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服务业发展动态

2016-05-18 13:44:02 江苏省企业技术改造协会 7

图片关键词



目  录

 

 

一、世界金融服务业总体发展动态

(一)全球银行业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全球保险业增速放缓

(三)全球证券业持续上升

(四)金融服务业不断创新业务模式

(五)区域金融合作深化

二、世界金融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

(一)银行业

(二)保险业

(三)证券业

三、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新特点和新模式

(一)金融服务业的新特点

(二)证券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模式... 17


 

 

世界金融服务业发展动态

 

 

一、世界金融服务业总体发展动态

(一)全球银行业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4年,全球银行业总体稳步发展,一级资本、总资产和税前利润均有所增长。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发布的2014年度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The Banker’s Top 1000 World Banks Ranking for 2014)表明,欧洲银行业逐步走出亏损泥潭,美国银行业复苏势头强劲,中国工商银行继续位列全球千家银行榜首,中国建设银行首次跃居第二。2014年全球千家银行一级资本总额增长至6.62万亿美元,增速由2013年的13.5%降至7.5%。从入选银行区域分布看,亚太地区入选数量持续增长至355家,西欧地区较2013年有所反弹,增至233家,中东欧地区增长7家至53家,北美、中东、拉美、非洲地区则有不同程度下降。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前25家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蝉联第一宝座,中国建设银行赶超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汇丰集团跃居第二,交通银行上升4名成为25强中名次上升最快的银行。日本瑞穗金融集团和英国劳埃德银行均下跌4名,跌幅最大。2013年第25名的瑞士信贷集团被法国兴业银行取代,跌出前25名的榜单,见表1。

表1  2014年度全球千家大银行前25强排名表

排名

机构

实力

规模

稳健

利润

2014年

2013年

银行名称

所属国家

一级资本/

百万美元

资产总额/

百万美元

资本或资产/%

税前盈利/

百万美元

1

1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

207614

3100254

6.7

55480

2

5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

173992

2517734

6.9

45855

3

2

摩根大通

美国

165663

2415689

6.9

25914

4

3

美国银行

美国

161456

2104995

7.7

16181

5

4

汇丰控股

英国

158155

2671318

5.9

22565

6

6

花旗集团

美国

149804

1880617

8.0

19656

7

9

中国银行

中国

149729

2273730

6.6

34870

8

8

富国银行

美国

140735

1527015

9.2

32283

9

10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

137410

2386447

5.8

35099

10

7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日本

117206

2451396

4.8

14654

11

11

法国巴黎银行

法国

99168

2482950

4.0

11295

12

15

巴克莱银行

英国

91960

2161890

4.3

4725

13

13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法国

86201

2353553

3.7

10599

14

14

桑坦德银行

西班牙

84232

1538811

5.5

10534

15

12

苏格兰皇家银行

英国

83180

1693374

4.9

-14595

16

19

高盛集团

美国

72471

911595

7.9

11737

17

16

三井住友金融集团

日本

71361

1534040

4.7

13511

18

20

德意志银行

德国

69954

2222621

3.1

2008

19

23

交通银行

中国

68333

976883

7.0

13096

20

22

BPCE银行集团

法国

65226

1549683

4.2

6743

21

17

瑞穗金融集团

日本

65002

1669733

3.9

9358

22

18

劳埃德银行集团

英国

62807

1395437

4.5

684

23

24

摩根士丹利

美国

61008

832702

7.3

3729

24

21

裕信银行

意大利

58948

1166674

5.1

-22032

25

28

法国兴业银行

法国

56394

1703810

3.3

4218

资料来源:The Banker(http://www.thebanker.com/Top-1000-World-Banks)

(二)全球保险业增速放缓

全球保险业增长放缓,发达市场国家保费增速远低于危机前水平,新兴市场危机后保费平均增速也有所降低,但依然强劲。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2014年6月发布的数据,2013年全球保险业直接保费收入为464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013年,全球寿险保费收入为26080亿美元,增速比2012年2.3%放缓至0.7%。发达国家危机后平均保费增长远低于危机前的水平,西欧和大洋洲的强劲增长被北美保费下降和亚洲发达市场销售停滞所抵消。新兴市场寿险保费增速进一步提升至6.4%。拉丁美洲和非洲增长稳健,中国和印度改变了2011年实施监管改革之后业务急剧下滑的态势,重拾增势。全球非寿险保费收入为20330亿美元,增速较上年2.7%放缓至2.3%。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西欧增长停滞,亚洲发达市场增长放缓,发达市场增速与上一年持平。新兴国家非寿险市场稳定增长,主要受益于东南亚和中国持续强劲增长的带动。大洋洲的增长依然稳定在5.1%,北美基本上保持不变。寿险和非寿险的总体盈利能力有所改善,非寿险承保业绩不断提升,但仍低于危机前水平。

