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产业发展动态
目录
中医药产业发展动态
总 报 告
第一章 中医药发展的新态势
中医药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至今仍然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虽然现代西方医学已很先进,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医学能够解决所有健康问题,这也是我国主张“中西医并重”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重要依据。
最近几十年,我国中医药行业一直持续地表达走向世界的愿望,希望为世界上更多的民众服务。实际上,中医药早已走向世界,中医药文化也已传播到世界上近两百个国家。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以及学术界对科学本身的认知、划界、评价标准等问题尚未统一认识,中医药至今尚未正式进入国际主流医疗体系中。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中医药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而且在不远的将来极有可能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
以下仅对2017~2018年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新态势做一简要的调研与分析。
一、中医医疗发展的年度现状
国家卫计委官网和《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如下。
2007~2017年中医院数量的变化。从纵向比较,中医院的数量从2007年的2720所,增加到2017年的4566所,增幅达67.87%;从横向比较,中医院数量在全国医院中所占比重,从2007年的13.70%,上升到2017年的14.70%。
表1.1 中医院数量变化
年度 | 全国医院数(所) | 全国中医院数(所) | 中医院所占比重(%) |
2007 | 19854 | 2720 | 13.7 |
2008 | 19712 | 2688 | 13.63 |
2009 | 20291 | 2728 | 13.44 |
2010 | 20918 | 2778 | 13.28 |
2011 | 21979 | 2831 | 12.88 |
2012 | 23170 | 2889 | 12.47 |
2013 | 24709 | 3015 | 12.2 |
2014 | 25860 | 3115 | 12.05 |
2015 | 27587 | 3267 | 11.84 |
2016 | 29140 | 4238 | 14.54 |
2017 | 31056 | 4566 | 14.7 |
资料来源:国家卫计委官网及《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2007~2017年中医院床位数量的变化。从纵向比较,中医院床位的数量从2007年的32.15万张,增加到2017年的95.13万张,增幅达195.89%,接近2倍;从横向比较,中医院床位数量在全国医院中所占比重,从2007年的11.98%,增加到2017年的15.54%。
表1.2 中医院床位变化
年度 | 全国医院床位(万张) | 全国中医院床位(万张) | 中医院所占比重(%) |
2007 | 268.36 | 32.15 | 11.98 |
2008 | 288.29 | 35.03 | 12.15 |
2009 | 312.08 | 38.56 | 12.17 |
2010 | 338.74 | 42.42 | 12.43 |
2011 | 370.51 | 47.71 | 12.7 |
2012 | 416.15 | 54.8 | 13.17 |
2013 | 457.86 | 60.88 | 13.3 |
2014 | 496.12 | 66.5 | 13.4 |
2015 | 533.06 | 71.54 | 13.42 |
2016 | 568.89 | 87.73 | 13.39 |
2017 | 612.05 | 95.13 | 15.54 |
资料来源:国家卫计委官网以及《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2007~2017年中医院门诊服务的变化。从纵向比较,中医院门诊服务从2007年的25387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52849.2万人次,增幅达108.17%,增加了1倍;从横向比较,中医院门诊服务在全国医院门诊服务中所占比重,从2007年的15.50%,下降到2017年的15.36%,即使有所下降,但变化不算大。
表1.3 中医院门诊服务变化
年度 | 全国医院门诊服务 (万人次) | 全国中医院门诊服务 (万人次) | 中医院所占比重 (%) |
2007 | 163769.6 | 25387.0 | 15.50 |
2008 | 178167.0 | 27540.9 | 15.48 |
2009 | 192193.9 | 30145.8 | 15.69 |
2010 | 203963.0 | 32770.2 | 16.07 |
2011 | 225883.7 | 36120.6 | 15.99 |
2012 | 254161.6 | 40705.2 | 16.02 |
2013 | 274177.7 | 43726.3 | 15.94 |
2014 | 297207.0 | 47164.2 | 15.87 |
2015 | 308364.1 | 48502.6 | 15.73 |
2016 | 327000.0 | 50774.5 | 15.53 |
2017 | 344000.0 | 52849.2 | 15.36 |
资料来源:国家卫计委官网以及《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2006~2016年中医院工作人员人数的变化。从纵向比较,中医院工作人员人数从2006年的433576人,增加到2016年的884394人,增幅达103.98%,增加了1倍;从横向比较,中医院工作人员人数在全国医院工作人员人数中所占比重,从2006年的7.72%,到2016年上升到13.52%。
表1.4 中医院工作人员人数变化
年度 | 全国医院人数(人) | 全国中医院人数(人) | 中医院所占比重(%) |
2006 | 5619515 | 433576 | 7.72 |
2007 | 3555056 | 461177 | 12.97 |
2008 | 3715025 | 484804 | 13.05 |
2009 | 3957727 | 518460 | 13.1 |
2010 | 4227374 | 558110 | 13.2 |
2011 | 4526978 | 599200 | 13.24 |
2012 | 4937468 | 655925 | 13.28 |
2013 | 5371000 | 713816 | 13.29 |
2014 | 5742000 | 769166 | 13.39 |
2015 | 6132793 | 824022 | 13.44 |
2016 | 6542000 | 884394 | 13.52 |
资料来源:国家卫计委官网以及《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2006~2016年中医院收入的变化。从纵向比较,中医院的收入从2006年的4909941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30821200万元,增幅达527.73%,增加了5倍多;从横向比较,中医院在全国医院中所占比重从2006年的8.31%,增加到2016年的11.95%。
表1.5 中医院收入变化
年度 | 全国医院收入(万元) | 全国中医院收入(万元) | 中医院所占比重(%) |
2006 | 59072844 | 4909941 | 8.31 |
2007 | 56571646 | 6083291 | 10.75 |
2008 | 70031066 | 7611716 | 10.87 |
2009 | 85951543 | 9444148 | 10.99 |
2010 | 102841585 | 11655495 | 11.33 |
2011 | 124513803 | 14317765 | 11.5 |
2012 | 152875017 | 17689272 | 11.57 |
2013 | 177493750 | 20923138 | 11.79 |
2014 | 204584677 | 24395468 | 11.92 |
2015 | 228788642 | 27328307 | 11.94 |
2016 | 257843221 | 30821200 | 11.95 |
资料来源:国家卫计委官网以及《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从以上所选取的中医医疗服务数据比较的结果显示,纵向来看,最近十年来中医院发展方面的数据,虽然有升有降,但波动都不大,仅有个别的增幅高达5倍,总体上给人一种发展迅速、振奋人心的印象。然而,只要进行横向比较,可发现中医院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份额上的占比,除了门诊服务人数超过15%以外,其他均在15%以下。也就是说,中医医疗服务整体所占百分比不足五分之一。中医药只有在成长为一个强势发展的行业时,才可能真正拥有话语权。也只有发展到了那个阶段,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出“中西医并重”。
二、中药产业发展的年度现状
中药工业主要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类。本文对政府部门和部分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下为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2017年发布的医药工业数据。
2013年,中药饮片实现1259.40亿元和中成药实现5065.00亿元的收入,共计6324.40亿元,在国内医药工业市场上共占29.17%的份额。
表1.6 2013年中国西药与中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行业 |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所占百分比(%) | |
西药及设备 | 15357.2 | 70.83 | |
中药 | 中药饮片加工 | 1259.4 | 5.81 |
中成药制造 | 5065 | 23.36 | |
合计 | 6324.4 | 29.17 | |
共计 | 21681.6 | — |
2014年,中药饮片实现1495.63亿元和中成药实现5806.46亿元的收入,共计7302.09亿元,在国内医药工业市场上共占29.74%的份额。
表1.7 2014年中国西药与中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行业 |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所占百分比(%) | |
西药及设备 | 17251.07 | 70.26 | |
中药 | 中药饮片加工 | 1495.63 | 6.09 |
中成药制造 | 5806.46 | 23.65 | |
合计 | 7302.09 | 29.74 | |
共计 | 24553.16 | — |
2015年,中药饮片实现1699.94亿元和中成药实现6167.39亿元的收入,共计7867.33亿元,在国内医药工业市场上共占29.26%的份额。
表1.8 2015年中国西药与中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行业 |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所占百分比(%) | |
西药及设备 | 19017.86 | 70.74 | |
中药 | 中药饮片加工 | 1699.94 | 6.32 |
中成药制造 | 6167.39 | 22.94 | |
合计 | 7867.33 | 29.26 | |
共计 | 26885.19 | — |
2016年,中药饮片实现1956.36亿元和中成药实现6697.05亿元的收入,共计8653.41亿元,在国内医药工业市场上共占29.20%的份额。
表1.9 2016年中国西药与中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行业 |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所占百分比(%) | |
西药及设备 | 20982.45 | 70.80 | |
中药 | 中药饮片加工 | 1956.36 | 6.60 |
中成药制造 | 6697.05 | 22.60 | |
合计 | 8653.41 | 29.20 | |
共计 | 29635.86 | — |
2017年,中药饮片实现2165.30亿元和中成药实现5735.80亿元的收入,共计7901.10亿元,在国内医药工业市场上共占26.49%的份额。
表1.10 2017年中国西药与中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行业 |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所占百分比(%) | |
西药及设备 | 21924.90 | 73.51 | |
中药 | 中药饮片加工 | 2165.30 | 7.26 |
中成药制造 | 5735.80 | 19.23 | |
合计 | 7901.10 | 26.49 | |
共计 | 29826.00 |
以上采集的是近5年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基本数据,中药工业所占百分比在2013~2016年期间,基本上稳定在29%,2017年则下滑到26.49%。虽然均未超过30%,与西药达到对等或接近对等的百分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其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已比中医医疗服务的情况好了不少。
三、中医药学术论文和图书等知识创造的年度进展
