三方企业。9.4%的应用项目来自团队和个人。此外,民营企业参与度进一步提升,为下一步5G应用市场化奠定良好基础。
5G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ICT关键技术加速融合。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机器学习、机器人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加速5G各类应用场景落地,MEC(多接入边缘计算)通过将部分核心网功能下沉到接入网边缘,减少移动业务交付的端到端时延,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参赛项目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技术的占比分别达55%、44%、38%和33%,相比第一届大赛,5G与ICT关键技术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催生孵化了更加智能的应用场景,将创造更加智慧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加速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5G融合应用商业模式逐渐显现。以面向行业用户(To B)为主导的商业模式成为业界共识,占比高达78.1%,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工业互联网、智慧电网等领域,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平台建设、运维以及解决方案收入等。针对个人消费者(To C)的商业模式占比约为5.2%,多在智慧家庭、文体娱乐、智慧教育等领域,商业模式主要包括终端销售和通信服务。同时,有16.7%的参赛项目同时面向行业用户和个人消费者。
3.5G应用发展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能够显著促进信息消费,有效带动产业发展,拓展创新创业新空间。5G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广泛连接,不仅直接推动5G手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产品消费,还可培育诸如超高清视频、下一代社交网络、VR/AR浸入式游戏等新型服务消费。5G支撑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生产流程的全面深刻变革,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将放大5G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5G促进应用场景从个人消费领域拓展至行业生产服务领域,除带动信息产业就业机会以外,还将创造大量具有高知识含量的就业机会,比如,5G将催生工业数据分析、智能算法开发、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新型信息服务岗位,并培育基于在线平台的灵活就业模式。
目前,5G融合应用刚刚起步,多个环节尚需进一步贯通,5G应用发展面临网络、产业、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挑战。首先,5G在行业领域的网络建设和运维与4G有很大不同,需要解决不同行业5G网络部署架构、网络配置方案、安全等问题,以满足行业应用承载需求。其次,5G要融入垂直行业的各个环节,需要双方不断加强沟通,行业合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再次,5G行业应用暂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各行各业信息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需求千差万别,需求碎片化意味着难以大规模复制推广,还需要产业各方协同探索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最后,需要面向不同应用场景、新需求,重新研制新的软硬件产品,而目前5G模组尚不能实现规模级商用,5G应用和网络、终端、基础软硬件间的协同仍需进一步加强,将影响行业终端的研发速度和行业应用的发展规模。
三、中国宽带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一)2020年5G网络领衔“新基建”,进入加速建设期
2020年,我国将进入大规模5G网络建设阶段,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5G建设进度出现不同程度延迟,甘肃、江西、安徽等省份均发布了5G项目延期招标公告。为做好5G稳定发展工作,更好支撑和保障经济平稳运行,2月22日和3月6日,工信部分别召开加快推进5G发展、做好信息通信业复工复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加快5G发展专题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明确表示建站目标不变,2020年将建成共计55万个5G基站,实现地级市(含)以上市区室外广覆盖、县城及乡镇有重点覆盖、重点场景室内覆盖。中国广电将在40个大中型城市建设基于700MHz频段的5G网络,并将加快5G网络由非独立组网向独立组网的演进,开展SA端到端性能测试,推动SA端到端产业链成熟,力争在年内实现SA网络商用。
为释放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5G网络建设将使产业链上下游获益,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间接拉动投资累计超过3.5万亿元。在加快5G网络建设的同时,全行业要乘势而上,推动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5G智慧医疗、5G远程教学、5G远程办公等新技术和新应用的普及,深化5G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探索5G商业模式,加快5G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不断壮大5G产业生态,打造更高质量的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石。
(二)4G用户即将达到峰值,加速向5G转移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9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将超过79亿,2024年将超过87亿,其中,我国移动用户数在2019年将超过15亿,预计2023年将接近17亿。4G用户占比持续增长,2G和3G用户加快向4G用户转移,预计2024年全球5G用户将近12亿,其中,我国4G用户数将在5G商用后一年(2020年)内达到峰值,而后4G用户加速向5G转移,预计2024年5G用户将超过7亿(见图7.7),渗透率约45%,占全球5G用户的六成。
图7.7 2019~2024年我国4G/5G用户发展预测
(三)5G正式商用刺激用户流量需求增长
5G商用后,预计全年月均移动数据流量增速在2020年后稳定保持在50%左右。全年月户均流量(DOU)也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2020年全年月户均流量将达到13GB,2024年DOU将超过75GB(见图7.8)。
图7.8 2019~2024年我国用户DOU及增速预测
(四)5G融合应用将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强劲动能
2020年初,5G应用在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大显身手,应用领域涉及智慧医疗、新闻媒体、智慧教育、工业互联网、智慧生活等多个领域。5G远程会诊、5G远程超声诊断等应用在多个医院得到实际应用,5G医护机器人辅助承担远程看护、测量体温、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在交通枢纽、人群密集区域,采用5G+热成像技术,快速完成大量人员的测温及体温监控,筑起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5G远程教育、5G远程办公助力疫情期间各项学习工作有序开展。此外,5G+“远程签约、远程巡检、智慧工地、智慧物流”等多种创新应用还将助力各行业复工复产。
疫情也为5G应用的发展起到了短期催化作用,疫后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将加速5G应用创新,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强劲动能。目前5G应用多数还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在疫情中5G远程会诊、5G智能医护机器人等在多个医院得到了实际应用,而隔离防控期间企业、学校大规模延迟复工,为5G远程在线类应用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将有助于加快部分5G应用发展成熟。此外,疫情也迫使许多企业家、管理者更多关注信息技术,主动了解5G、拥抱5G,并在疫情后加快各垂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此次疫情让国人第一次大范围感受到5G所带来的效率提升,为相关应用大规模普及拉开序幕。随着5G网络逐步完善、5G应用创新实践日渐深入,未来5G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治理方面带来更加广泛的应用,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