(三)全球证券业持续上升

2014年全球股票交易额同比上涨17.4%,达81万亿美元。其中,美洲地区的股票交易额为43.6万亿美元,同比上涨16.5%,占全球股票交易总额的53.9%;欧洲及中东地区股票交易额为13.6万亿美元,同比上涨17.4%,占全球股票交易总额的16.8%;亚太地区股票交易额为23.6万亿美元,同比上涨18.9%,占全球股票交易总额的29.2%,见表2。在亚太地区,股票交易额上涨主要由于中国地区在2014年四季度的快速增长,如果剔除中国的数据,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将出现5.4%的下降。美国及欧洲地区股票市场波动率显著增强,其中美国的SP500波动率指数上涨39.9%至19.2;欧洲的STOXX50波动率指数上涨58.2%至26.2。全球股票交易量同比上涨23.7%,单笔成交额持续上涨。

表2  2014年全球各地区股票交易额

区域

2014年交易额/10亿美元

2013年交易额/10亿美元

涨幅/%

美洲地区

43623

37438

16.5

亚太地区

23674

19906

18.9

欧洲及中东地区

13593

11582

17.4

全球股票交易总额

80890

68926

17.4

资料来源:WFE(2015年6月发布)

股票市场的市值保持稳步增长。2014年全球股票总市值为68万亿美元,比2013年同期上涨4.3%,见表3。其中,美洲地区股票总市值为30.3万亿美元,同比上涨7%,占全球股票总市值的44.5%;亚洲地区股票总市值为21万亿美元,同比上涨13.8%,占全球股票总市值的30.9%;欧洲及中东地区为16万亿美元,同比下降9.6%,占全球股票总市值的24.2%,欧洲地区的下降主要与其2014年下半年的市场活跃度下降有关。

表3  2014年全球各地区股票市值

区域

2014年市值/10亿美元

2013年市值/10亿美元

涨幅/%

美洲地区

30269

28299

7.0

亚太地区

21082

18521

13.8

欧洲及中东地区

16477

18224

-9.6

全球股票总市值

67828

65044

4.3

资料来源:WFE(2015年6月发布)

(四)金融服务业不断创新业务模式

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善了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环境,同时也衍生出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引起金融生态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新金融业务模式,它既包括了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金融业务,也包括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跨界金融业务。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保险等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合作,利用各自的特长,进一步探索新的营销模式,使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得以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同时,具有互联网应用优势的渠道运营商,利用手机注册用户系统建立自身的账户系统,涉足转账、支付等功能;电商平台企业,可以借助交易保证金制度,拓展金融服务功能;电商企业可以借助其供应商与销售对象的客户关系建立起资金收付平台,并拓展服务商品流通的其他金融服务;社交网络通过其注册用户,拓展第三方支付功能并间接管理财富;搜索引擎公司利用其数据挖掘能力,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制造企业可以借助其供应链发展供应链金融,借助销售链展开租赁、分期付款等活动;商业流通企业可以发展消费金融;房地产企业、艺术品公司都可以依其服务属性建立起相应的金融产品。互联网技术使金融活动更便利地发掘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的价值联系,发展信用,形成丰富多彩的企业金融活动。

(五)区域金融合作深化

全球区域金融合作进一步深化。2014年10月24日,由21个国家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其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亚投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机构,未来的发展不会局限在创始成员,还将在适当的时机,通过增资扩股,吸纳新成员,以提升业务范围和能力。除了成员政府资金投入和入股,亚投行将吸引其他商业银行及民间投资,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债券、设立专门基金等方式把亚洲乃至全球各种闲散资金吸引到亚投行(即引入PPP模式),由其科学管理和运营,专项用于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亚投行的融资模式可能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银行同业拆借;二是集中21个初始成员的主权信用,并以此为基础发行债券。2014年11月8日,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类似于产业投资基金,将采取市场化运作。其一般运作模式都是政府先注入部分资金,再吸引各路资本。项目合作过程中,既尊重投资所在国的法律,也遵循国际标准,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设立,开创了区域金融合作新模式,也契合了亚洲互联互通的巨大需求,将有效弥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缺口,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融合。