中医药学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影响下,以象信息为主要认知依据,从属性及关系角度进行思维,充分利用人体内外自然资源,调控和平衡人体生命状态的一种医学知识体系。其核心是整体地认知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并采取自然的方式养护和调控人体。
中医药产生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农业社会,天人合一、运气、阴阳、五行、精气神、藏象、经络、子午流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针灸、药物、司外揣内、养生等最核心的价值体系和学术理论,都是在先秦时期形成的。而辨证施治体系和诊疗规范则主要形成于秦汉时期。虽然在当时属于先进的文化和发达的医药学术发展模式,具有以简驭繁、不破坏整体、接近自然的调控方式等诸多特色和优势,但仍非常粗放和缺乏精准。
千年来,中医药曾经也将同时期最新学术成果用于临床,但随着一些基础学科的停滞不前,中医药学术的核心理论和知识体系未能有突破性发展。自从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现代医学进入中国后对中医药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最近一两百年以来,中医药学术发展中曾出现过“中西医汇通学派”、“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研究中医”等多种学派,但未能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文明成果来发展自我学术。随着中医药进入信息时代,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中医药图书论文文献数量一方面出现了爆炸性增长,却未能与学术创新发展成正比,更没有出现颠覆性具有创世纪意义的学术成果。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有必要对每年新出版的中医药图书和新发表的中医药学术论文进行关注和研究。以下是对一年来中医药学术论文和图书等知识创造方面的最新信息进行的调研分析。
(一)中医药学术论文
根据中国知网中的中医药论文数据,按照被引用量和被下载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选取在期刊上发表的前50名中医类和中药类论文,并对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从来源、基金和机构分布三方面进行对比。由于其中的一些论文经费来源和作者机构并不唯一,因此会出现个别论文篇数与所占百分比不一致的情况。
1.中医类论文排名
(1)按被引用量排名
表1.11 按被引用量排名前50的中医类学术论文
排名 | 论文名 | 作者 | 引用量 |
1 |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 王琦 | 2053 |
2 |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 沈自伊;王文健 | 1402 |
3 | 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 | 王永炎 | 1063 |
4 | 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 王琦;朱燕波 | 612 |
5 |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发展 | 王琦 | 549 |
6 |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 |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 534 |
7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 | 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 | 519 |
8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张声生;李乾构;魏玮;来要良 | 477 |
9 | 证候名称及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假设的提出 | 张志斌;王永炎 | 437 |
10 | 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辩证新体系 | 朱文锋 | 436 |
11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张声生 | 431 |
12 | 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述评 | 吕仁和;赵进喜;王越 | 421 |
13 | 高脂血症与中医痰浊关系的实验研究 | 宋剑南;刘东远;牛晓红;金红;李爱华 | 416 |
14 |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 王永炎 | 380 |
15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张声生;李乾构;唐旭东;王萍;李振华 | 368 |
16 | 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 | 王琦 | 366 |
17 | 体质的聚类研究 | 何裕民;王莉;石凤亭;楚更武;张大凤;徐云 | 359 |
18 | 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 王琦 | 357 |
19 |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 | 卢明;李健;唐仕欢;陈建新;左晓晗;刘西;温少欣;高一波;杨洪军 | 337 |
20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 | 李健生;李素云;余学庆 | 323 |
21 | 完善中医辩证方法体质的建议 | 王永炎 | 320 |
22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 | 庞国明;闫镛;朱璞;谢春光;倪青;范冠杰;郑晓东;田国庆;魏爱生;张泽民;邱明堂;高怀林 | 319 |
23 |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 张万岱;陈治永;危北海;李道本 | 316 |
24 | 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相关比较研究 | 张晓昌;尹太英;陈可冀;史大卓;徐凤芹;毛节明;陈明哲 | 309 |
25 | 从生物化学角度看痰及痰瘀相关 | 宋剑男 | 301 |
26 | 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 | 朱燕波;王琦;邓棋卫;蔡晶;宋晓鸿;闫雪 | 292 |
27 | 糖尿病肾病三焦辩治 | 任爱华;阚方旭 | 292 |
28 | 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 | 朱燕波;王琦;薛禾生;折笠秀树 | 291 |
29 | 中医通里攻下法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时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陈海龙;吴咸中;关凤林;裴德凯 | 285 |
30 | 癌灵1号结合中医辩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2例 | 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 | 284 |
31 | 冠心病心绞痛395例中医证型特点探讨 | 刘德恒;许真真;郭伟聪 | 283 |
32 |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 沈自伊 | 279 |
33 | 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 | 沈自伊 | 278 |
34 |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 贾伟;蒋健;刘平;赵立平;陈闽军;周明眉;杨丽萍;王米渠;邱明丰;张永煜 | 274 |
35 |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辩证与疗效评定标准 | 吕仁和;张洁荣;高彦彬 | 274 |
36 |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概况及其与中医肝脏关系的探讨 | 陈家旭;杨维益 | 270 |
37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肺痈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李健;卢明;唐仕欢;申丹;陈建新;杨洪军 | 268 |
38 | 1016例lgA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 陈香美;陈以平;李平;陈建;湛贻璞;周柱亮;陈威;赵宗江;危成筠;魏日胞;邓跃毅;李建军;杜婧;周瑾;何亚妮 | 265 |
39 | 中医体质三论 | 王琦 | 263 |
40 | 中医络病学说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 吴以岭 | 255 |
41 |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 仝小林;段军 | 252 |
42 | 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张声生;李乾构;时昭红 | 251 |
43 | 1061例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的研究 | 苏树蓉;钟柏松;黎欣 | 246 |
44 | 糖尿病肾病相关中医病名考辨 | 赵进喜;邓德强;李靖 | 244 |
45 | 辩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 | 张志斌;王永炎 | 241 |
46 | 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病的思路和方法 | 王今达 | 240 |
47 | 退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中医辩证施治 | 刘洪旺;刘志刚;孙宝金 | 239 |
48 | 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异化 | 母国成 | 238 |
49 | 2689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的文献统计分析 | 衷敬柏;董绍英;王阶;王永炎 | 237 |
50 | 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中医证型分布的回顾性分析 | 张秋雁;邓冰湘 | 233 |
①按来源分布
期刊被引用量排名前50的论文按照来源划分,占比最高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和《中医杂志》,均为7篇;其次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5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4篇;《中华中医药杂志》4篇;《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篇;《中国临床康复》2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篇;其他17篇。
②按基金项目分布
期刊被引用量排名前50的论文按照基金划分,占比最高的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0篇;其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篇;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1篇;其他29篇。
③按机构分布
期刊被引用量排名前50的论文按照机构划分,占比最高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16篇;其次是成都中医药大学6篇;中国中医研究院5篇;上海中医药大学5篇;解放军总医院5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各4篇;其他1篇。
(2)按被下载量排名
表1.12 按被下载量排名前50的中医类学术论文
排名 | 论文名 | 作者 | 引用量 |
1 |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 王琦 | 10293 |
2 |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研究进展 | 李源媛;王新文 | 7333 |
3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张声生 | 7068 |
4 |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效果系统评价综述 | 陈新用;王振飞;梁裕 | 6305 |
5 | 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现代化的新机遇 | 刘志华;孙晓波 | 6227 |
6 | 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 朱燕波;王琦;邓棋卫;蔡晶;宋晓鸿;闫雪 | 5395 |
7 |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 | 王琦 | 5182 |
8 | 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 王琦;朱燕波 | 5164 |