二、世界金融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

本节依然按照历年的习惯分别按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描述世界金融服务业重点行业的发展动态。

(一)银行业

1.美国银行利润竞争力有所增强

2014年,美国经济在宽松货币政策持续支持、股市和楼市强劲上行、家庭去杠杆进入尾声、汽车和网络销售大幅增长等诸多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实现了爬坡式增长。美国银行业继续维持2013年度的强劲复苏态势,税前利润逐年走高,增速有所加快。美国除了上榜银行数量有所下降,其上榜银行资本、上榜银行资产和上榜银行利润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显示出美国银行产业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银行家》1000的排名中,2014年度美国上榜银行149家,是上榜银行数最多的国家。随着监管要求的不断趋严,美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上榜银行一级资本总额增长6.6%至11644亿美元,在千家银行中占比17.6%。149家银行中,有124家银行的一级资本有所增加。美国上榜银行共实现税前利润1832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在千家银行中占比19.9%。上榜银行中,实现扭亏为盈的有7家银行,93家银行实现了税前利润正增长,仅一家银行由盈转亏。税前利润前5强银行中,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分别实现了426.8%和162.2%的税前利润增长,摩根大通税前利润则减少了10.4%。

2.欧洲银行业受危机影响得以缓解

2014年,西欧地区有233家银行进入《银行家》1000榜单,共实现税前利润1017.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55%。西欧地区银行业税前利润在全球千家中的占比也从上年的1.6%回升至11.1%。西欧地区上榜银行中,有19家银行实现扭亏为盈,仅有9家由盈转亏。法国信贷银行在出售其希腊分支机构之后实现了扭亏为盈,从2013年亏损20亿美元到2014年实现税前利润106亿美元,引领法国银行业的复苏。西班牙银行业的税前利润平均增长81%,其中班基亚银行(Bankia)、西班牙人民银行(Banco Popular)、地中海银行(BancoMare Nostrum)在2014年转亏为盈。

欧洲银行业整体复苏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抵抗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2014年度上榜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达到5.86%,不仅比2008年金融危机有显著的提高,而且已经远远高出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其二是经营业绩显著提高。虽然2014年度的资产收益率仍然略低于危机前的水平,但是已显著高于前几年的水平。欧洲银行业近期的复苏主要得益于大规模救助计划的实施和经济结构改革的推进,以及在低利率和低通胀影响下的工业生产扩张、出口回升和内部消费增长明显。但是,欧洲银行业的复苏才刚刚开始,意大利等地区银行业仍处于亏损中。全球五大亏损银行中有四家银行来自意大利,塞浦路斯银行业亏损额相当于其资本的80%。

3.新兴市场银行业竞争力整体提高

近年来,新兴市场银行业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度发达国家上榜银行总数为587家,当年新兴市场上榜银行数量为413家。2014年度发达国家上榜银行的数量剩下528家,新兴市场上榜银行数量增加到472家,基本上平分秋色。由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组成的“金砖国家”是新兴市场的典型代表,比较2014年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的数据,“金砖国家”的银行产业得到快速的成长。如印度的上榜银行已经由28家上升到32家,巴西的上榜银行由14家增加到19家,南非的上榜银行由5家上升到6家,只有俄罗斯的上榜银行出现了轻微的下降。除了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以外,巴西最大的银行圣保罗银行和俄罗斯最大的银行俄罗斯储蓄银行也连续两年出现在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之列。另外,从资产收益率的地区排名来看,排名第一的地区是非洲,资产收益率达到1.93%(图1),排名第二的地区是拉丁美洲,资产收益率达到1.74%,排名第三的地区是中东,资产收益率达到1.52%,全部来自新兴市场。与之比较,西欧上榜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只有0.22%。在银行资产增速最快的10个国家中,9个国家属于新兴市场。

图片关键词

图1  2014年全球1000家银行地区资产收益率情况

资料来源:The Banker(2014年7月)

4.美欧应对危机的措施初见成效

为了应对本轮金融危机,美欧银行自身和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成效已经开始有所显现。其中,银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①补充资本。为了满足资本要求,提高偿付能力,美欧银行从外部和内部吸收资本。如花旗集团就从新加坡和沙特等国获得近500亿美元,美国银行从内部获得数百亿美元股本投资。②裁员减薪。为了降低成本,美欧银行大多实施了大刀阔斧的裁员,瑞银集团、巴克莱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全球裁员都超过1万人,高管薪酬也普遍下调。③资产冲销。为了摆脱不良资产的拖累,美欧银行都进行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减记。美欧主流银行通过减记,自身消化的不良资产数百亿美元。④资产重置。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美欧银行资产超过2/3配置在消费信贷、工商信贷和住房信贷上。金融危机之后,这三类信贷的份额都有显著的下降,迄今为止份额已经不足50%,其份额已经被转移到能够满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的资产种类。

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①政府直接注资。为了救助银行体系,稳定金融市场,美欧国家大多都对主流银行进行了直接注资。如美国对银行的直接注资超过2500亿美元,英国仅仅对苏格兰皇家银行一家的注资就接近1000亿英镑,瑞士和法国对主流银行的注资数额也相当庞大。②收购不良资产。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国家大多都出台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银行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不良资产。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显示,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购买的MBS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金融强国的金融监管当局从商业银行购买的不良资产规模也不小。③鼓励银行并购。金融危机后,美欧银行产业中出现了一系列大型并购,如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富国银行收购美联银行,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这些并购都得到了美国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直接支持。

5.国际大银行纷纷回归核心业务

全球银行业资本提升的来源有两类,一种是通过自身利润留存、发股发债、出售非核心业务等方式获取资本,另外一种是通过外界救助形式大幅、快速获得资本。后者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区特点,主要出现在欧债危机时期的西班牙、塞浦路斯、希腊等地区。例如在政府的救助下,塞浦路斯银行(Bank of Cyprus)的一级资本增长了将近20倍。在新的监管形势和经营环境下,过去高杠杆、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国际大银行纷纷谋求转型,回归核心业务,见表4。以汇丰控股为例,2011—2013年,其出售及处置了52笔海外业务,仅并购了6笔。

表4  近一年部分全球大型银行回归核心业务举措

时间

银行名称

举措

2013年5月

摩根士丹利

将其印度财富管理业务出售给渣打银行

2013年8月

德意志银行

将缩减其资产负债规模,以满足新的杠杆率要求。将削减2500亿欧元资产(占其总资产的16%),具体战略包括:降低所持有的2400亿欧元现金及削减900亿欧元的非核心业务资产

2013年9月

法国兴业银行

出售亚洲私人银行业务,该银行在当地管理的富人资产约为100亿——120亿美元

2013年10月

汇丰集团

退出印度零售经纪业务,退出该业务将有助于释放资本,转而投入其他成长性更好的业务中去

2013年10月

瑞士信贷银行

在2013年年底之前关闭其在50个较小国家的客户账户,全部或部分退出该50个国家的财富管理业务,把财力集中在成长型市场和战略客户部门

2013年11月

苏格兰皇家银行

在英国政府压力下,将加快出售其旗下美国信贷业务,计划2016年底前全面退出美国公民金融集团(Citizens Financial Group),并设立“坏账银行”,负责处置约占银行资本金额20%、规模达383亿英镑的“危险资产”

2013年12月

德意志银行

将关闭全球大部分大宗商品业务。退出的大宗商品业务板块包括能源、农业、工业金属和纺织品交易业务,保留贵金属交易和大宗商品指数团队

2014年3月

巴克莱集团

2014年将裁员1.2万人,其中7000名为英国地区的雇员,其余为其他地区员工,主要集中在投资银行部门

2014年3月

德意志银行

首次制定缩减在美资产的相关计划,以应对美联储新颁布的针对外资银行更严格的资本监管法案。该计划实施后,该银行在美国的资产将通过资产重新配置的方式由4000亿美元缩减为3000亿美元左右,其在墨西哥、法兰克福和东京等原隶属美国区管辖的部分业务也将被重新分配到欧洲和亚洲等地区