9 | 多囊卵巢综合症治疗进展 | 张婷婷;王琳 | 4959 |
10 |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 | 黄鸣 | 4814 |
11 | 中医对失眠认识的探讨及展望 | 贾玉;贾跃进;郑晓琳 | 4647 |
12 |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方法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 王喜军 | 4627 |
13 |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兼论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 马伯英 | 4560 |
14 | 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述评 | 吴嘉瑞;唐仕欢;郭位先;张晓朦;张冰 | 4497 |
15 | 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 | 刘保廷 | 4444 |
16 |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 王广基;查伟斌;郝海平;阿基业 | 4032 |
17 |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李学良;许朝霞;王忆勤 | 4072 |
18 | 过敏性鼻炎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姜峰 | 4060 |
19 | 代谢组学在中药方剂整体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 王广基;郝海平;阿基业;严蓓;查伟斌 | 4032 |
20 | 从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谈五运六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 顾植山 | 3881 |
21 |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张声生;李乾构;魏玮;来要良 | 3833 |
22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 | 庞国明;闫镛;朱璞;谢春光;倪青;范冠杰;郑晓东;田国庆;魏爱生;张泽全;邱明堂;高怀林 | 3581 |
23 |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 | 张瑜 | 3560 |
24 | 糖尿病中医诊疗标准 | 仝小林;倪青;魏军平;刘喜明;宋军;王佳;刘文科 | 3557 |
25 |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李胜朴;刘小河 | 3461 |
26 | 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 王天芳;孙涛 | 3455 |
27 | 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 张声生;李乾构;李慧臻;王红;唐艳萍 | 3391 |
28 | 失眠中医证型和方药分析 | 司富春 | 3362 |
29 |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王艳英 | 3347 |
30 |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 贾伟;蒋健;刘平;赵立平;陈闽军;周明眉;杨丽萍;王米渠;邱明丰;张永煜 | 3328 |
31 | 试论“量子纠缠”与针灸 | 王军;吴彬;陈晟 | 3316 |
32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 | 李建生;李素云;余学庆 | 3283 |
33 |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 |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 3282 |
34 | 中医科学性论断 | 常存库 | 3266 |
35 |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 胡真;王华 | 3262 |
36 | 卵巢低反应专家共识 | 武学清;孔蕊;田莉;龚斐;胡琳莉;孙莹璞;陈新娜;朱依敏;胡燕军;孙伟;乔杰 | 3173 |
37 | 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 刘巍;熊兴江;王阶 | 3165 |
38 | 中医养生方法的归类及其内涵和特色 | 和中浚;江玉 | 3087 |
39 | 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 | 江玉 | 3065 |
40 | 中医是科学吗 | 马晓彤 | 3048 |
41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丁成华;李晶晶;方芳;冯磊;程绍民;石强;郑绍勇;兰佳 | 3029 |
42 | 近十年来中医药文化发展问题 | 张其成;刘理想;李海英 | 3028 |
43 | 中医治疗失眠的现状 | 张敬锋;殷海波 | 3024 |
44 | “互联网+中医药”:重构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 陈静锋;郭崇慧;魏伟 | 2984 |
45 | 新旧之间: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及“失语”群体 | 罗志田 | 2984 |
46 | 中医“治未病”说略 | 靳琦;王琦 | 2980 |
47 | 18805例中国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朱燕波;王琦;吴承玉;庞国明;赵健雄;沈世林;夏仲元;闫雪 | 2968 |
48 |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与联系 | 宋远斌;孟卫东;莫春妍;黄冰 | 2955 |
49 |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的若干进展 | 张彦琼;李稍 | 2941 |
50 | 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中医证型分布的回顾性分析 | 王旭东;乔明琦;张樟进;陈刚;陈家旭;图娅 | 2827 |
①按来源分布
中医类期刊被下载量排名前50的论文按照来源划分,占比最高的是《中华中医药杂志》,8篇;其次是《中国中药杂志》,4篇;《医学与哲学》《中医杂志》各3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篇;《中华中医药学刊》2篇;《中西医结合学报》2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篇;其他24篇。
②按基金项目分布
中医类期刊被下载量排名前50的论文按照基金划分,占比最高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篇;其次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5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篇;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1篇;美国中华医学基金,1篇;其他23篇。
③按机构分布
中医类期刊被下载量排名前50的论文按照机构划分,占比最高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14篇;其次是上海中医药大学6篇;中国药科大学5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4篇;成都中医药大学4篇;中国中医科学院3篇,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3篇;中华中医药学会2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篇;其他7篇。
2.中药类论文排名
(1)按被引用量排名
表1.13 按被引用量排名前50的中药类学术论文
排名 | 论文名 | 作者 | 引用量 |
1 |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若干问题 | 李仪奎 | 583 |
2 | 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阮金兰;赵钟祥;曾庆忠;钱忠明 | 574 |
3 | 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是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可行策略 | 谢培山 | 477 |
4 | 抑制幽门螺旋菌中药的初步筛选 | 王绪霖;缴稳玲;吕宗舜;杨恕;陈桂芳 | 452 |
5 | “一测多评”法中药质量评价模式方法学研究 | 王智民;高慧敏;付雪涛;王维皓 | 444 |
6 |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鉴别的概念、属性、技术与应用 | 谢培山 | 439 |
7 |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物作用研究进展 | 舒冰;周重建;马迎辉;王拥军;施杞 | 400 |
8 | 中药制剂色谱指纹图谱(图像)鉴别 | 谢培山 | 391 |
9 |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 | 唐仕欢;陈建新;杨洪军;王波 | 384 |
10 | 补肾药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影响 | 李炳如;佘运初 | 381 |
11 | 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 王喜军 | 374 |
12 | 一种评价中药色谱指纹谱相似性的新方法:向量夹角法 | 王龙星;肖红斌;梁鑫淼;毕开顺 | 369 |
13 | 15味中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筛选研究 | 朱金照;冷恩仁;陈东风;史洪涛;桂先勇 | 344 |
14 | 多维多息特征谱及其应用 | 罗国安;王义明;曹进 | 340 |
15 | 中草药单味与复方对幽门螺杆菌抑菌作用研究 | 徐艺;叶柏;单兆伟;王礼文 | 331 |
16 | 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和发展 | 罗国安;王义明 | 326 |
17 | 基于熵方法分析中风病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关联度 | 杨洪军;赵亚丽;唐仕欢;黄璐琦;刘艳骄;王永炎 | 313 |
18 | 21世纪与中药现代化 | 肖培根;肖小河 | 306 |
19 | 中药通里攻下法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时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陈海龙;吴咸中;关凤林;裴德凯 | 285 |
20 | 超声波和微波对中药提取的促进和影响 | 曾里;夏之宁 | 275 |
21 | 枸杞子和白术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 余上才;章育正;赵慧娟;丁丽华 | 275 |
22 | 补肾中药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垂体、卵巢及肾上腺作用的实验研究 | 归绥琪;俞瑾;魏美娟;杨淑萍;施大文 | 271 |
23 | 赤芍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度 | 冀兰鑫;黄浩;李长志;姜民;罗国安 | 266 |
24 | 黄芪当归合剂对肾病综合症血清脂谱和肾小球硬化的影响 | 鲁盈;李惊子;郑欣;薛林;洪健美;邹万忠;王海燕 | 266 |
25 | 滋阴生津益气阳法治疗晚期原发性肺腺癌的临床研究 | 刘嘉湘;施志明;徐振晔;韩明权;朱晏伟;高虹;陈善香;赵丽红;李和根;朱惠蓉;刘苓霜 | 266 |
26 | 五种中药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的抑制作用 | 段有金;王韶颖;三轮一智;奥田润 | 263 |
27 | 活血中药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影响 | 文川;徐浩;黄启福;陈可冀 | 262 |
28 | 一测多评法建立的技术指南 | 王智民;钱忠直;张启伟;朱晶晶;高慧敏;王峥涛 | 261 |
29 | 黄柏的药理研究进展 | 侯小涛;戴航;周江煜 | 261 |
30 | 中医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王喜军 | 257 |
31 | 中药对幽门螺杆菌抑杀作用的实验研究 | 徐州;周德瑞;殷国勋;王瑛;梁凤凌;王俊林;杨晓华 | 256 |
32 | 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探索 | 王力倩;李仪奎;符胜光;付惠娣 | 250 |
33 | 高效液和色谱法制定中药材和中药注射剂特征指纹图谱的探讨 | 屠鹏飞 | 249 |
34 | 中药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 黄丽瑛;吕植桢;李继彪;周炳南 | 247 |
35 | 黄芪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 | 马红;王宝恩;陈翌阳;马雪梅 | 247 |
36 | 川芎嗪、苦参碱对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及粘附因子表达的影响 | 林洪生;李树奇;裴迎霞;祁鑫;李攻戍;朴炳奎 | 243 |