2014年4月

花旗集团

大幅削减投行部门规模,全球销售和交易部门裁员300人

2014年5月

富国银行

2014年削减住房抵押贷款部门员工700人。从2013年7月以来,该行已至少砍掉了近7000个工作岗位

2014年5月

苏格兰皇家银行

计划于未来12至18个月缩减抵押贷款业务规模三分之二

资料来源: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ISTIS)分析整理

6.监管机构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2014年不断出台有关“多德—佛兰克法”的实施细则,包括“沃尔克规则”、流动性覆盖率、美联储提高审慎监管的标准和货币监管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OCC)提出“强化监管预期”的要求等等。新成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the U.S.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or Burean,CFPB)加速发布法规以不断提高他们对金融机构健康运营的期望值。在监管和反洗钱方面,监管机构对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态度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在一般监管如执行“多德—佛兰克法法案”等方面(包括资本金标准、流动性规定等),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对大银行机构(8家最大的银行机构)的监管,对中小型银行计划实施监管减负;但在反洗钱合规方面,由于2014年的洗钱活动正由大型银行机构向区域和社区银行机构移动,OCC表示将继续强化对业内反洗钱的检查和监控力度。

欧洲银行管理局公布对欧盟银行业信息披露要求、监督审查和评估过程的最终指引。2014年12月,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发布三套最终指引,该指引与欧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大支柱下应当进行披露的信息相关。最终指引涵盖了机构应如何适用实质性、专有性和保密性的概念,有关信息披露的要求,以及应如何评估信息披露的频率。这些指引的目的是加强整个欧盟的信息披露的一致性。此外,确保欧盟银行业透明度也是欧洲银行管理局工作的一部分。同期,欧洲银行业管理局还公布监督审查和评估过程(SREP)方法和程序的最终指引。发布该指引是打造单一市场一致监管文化的重要步骤,并为监管人员对银行经营模式、偿付能力、流动性风险的评估提供相同的评估框架。该指引将是欧盟单一规则手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完善欧盟内部市场的运作,包括实现健全、有效、一致的银行业监管。

(二)保险业

1.全球自然灾害事件数量创新高

2014年全球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造成350亿美元的保险损失,较2013年的440亿美元有所下降,并远低于640亿美元的10年平均水平,见表5。2014年全球共发生189起自然灾害,是数量最多的一年,灾害事件导致的经济损失总额为1100亿美元,较2013年的1380亿美元有所减少,并远低于2000亿美元的10年平均水平。其中1010亿美元是自然灾害损失,气旋灾害在亚太地区造成的损失最大。2014年,在这些灾害事件中丧生人数约12700人,低于2013年的27000人,属于记录中遇难人数最少的年份之一。

表5  2014年经济损失和保险损失10亿美元

项目

2014年

2013年

年度变动/%

10年均值

经济损失总额

110

138

-20

200

自然灾害

101

129

-21

188

人为灾难

9

9

-2

12

保险损失

35

44

-22

64

自然灾害

28

37

-24

57

人为灾难

7

8

-11

6

资料来源:瑞士再保险(2015年1月)

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天气事件造成的保险损失最大。2014年美国和欧洲的一系列强雷暴都造成相当大的损失,见表6。5月份,美国一连串夹带冰雹的强风暴导致了该年度最大的保险损失事件,保险理赔额高达29亿美元。6月,欧洲出现的低压系统艾拉(Ela)给法国和比利时部分地区带来破坏性的巨大冰雹,并在德国形成强风。这些事件合计造成22亿美元的保险损失,使得艾拉成为欧洲损失排名第二的冰雹事件。美国所有的冬季风暴造成24亿美元的保险损失,为过去10年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其中损失最大的事件是1月份一场横扫17个州的风暴,大雪甚至南下至佛罗里达州,总保险损失为17亿美元。同时在日本,2月中旬的强烈寒潮带来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并导致26人死亡和更多人受伤,这些伤亡主要是由交通事故造成的,总保险损失估计为25亿美元。