37 |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 肖小河;金城;赵中振;肖培根;王永炎 | 242 |
38 | 中药指纹图谱质控技术的意义与作用 | 任德权 | 242 |
39 |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 李强;杜思邈;张忠亮;吕春明;周永全;赵燕;张宁 | 241 |
40 | 建立我国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 | 罗国安;王义明;曹进;杨学东 | 240 |
41 | 试论“半仿生提取法”制备中药口服制剂 | 张兆旺;孙秀梅 | 235 |
42 | 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中医证型分布的回顾性分析 | 张秋雁;邓冰湘 | 233 |
43 | 大孔树脂在中药成分分离中的应用 | 何伟;李伟 | 233 |
44 | 黄柏的临床药理作用 | 李峰;贾彦竹 | 233 |
45 | SIRS和MODS防治新对策的实验研究----血必净的药效学观察 | 雪琳 | 233 |
46 |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 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李道本 | 229 |
47 |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 | 谢培山 | 229 |
48 | 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 | 宫毓静;安汝国;虞慧;王理达;郑俊华;果德安 | 223 |
49 | 叶任高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集要 | 远方;叶任高 | 223 |
50 | 延缓衰老中药的筛选规程和临床观察规范 | 周文泉;王巍;翟玉书 | 223 |
①按来源分布
中药类期刊被引用量排名前50的论文按照来源划分,占比最高的是《中国中药杂志》7篇;其次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6篇;《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4篇;《中成药》3篇;《中草药》3篇;《中国药理学通报》2篇,《中医杂志》2篇;《世界科学技术》2篇;《中国糖尿病杂志》1篇,其他20篇。
②按基金项目分布
中药类期刊被引用量排名前50的论文按照基金划分,占比最高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篇;其次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3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篇;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基金,1篇;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篇;其他34篇。
③按机构分布
中药类期刊被引用量排名前50的论文按照机构划分,占比最高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10篇;其次是清华大学,7篇;上海中医药大学,6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5篇;广州市药品检验所,4篇;北京大学,3篇;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3篇;广西中医学院,3篇;辽宁省医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2篇;其他7篇。
(2)按被下载量排名
表1.14 按被下载量排名前50的中药类学术论文
排名 | 论文名 | 作者 | 引用量 |
1 | 铁皮石斛贮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方长发;高略略;黄森展;乔方 | 14516 |
2 |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 李强;杜思邈;张忠亮;吕春明;周永全;赵燕;张宁 | 9603 |
3 | 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 | 陈士林;郭宝林;张贵君;严铸云;罗光明;孙素琴;吴和珍;黄林芳;庞晓慧;陈建波 | 8815 |
4 |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及其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 | 孙会敏;田颂九 | 7338 |
5 | 临床研究中的样本量估算:(2)观察性研究 | 万霞;刘建平 | 7313 |
6 | 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药动学研究进展 | 汪素娟;康安;狄留庆;张圣洁;田乐;周伟;晖菲;单进军;赵晓莉;毕肖林 | 6441 |
7 | 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现代化的新机遇 | 刘志华;孙晓波 | 6320 |
8 | 中药与肠道菌群互相作用的研究进展 | 陈秀琴;黄小洁;石达友;郭世宁 | 6207 |
9 | 中药金银花的研究进展 | 王亚丹;杨建波;戴忠;马双成 | 5944 |
10 | 中药川芎研究新进展 | 张晓琳;徐金娣;朱玲英;刘丽芳;李松林;徐宏喜 | 5937 |
11 |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的研究进展 | 池里群;周彬;高文远;刘振 | 5747 |
12 |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进展 | 孟兆玲;齐元英;柳仁民 | 5590 |
13 |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 谭乐俊;王萌,朱彦 | 5556 |
14 | 用于中药提取的新技术进展 | 刘明言;王帮臣 | 5448 |
15 | 多组分、多靶点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 郝海平;郑超湳;王广基 | 5442 |
16 |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也展望 | 王峥涛 | 5395 |
17 |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 | 屠鹏飞;史社坡;姜勇 | 5295 |
18 | 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研究的应用与展望 | 秦昆明;王彬;陈林伟;章茂森;杨光明;束雅春;蔡宝昌 | 5029 |
19 | 气相色谱技术在中药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 何佩雯;赵海誉;杜钢;王一涛 | 5017 |
20 | 多卵巢综合症治疗进展 | 张婷婷;王琳 | 4960 |
21 |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 肖小河;金城;赵中振;肖培根;王永炎 | 4958 |
22 |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吕莉;孙慧君;韩国柱 | 4809 |
23 | 雷公腾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 薛瑾;贾晓斌;谭晓斌;陈彦;张陆勇 | 4766 |
24 | 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陈林伟;秦昆明;徐雪松;陈丹妮;王彬;蔡宝昌 | 4753 |
25 | 网络靶标:中药方剂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 李稍 | 4690 |
26 | 中国道地药材研究20年概论 | 肖小河;陈士林;黄璐琦;肖培根 | 4659 |
27 |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方法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 王喜军 | 4637 |
28 |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 岑琴;周丽莉;礼彤 | 4631 |
29 |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 | 刘昌孝;陈士林;肖小河;张铁军;侯文斌;廖茂梁 | 4626 |
30 | 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阮金兰;赵钟祥;曾庆忠;钱忠明 | 4616 |
31 | 抗衰老机制与药物研究进展 | 张晓生;杨柳 | 4588 |
32 | 中药面膜的研究进展 | 徐晶;商硕;王庆松 | 4456 |
33 |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某些进展与展望 | 韩晔华;霍飞凤;杨悠悠;廖平;刘虎威 | 4433 |
34 |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李丹;李玉洁;杨庆;陈颖;翁小刚;邹丽娟;朱晓新 | 4415 |
35 |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周建良;齐炼文;李萍 | 4421 |
36 | 中药植物虎杖根的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及转录组特性分析 | 郝大程;马培;穆军;陈士林;肖培根;彭勇;霍利;徐利嘉;孙超 | 4400 |
37 | 清热解毒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刘磊磊;陈娟;师彦平 | 4379 |
38 | 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 叶陈丽;贺帅;曹伟灵;张忠义 | 4327 |
39 | “一测多评”法中药质量评价模式方法学研究 | 王智民;高慧敏;付雪涛;王维皓 | 4304 |
40 |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 刘昌孝 | 4272 |
41 |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 王广基;查伟斌;郝海平;阿基业 | 4272 |
42 |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发展展望 | 梁鑫淼;丰加涛;金郁;郭志谋;徐青 | 4266 |
43 | 代谢组学在植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淡墨;高先福;谢国祥;刘忠;赵爱华;贾伟 | 4246 |
44 | 中药桔梗的研究进展 | 郭丽;张村;李丽;肖永庆 | 4189 |
45 | 中药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 马陶陶;张群林;李俊 | 4175 |
46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王喜军 | 4124 |
47 | 化妆品中常用中草药原料研究进展 | 谢艳君;孔维军;杨美华;杨世海 | 4116 |
48 | 液质联用技术(LC/MS)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 刘荣霞;果德安;叶敏;王巧;张金兰 | 4116 |
49 | 三七总皂苷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 李晓宁;郝海平;王广基;孙建国;梁艳;谢林;郑媛婷;严蓓 | 4103 |
50 |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代谢物及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 章斌;娄子洋 | 4095 |
①按来源分布
期刊被下载量排名前50的论文按照来源划分,占比最高的是《中国中药杂志》,11篇;其次是《中草药》,10篇;《中国天然药物》,4篇;《药学学报》,4篇;《色谱》,3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篇;《中华中医药杂志》,2篇;其他14篇。
②按基金项目分布
期刊被下载量排名前50的论文按照基金划分,占比最高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篇;其次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基金,2篇;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2篇;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篇;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1篇;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1篇;国家科研院所研究开发专项,1篇;其他18篇。
③按机构分布
期刊被下载量排名前50的论文按照机构划分,占比最高的是中国药科大学,14篇;其次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9篇;北京大学,8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5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5篇;南京中医药大学,4篇;北京中医药大学,4篇;其他1篇。
(二)中医药图书
以下以当当网为例,采集了中医类图书网上销售量前50名的基本情况。
表1.15 网上销售量前50的中医类图书
排名 |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内容分类 |
1 | 图解《本草纲目》 | (明)李时珍,健康大学堂编委会编著 | 河北科技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2 |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 | 李先晓 | 青岛出版社 | 推拿按摩 |
3 | 黄帝内针 | 杨真海传讲,刘力红整理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针灸 |
4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彭子益著,李可主校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5 | 医学衷中参西录(精装) | 张锡纯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6 | 图解黄帝内经 | 健康大学堂编委会 | 河北科技出版社 | 临床 |
7 |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 李可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临床 |
8 | 名老中医之路 | 周风语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9 | 內证观察笔记 | 无名氏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10 | 四圣心源 | (清)黄元御著,孙洽熙校注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11 | 中医经典等级测试指南 | 梁繁荣 | 科学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12 | 一针疗法:《灵柩》诠用 | 高树中 | 济南出版社 | 针灸 |
13 |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一辑)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郝万山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14 |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三册) | 张锡纯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15 |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针灸大成 | (明)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黄龙祥整理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临床 |
16 | 董氏奇穴实用手册 | 邱雅昌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17 |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一辑)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 刘渡舟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18 | 悬壶杂记----民间中医屡试屡效方(第2版) | 唐伟华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19 | 五运六气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 田合禄,王卿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20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 张仲景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21 | 中医基础知识自学入门(中医自学入门系列) | 杨剑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22 | 黄元御医书全集(全3册) | (清)黄元御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23 |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第三版) | 黄煌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24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 | 彭子益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25 | 黄帝内针践行录 | 赖梅生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26 |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针灸甲乙经 | (晋)黄甫儀 编集、黄龙祥整理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针灸 |
27 | 董氏奇穴高级讲座系列----董氏奇穴学位诠解 | 杨维杰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28 | 黄煌经方医话 临床篇 | 黄煌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29 |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临证指南医案 | 叶天士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临床 |
30 |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教本 | 何清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31 |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精解 | 李先晓 | 青岛出版社 | 推拿按摩 |
32 | 注解伤寒论 | (汉)张仲景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33 |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遵生八笺 | (明)高濂著,王大淳等整理 | 人民卫生出版 | 经典古籍 |
34 | 彭子益评注《四圣心源》 | 彭子益著,张宗祥整理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35 | 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 徐家沱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36 | 李少波真气运行法 | 李少波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37 | 难经集注白话解----郭蔼春中医经典白话解系列 | 郭蔼春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38 | 御纂医宗金鉴(精装) | (清)吴谦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39 |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 | 何清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基础理论 |
40 | 孙重三小儿推拿 | 张素芳 | 青岛出版社 | 临床 |
41 | 黄帝内经素向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经典古籍 |
42 | 张汉臣小儿推拿 | 张锐 | 青岛出版社 | 推拿按摩 |
43 | 《傅青主女科》临证解析 | 韩延华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临床 |
44 | 中药治法与方剂(第5版) | 陈潮祖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临床 |
45 |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本草备要 | (清)汪昂撰,郑金生整理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临床 |
46 | 灸绳(精装本) | 周楣声 | 青岛出版社 | 针灸 |
47 | 腹证奇览 | (日)稻叶克,(日)和久田寅著;梁华龙,陈玉琢,陈宝明译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临床 |
48 | 中医是无形的科学 | 郭博信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临床 |
49 | 五行针灸指南 | (英)弗兰格林著,龙梅译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针灸 |
50 | 谢锡亮灸法医案 | 谢锡亮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针灸 |
以销售量来衡量中医类图书的畅销程度,经典古籍类占比28%,推拿按摩类占比5%,针灸类占比11%,临床类占比21%,基础理论类占比35%。说明此类受众对基础理论类和经典古籍类等专业书籍更感兴趣。
四、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年度新闻点
2017~2018年,中医药文化传播不仅信息量大,而且涉及不少重大的事件和新闻,值得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下仅择其部分信息进行简要分析。
1.中医药头条
(1)党和国家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2018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主党派人士时,发表了有关中医药的论述。鼓励中医药人员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医药。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8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医疗卫生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明确指出:“中医药传承发展列为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9月1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强调“中西药并重”,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支持自贸试验区改革,鼓励中医治未病服务。
(2)支持做好中医药传承工作。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推动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印发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学术传承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要求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要发挥榜样作用,要承担传承发展中医药学术的责任与义务,确保传承质量。
(3)要不断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与水平。2018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在印发《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理论研究、产品研发、服务模式与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指导,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体系,丰富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种类,拓宽服务领域,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与水平。
(4)中医药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医药已连续两年进入中国文化代表元素中位居第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2018年1月以来,世界各地陆续建立中医药机构。4月21日,北美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成立大会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5月29日,中国—以色列中医药中心在以色列南部城市阿拉德市正式挂牌成立。6月,德国—中国中医药中心在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康复中心成立。7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美国中医针灸传承基地落户纽约,这是世界针联在世界范围内的第八个传承基地。7月,国际中医农业联盟在北京成立,并为17家地方工作站举行授牌仪式。该联盟将推动中医药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努力探索中医药农业的新发展。11月,中医药中俄创新合作联盟成立,中国—法国中医药中心(塞纳)相继成立。
(5)中医药有望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影响全球医学领域的《全球医学纲要》第11版中,首次将中医学列入其中,预示着中医药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实现中医药服务全人类的“21世纪中医梦”。
表1.16 2018年全国中医医院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
地区 | 总数 | 认证数量 |
河南 | 123 | 53 |
浙江 | 104 | 65 |
河北 | 92 | 60 |
山东 | 91 | 39 |
江苏 | 85 | 52 |
广东 | 80 | 59 |
湖南 | 66 | 41 |
陕西 | 59 | 25 |
四川 | 49 | 36 |
北京 | 45 | 22 |
辽宁 | 37 | 23 |
湖北 | 35 | 19 |
安徽 | 33 | 17 |
内蒙古 | 30 | 17 |
江西 | 29 | 24 |
福建 | 27 | 11 |
新疆 | 26 | 20 |
山西 | 26 | 12 |
广西 | 26 | 10 |
甘肃 | 25 | 16 |
云南 | 23 | 17 |
黑龙江 | 22 | 14 |
吉林 | 19 | 11 |
贵州 | 18 | 10 |
重庆 | 16 | 15 |
天津 | 13 | 8 |
上海 | 9 | 8 |
宁夏 | 7 | 3 |
海南 | 3 | 1 |
青海 | 3 | 2 |
西藏 | 1 | 0 |
2.中医院微信公众号的分析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全国各家中医医院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服务。目前很多中医医院已经利用微信平台发布就医讯息、导医服务、健康科普等资讯,还有部分实现了微信挂号、微信支付等服务功能。不过不同中医医院对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程度差异较大,未来改进的空间还非常大。现有的医院微信报告中,几乎并未涉及对中医院微信的研究。
《中国中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8)》发表的《全国中医医院微信分析报告》,运用统计分析法,对全国中医医院(含民族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开通微信公众号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对全国中医医院微信的研究,发现目前尚存在如下问题。
(1)微信公众号运营效果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表现为全国不同地区的中医医院微信开通数量存在差异,西部、东北地区同中东部相比,微信开通率差距较为明显。
(2)部分中医医院对微信的服务功能认识不足。分析发现,全国中医医院微信的服务功能开发程度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综合排名靠前的微信公众号对于导医、挂号的功能开发程度比较高,但是仍有不少账号存在设置了挂号等功能却无法使用,或者没有开发服务功能的情况。
(3)仍有部分中医医院对微信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账号内容推送频率低,也存在不少既无内容也无菜单的账户。在内容上,部分账号推送内容可读性差,大多以医院新闻动态为主,不符合用户需求。
(4)微信发布频率与阅读量并未完全呈现正相关。中医院微信公众号总体呈现两种模式,一是发文少而平均阅读量高的“精品模式”,二是发文多而平均阅读量低的“以量取胜模式”。这说明并非发布频率高、发布文章多,就能带来高阅读量和高点赞数。
3.“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的研究
最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为中医药国际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医学术界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文献、学位论文等各类资源检索,采取“中医药”分别组合“传播”“对外交流”“一带一路”“国际化”“话语体系”“话语权”进行了检索,检索从2013年起,到2018年8月6日止,共检索出1002篇相关文献,其中包含937篇期刊文献,以及65篇硕博士论文。
对这1002篇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旨在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学术界在中医药对外传播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或者关注度较高的问题,以期为今后中医药传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结果显示,2013~2017年间,中医药对外传播相关文献发表总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见图1)。其中在2015年,政府提出扩大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战略后,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数量翻了近一倍,而后2016年,研究热度依旧维持,直至2017年文献总量增长速度稍有减弱,但整体依旧呈现递增趋势。
表1.17 中医药对外传播相关学术研究发表年度趋势
年度 | 文献发表总量(篇) | 期刊文献数量(篇) | 硕博士论文数量(篇) |
2013 | 81 | 74 | 7 |
2014 | 93 | 80 | 13 |
2015 | 164 | 154 | 10 |
2016 | 213 | 195 | 18 |
2017 | 284 | 270 | 14 |
2018 | 167 | 164 | 3 |
图1.1 2013~2018年中医药对外传播相关学术研究数量统计
在发表的这些论文中,最主要的关注点是探讨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医药该如何面对国际化发展的新挑战和利用好这些新机遇,应当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同时,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医药如何利用互联网、数字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然而,透过研究热的表象,深入这些研究论文中,不难发现对如何促进中医药在“一带一路”上的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
(1)缺乏创新性。从图表数据可见,政策的推动会直接影响学术界的研究热潮,同年相关文献数量相较上年甚至出现翻倍的现象。追热点、响应政策无可厚非,但是,雷同文章、雷同观点过多的出现,会影响整个学术界的生命力,没有创新,就难以继续进步。希望学术界在研究热点的同时,能更多方面寻求切入点,带来更多元化的学术思考。
(2)缺乏多样性。中医专业领域向外传播发展,必定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辅助与支撑。这时候,跨学科专业结合就变得尤为重要。希望学术界专业研究人员能跨领域学科合作,优势互补,创造出更多多样性与专业性兼备的学术研究。
(3)缺乏可操作性。学术界专业研究人员需要与实体产业形成更深入合作。因为真正能产生成效的学术研究是脱离不开实践的,只有切身了解各国市场需求,与国内具体产业形成合作关系,倾听他们难点与诉求,再结合专业背景知识,才能在学术研究中提出可操作性高的方案,而非纸上谈兵。
4.中国中药在世界中医市场的份额
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药品种多、资源丰富、应用广泛。2015年最新发表的《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中显示,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我国不仅有着几千年的中药应用历史,而且是拥有中医药消费人群最多、具有最大的天然药物消费市场的国家,这是任何国家、地区和民族都无法相比的。然而在最近二十年来,国内媒体上却持续流传着一个非常广泛的信息:“我国中药的销量仅占世界中药市场份额的3%”。特别是最近微信上更是流传着一个让人吃惊的信息:“日本中药已占国际中药市场的90%”。这些数据不仅让我国中医药行业感到震惊,更感觉脸上无光,严重影响了我国作为中药故乡的尊严。那么,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又是从何而来?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在国际中药市场上目前处于什么位置?中药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中国中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8)》的《中国亟待开展中药产业数据调研》一文,对一个长期误传的中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的真相进行了分析与澄清。该报告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了解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而揭开我国中药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所占份额的真实数据,以终止社会上长期持续流传的不真实的极端数据。然而,通过对我国及国际中药产业信息的搜集和分析,深感目前还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由于相关部门并未真正认识到中药产业数据的重要性,至今尚未系统地采集、分析、研究产业数据,以至于这个错误数据在社会上已流传了二十多年。试想,一个没有数据依据的或不准确的甚至是严重错误的数据,怎能为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又怎能由此做出科学的决策?
通过这次调研分析,虽然未能查核中国中药在世界中药市场上真正的份额,却有充分证据证明我国中药在国际中药市场上的份额不止3%,而且肯定大大高于这个份额。目前,我们相对清楚的只有我国中药产业的大概数据,而对国际中药市场到底有多大仍然不清楚,因此强烈呼吁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尽快建立国际中医药行业发展数据调研平台,为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真实而准确的数据支持。
5.国医大师的年度网络影响力
从2009年以来,我国开始评选国医大师。迄今为止,我国已评选了三届共90位国医大师。从评选程序和标准来看,最主要的硬指标只有一条,就是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医龄必须具有55年或50年。而从名额分配上来看,第一届评选以国家级中医药机构和重点地区为多,第二、三届则尽量照顾到各省市,尽量使各方趋于平衡。
这种按医龄和名额分配的方式,看似具有公平性,实际上并未从学术水平、学术贡献、学术影响力等更重要的学术上进行评选。因此,这种评选结果,无论怎样完美地协调了各方关系和照顾到了各方利益,却从评选机制上放弃了极其重要的学术成就的考量,同时也忽略了一些具有学术成就却没有能力向评选机构展示的专家。
表1.18 国医大师网络学术影响力排名
序号 | h指数 | 序号 | g指数 | 序号 | 点击量 | 序号 | 被引用量 | ||||
1 | 陈可冀 | 61 | 1 | 王琦 | 113 | 1 | 陈可冀 | 29548 | 1 | 陈可冀 | 19224 |
2 | 王琦 | 55 | 2 | 陈可冀 | 100 | 2 | 王琦 | 21366 | 2 | 王琦 | 15098 |
3 | 石学敏 | 39 | 3 | 石学敏 | 64 | 3 | 石学敏 | 11738 | 3 | 石学敏 | 7178 |
4 | 吴咸中 | 35 | 4 | 吕仁和 | 59 | 4 | 吴咸中 | 10323 | 4 | 吴咸中 | 4591 |
5 | 吕仁和 | 34 | 5 | 吴咸中 | 51 | 5 | 吕仁和 | 8091 | 5 | 吕仁和 | 4185 |
6 | 邓铁涛 | 33 | 6 | 邓铁涛 | 49 | 6 | 周仲瑛 | 6238 | 6 | 周仲瑛 | 3604 |
7 | 周仲瑛 | 32 | 7 | 周仲瑛 | 49 | 7 | 刘嘉湘 | 5992 | 7 | 邓铁涛 | 3033 |
8 | 刘嘉湘 | 28 | 8 | 刘嘉湘 | 49 | 8 | 张琪 | 5339 | 8 | 刘嘉湘 | 2876 |
9 | 李佃贵 | 24 | 9 | 李振华 | 47 | 9 | 邓铁涛 | 5012 | 9 | 李振华 | 2676 |
10 | 周岱翰 | 24 | 10 | 洪广祥 | 40 | 10 | 李佃贵 | 4076 | 10 | 李佃贵 | 2656 |
11 | 李振华 | 23 | 11 | 李佃贵 | 40 | 11 | 洪广祥 | 3586 | 11 | 周岱翰 | 1899 |
12 | 洪广祥 | 23 | 12 | 晁恩祥 | 37 | 12 | 杨春波 | 3295 | 12 | 洪广祥 | 1794 |
13 | 韦贵康 | 22 | 13 | 杨春波 | 36 | 13 | 周岱翰 | 3295 | 13 | 晁恩祥 | 1621 |
14 | 晁恩祥 | 21 | 14 | 周岱翰 | 36 | 14 | 韦贵康 | 3042 | 14 | 韦贵康 | 1522 |
15 | 夏桂成 | 20 | 15 | 张琪 | 35 | 15 | 晁恩祥 | 2905 | 15 | 夏桂成 | 1486 |
16 | 颜德馨 | 18 | 16 | 颜德馨 | 33 | 16 | 李振华 | 2787 | 16 | 杨春波 | 1452 |
17 | 杨春波 | 18 | 17 | 韦贵康 | 33 | 17 | 夏桂成 | 2590 | 17 | 张琪 | 1446 |
18 | 周学文 | 18 | 18 | 夏桂成 | 31 | 18 | 禤国维 | 2251 | 18 | 颜德馨 | 1236 |
19 | 梅国强 | 18 | 19 | 任继学 | 29 | 19 | 张磊 | 2111 | 19 | 梅国强 | 1176 |
20 | 张琪 | 17 | 20 | 张志远 | 29 | 20 | 颜德馨 | 2099 | 20 | 禤国维 | 1161 |
21 | 张大宁 | 17 | 21 | 梅国强 | 29 | 21 | 梅国强 | 1893 | 21 | 张志远 | 1009 |
22 | 卢芳 | 17 | 22 | 周学文 | 27 | 22 | 张志远 | 1845 | 22 | 周学文 | 960 |
23 | 张学文 | 16 | 23 | 路志正 | 25 | 23 | 王世民 | 1679 | 23 | 卢芳 | 923 |
24 | 禤国维 | 16 | 24 | 王世民 | 25 | 24 | 唐由之 | 1553 | 24 | 任继学 | 891 |
25 | 王世民 | 16 | 25 | 卢芳 | 25 | 25 | 任继学 | 1457 | 25 | 路志正 | 821 |
26 | 邹燕勤 | 16 | 26 | 张大宁 | 24 | 26 | 路志正 | 1424 | 26 | 张大宁 | 780 |
27 | 朱良春 | 14 | 27 | 张磊 | 24 | 27 | 周学文 | 1423 | 27 | 唐由之 | 757 |
28 | 任继学 | 14 | 28 | 朱良春 | 23 | 28 | 张学文 | 1345 | 28 | 王世民 | 755 |
29 | 路志正 | 14 | 29 | 张学文 | 23 | 29 | 张大宁 | 1325 | 29 | 张学文 | 699 |
30 | 贺普仁 | 13 | 30 | 贺普仁 | 23 | 30 | 张镜人 | 1225 | 30 | 邹燕勤 | 673 |
国医大师作为中医药行业人才的代表,他们的学术影响力究竟如何呢?在本书的《国医大师学术成就与年度网络影响的调研(2017~2018)》中,通过百度学术h指数和g指数、点击量和被引用量分别采集了三届国医大师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排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医大师们的学术研究、学术影响力和临床工作现状。
五、抓住时机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
最近十几年,中医药行业和一些关心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人,经常讲要尽快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这种提法和愿望听起来似乎没错,但其实这是一个伪话题。只要稍具中医药对外交流史常识的人就知道,中医药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开始走向世界了,至少现在近两百个国家已在使用中医药和针灸。现在谈的中医药国际化,并非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零的突破”,而是怎样尽快地促进中医药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
在2017~2018年短短的两年时间中,中医药国际化已开始加速前行。仅选择以下几个重要事件进行简要分析。
1.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像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会见世界卫生组织陈冯富珍总干事,并代表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当这个布满神秘的针灸穴位的铜人雕塑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亮相时,顿时吸引了全世界目光。
习近平主席在赠送仪式上的致辞中指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中国期待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做出更大贡献,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主席通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成功地为中医药进行了一次国际传播。很显然,这不仅仅是向世界推介中医药,更是郑重地向世界提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解决方案。
2.美国总统签署的法案中首次出现“针灸”
2018年10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旨在反鸦片类止痛药的HR.6(支持患者和社区法案)联邦法案,成为正式法律。由于美国鸦片类止痛药的应用已过于泛滥,2017年5月,美国FDA署长Gottlieb在上任时就将应对鸦片类药物滥用危机列为其首要解决的紧迫问题。2017年8月10日,特朗普总统又将滥用鸦片类止痛药物危机划为国家紧急状态。可见,特朗普总统签署该法案所具有的重要性,必然引起美国社会民众强烈的关注。
在该法案第105页出现了“Acupuncture(针灸)”一词。由于这是“针灸”首次进入美国联邦政府层面的法律文件,因此引起了国内外中医和针灸行业的极大兴趣和异常兴奋,甚至还认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不过,如果进入该法案的语境之中不难发现,其实这只是举例说明时提及针灸,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且需要得到美国卫生部的评估,综合循证医学的证据,在一年内给出最佳治疗方案的循证分析,才将被联邦保险(Medicare)所覆盖。显然,这并非让针灸高调“进入”。因此,国内外中医药行业对此不宜过度解读。但即使如此,“针灸”毕竟已被美国法律文件所提及,也是值得关注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医药国际化事件。
3.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药纳入《全球医学纲要》
2011年,毛嘉陵在编著的《中医大趋势》书中以及相继发表的文章中曾大胆地预测未来中医药发展的三大趋势,其中就谈到“未来中医将成为世界性主流医学体系”。当时有中医专家就表示质疑,并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仅过了七年,中医药国际化形势发展得如此之快,确实让人震惊。
2018年6月18日,从世界卫生组织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其能够影响全球医学领域的《全球医学纲要》(又称为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简称为ICD)第11版中,首次列入中医学,预示着世界卫生组织将正式承认中医学。阐释中医学的相关内容列在第26章,将从2022年1月1日起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2018年9月26日《自然》新闻版发表David Cyranoski撰写的Why Chinese Medicine Is Heading for Clinics around the World(《为什么中医药正走向世界各地的诊所》),引起了世界医学领域的热议和广泛关注。
2018年10月24日,世卫组织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此举有助于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医学融入主流医学”。同时,她也说,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并不意味着世卫组织认可了传统医学在科学上的效力,这样做是为评估和比较传统医学提供了工具。医疗人员可根据新版《国际疾病分类》,从形式、频次、有效性、安全性、质量、成果和成本等方面衡量传统医学,通过实践、研究和报告在国际上比较传统医学,从而将传统医学实践与全球通行的医学标准联系起来。例如,对传统医学诊断数据的数字化,有助于传统医学与电子病历系统的结合。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还会有助于传统医学在一些地方融入医疗保险系统。
无论怎样,中医药在同世界医学的国际标准与统计体系接轨后,全球各国政府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政策制定以及医疗保险中,已不可避免会涉及中医药,势必有助于大大地推动中医药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让中医药人看到了实现“21世纪中医梦”的新希望。很显然,这是人类医学现代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创世纪性质的重要举措,势必在人类健康发展史和世界医药发展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具有以下三大重要意义。
一是中医药所代表的东方科学文化的学术价值被认可。中医和西医是在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认知路径下形成的两种医学体系,它们在医学健康思想观念、认知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文化三大核心构成方面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医所主张的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仁爱、尊重生命等中国式医学健康理念和诊疗技术,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满足回归自然的健康追求,具有被世界普遍认同的可能。这两种医学科学知识体系,各具特色优势和不足,至少在现阶段还不能互相取代。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上和学术界都以西医为唯一正确的医学体系,并以此为评价标准,这就从合法性与合理性上给中医药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世界卫生组织的新举措体现了对中医药所代表的东方科学文化价值的认可和包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主张的“中西医并重”。
二是中医药将为世界各国民众的健康带来新希望。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医学诊疗方法能够解决人类所有的健康需求和疾病问题,然而在很多国家却独尊现代西方医学而使患者丧失更多的救治机会。中医药对很多常见病、多发病、急性病、慢性疑难病都有明显的和确切的疗效,而且能治疗一些西医难治或不治的疾病,这就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到目前为止,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已有86个国家与我国签订有涉及中医药合作的协议。北京中医药大学等权威的中医药机构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开设中医中心,以多种形式为各国民众提供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这一发展势头说明“有疗效就是硬道理”。随着世界卫生组织这一新举措的实施,势必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将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范围,而且更重要的是将从民间推广变成官方认可的合法的医疗服务,从而使患者获得多样性的就医选择和健康新希望。特别是在西方现代科学已走入很多误区、西医所导致的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剧增的今天,在全球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更体现出“以患者为本”的人文关怀。
三是中医药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中医药在近现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并非中医药技术的存废问题,而是中西方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医药发展中所出现的危机,实际上是中医药文化的危机,更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他在2017年1月选择针灸铜人像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卫生组织,这不仅是郑重地向世界推介中医药文化,而且是向世界提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解决方案。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曙光正在显现。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医药法》,中医药的发展已进入法制化轨道。依托我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中医药在加速推进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随着世界性回归自然和“中医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加自然的医疗健康方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我们期待着,中医药能够尽快地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之中,早日实现“21世纪中医梦”。我们更坚信,世界各国人民能够从中医药中获得更多的健康实惠,中医药服务全人类健康已是大势所趋!
六、中医药国际化亟待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中医药要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生存发展和尽快促进中医药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都必须重视和尽快着手进行中医药话语体系建设。只有通过不断增强话语权,进而增强在政府决策层中以及学术界的影响力,中医药才能合法地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之中,在医疗健康市场上不断增强竞争力,使其更好地为大众的健康服务。因此,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有准备、有战略思路地进行中医药话语体系建设。而要做好中医药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就必须具备基本的、必要的条件。
1.必要条件
(1)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学术认同。中医药文化价值的认同,可以从中医药文化自信、自觉和自强等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中医药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和坚定信念。中医药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是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临床疗效,失去了这个前提是不可能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当然也更谈不上中医药的话语权。二是中医药文化自觉,就是在对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和价值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勇于主动承担中医药传承的历史责任。三是中医药文化自强,就是坚持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医药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过程。
(2)中医药认知语境的广泛理解。现代科技领域以还原论、微观认知为主流,中医药所代表的是宏观整体认知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在最近几百年中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但这是人类两大认知路径之一,更是认知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的、有价值的认知方式。因此,不能轻率地抛弃和否定。
(3)科学多元化观念的普遍接受。目前一般都认同文化的多元化,而科学多元化尚未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多数人仍然仅仅认同科学一元化,而这一元化又是以物质为认知中心的西式科学为标准,这也是中医药科学知识形态难以被现代人接受的文化背景。
(4)中医药知识体系普适性的重新发现。中医药以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为医学思想基础,以“象思维”为最主要的认知思维方式,以“辨证论治”为临床操作流程,以“自然和谐,以平为期”为治疗目的,以“以人为本、大医精诚”为核心价值,具有普适性价值,但需要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
(5)中医药疗效证据的客观评价。“有疗效就是硬道理”,这是中医药存在的基本理由和价值所在。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患者的口碑,还必须有充分的、真实的数据来证明其所具有的有效性。
(6)中医药现代传播的有效性。在上千年的农业文明时期,中医药主要靠人际传播,以口碑方式相互告之。而今进入信息时代后,中医药还必须学会将传播内容用“现代话”的方式表达出来,用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
2.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医药话语体系建设,为此提出“以中医药文化三大核心为向导,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中医药传播内容创作为竞争力,以造福大众健康为传播话语目的”的中医药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具体措施来逐渐实现。
(1)创造面向现代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医药文化产生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古人的价值观、认知思维方式都与现代人不一样,而现代人也很难进入古人的思维语境中去。要向现代中国人传播中医药文化就必须逐渐恢复中国文化传统,努力做好中医药文化的跨时代传播。而从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看,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还不能仅仅面对现代中国人,还必须面对更多的各国受众进行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
(2)制定面向未来的中医药发展战略。建立中医药话语体系的目的,就是促进中医药行业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能够继续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必须用前瞻性的眼光,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清晰的中医药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可持续性产生影响力的系统的中医药话语体系。
(3)建立面向各国的中医药服务平台。不少人误以为中医药文化传播主要是媒体的职责,实际上在中医药文化传播第一线的人是中医院、中医诊所、医馆的中医师、中药师,他们与寻求中医药治疗的患者和中医药健康需求者具有最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因此,只有在各国都建立有足够数量的中医医疗机构以后,才能更好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工作,也才能更好地在保障各国民众健康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获得在社会上的话语权。
(4)创办面向国际的中医药传播平台。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医药的灵魂和核心,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先锋和向导。无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还是国际化发展,中医药文化必须先行,而中医药文化的先行则必须依托中医药文化传播。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利用传统媒体、现代数字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多形式传播手段,创办面向国际的中医药传播平台,努力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
3.平台建设
中医药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医药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和必须解决的新问题。没有话语权的事业,是很难正常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因此,中医药行业必须重视和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事业与市场中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中医药只有自身发展好了,并逐渐形成完善的传播体系和拥有强势的话语权,才可能让民众更加信任中医药,在有健康需求时也才能主动地选择中医药,从而从中医药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健康实惠。这就是我们必须建设好中医药话语体系及其传播平台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建设中医药话语体系传播平台呢?以下我们将以金匮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正构建的“中医药话语体系——全球中医药科学文化多语种传播平台(以下简称为‘全球传播平台’)和APP”为例进行简要介绍。
(1)发展目标
建设一个有影响的传播平台是中医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根据中医药发展的传播需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最新信息技术,创造出一个面向世界的“全球中医药多语种多媒体传播平台”。因此,不仅需要建设网站等具有硬件性质的基础设施,而且将组织一个具有软件性质的大型的内容创作专家群,只有形成这两大传播要素,才可能具备实现中医药话语信息更好地向各国热爱中医药、接受中医药、应用中医药的话语接受者进行有效传播的基本条件。
“全球传播平台”将以“中医文化蓝皮书”、系列出版物以及智库为学术资源核心,以多语种网站、APP、系列论坛讲坛为发布媒介,以金匮基金会提供公益慈善做支撑,努力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数据中心、思想中心、智库中心”,创造出一个集“学术发布平台、数据与智库研发平台、文化与学术公益平台”的中医药传播生态圈。
(2)运营策略
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中医药是一个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就已形成并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行业,即使利用现代互联网的线上传播,仍然需要发挥传统的线下方式。况且,中医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并非新旧媒体,而是在临床第一线的中医师。因此,本平台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②独家与连锁相结合。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传播,本平台都将策划一些独家信息和唯一的数据产品进行发布,同时还要在线下组织连锁化的传播活动。
③实名与真话相结合。为保证传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本平台将采取实名认证方式注册登记,树立讲实话和讲真话的新风气。
④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本平台努力将文化研究中的务虚与解决现实民众选择中医解决实际健康和临床问题的务实相结合,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⑤公益与产业相结合。金匮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重点开展中医药文化公益慈善活动,而“全球传播平台”所开展的中医药科学文化传播活动,则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中医药文化产业项目,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将公益与产业相结合的探索。只有将中医药文化公益主方向把握准了、项目做好了,才能被行业和社会所认可和肯定。但是在目前国内慈善公益还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时,仅靠募集善款做公益活动的难度仍然非常大。因此,探索一条将文化公益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也许是一种非常时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选择。
(3)实施方案
要实现建设全球中医药科学文化话语体系的目标,必须首先打好平台建设的基础,既要将其作为一个具有文化和学术公益的事业来发展,更要将其作为一定的文化传播产业来操作,否则难以可持续发展。具体的实施方案不在此详细介绍,将在中医药文化产业项目实施方案中制定。
行 业 篇
第二章 中成药制造行业研究报告
一、关于本行业
(一)行业定义
中成药制造行业指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的传统药品的加工生产。
(二)主要活动
本行业内主要活动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