表6  2014年保险损失最大的灾害

序号

月份

保险损失/10亿美元

损失总额/10亿美元

事件

国家

1

5月

2.9

3.7

雷暴、大冰雹

美国

2

2月

2.5

5.0

雪暴

日本

3

6月

2.2

3.1

风暴和雹灾埃拉

法国、德国、比利时

4

9月

1.7

3.3

飓风奥黛尔

墨西哥

5

1月

1.7

2.5

冬季风暴

美国

6

6月

1.3

1.7

雷暴、龙卷风

美国

7

4月

1.2

1.9

雷暴、龙卷风

美国

8

4月

1.1

1.6

雷暴、龙卷风

美国

资料来源:瑞士再保险(2015年1月)

2.全球寿险市场继续回暖

全球寿险保费略微增长,各个市场增长情况表现各异。2013年,全球寿险保费收入为26080亿美元,增速从2012年的2.3%放缓至0.7%。美国保费大幅下降,减少7.7%,主要原因是2013年没有出现2012年大型公司团体年金业务。西欧在寿险保费连续三年持续下跌后恢复增长至4%,增长主要受益于葡萄牙、意大利和瑞典保费强劲增长的带动,法国和英国寿险业务销售良好。大洋洲由于澳大利亚需求回暖寿险保费显著反弹,增幅为9%。亚洲地区保费增速放缓。韩国税收优惠政策终止导致保费储蓄产品的销售暴跌,保费下降12%,成为影响亚洲保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新兴市场寿险保费为6.4%,主要受益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新兴寿险市场的增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保费增长12%,增幅低于上年的18%,巴西、智利、墨西哥和阿根廷等核心市场是该地区保费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非洲保费收入增长13%,中东和中亚地区增长5.6%。中欧和东欧保费下降3.2%,主要原因是波音因完善税收缺陷导致保费储蓄业务下滑,跌幅达17%。因股市上涨推升盈利收益,2013年寿险业盈利能力略有改善,但仍低于危机前水平。行业资本状况随着市场走强而恢复,且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在监管方面给予了支持,保险行业资本金充足。

3.非寿险行业增长增速趋缓

全球非寿险业增长放缓。2013年,全球非寿险保费收入为20330亿美元,增速较2012年2.7%放缓至2.3%。发达市场非寿险保费增长仅为1.1%。其中,北美增长1.9%,与2012年基本持平。自金融危机以来,西欧非寿险业务明显放缓,平均增长率从危机前的2.9%降至危机后接近零的水平。北美平均增长率从危机前的1.6%降至危机后的0.5%。亚洲发达市场的非寿险保费增速高于危机前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在经历2011年地震和海啸之后,财产险和车险费率上浮推动了保费增长,使得该地区危机后的保费平均增速达到3.5%,远高于危机前的0.5%。新兴市场非寿险保费强劲增长,继2012年大幅增长9.3%后,2013年增速高达8.3%。东南亚和中国业务的持续增长推动亚洲新兴市场非寿险的增长。拉丁美洲2013年保费增长7.2%,然而各国发展极不均衡。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保费加速增长,哥伦比亚和智利则有所放缓,委内瑞拉出现停滞。中欧和东欧保费增速放缓至2.5%。2013年非寿险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得到改善。经济环境复苏和保险费率上升对营收和承保利润起到支持作用。美国承保业务扭转了前5年的亏损转为盈利,欧洲承保业有所改善,日本因为没有重大自然灾害损失而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

4.全球保险业兼并和收购数量持续下降

2013年,全球保险业的并购数量大幅下降。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保险业的并购数量整体下滑,从2008年峰值的1450宗下降为342宗,见图2。美国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最活跃的区域,尽管它也面临众多挑战,包括放缓的保险市场增长率,较差的保险定价和保险灾害,如超级风暴“桑迪”。同时,近期交易活动在新兴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特别是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为寻求收益而被吸引到高增长的市场中。相反,新兴国家的保险公司对于收购成熟经济体的公司显示出更大的兴趣。2011—2013年,超过一半的目标公司为保险分销商。分销商可以为现金买家和私募股权公司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方案。前者具有战略重要性,后者是因为经纪人通常能创造资金。此外,承销风险小也减少了资金的波动。这些战术性的收购因为符合中介机构的扩张计划而对它们非常有利。

图片关键词

图2  2006—2013年全球保险交易量

资料来源:保险情报中心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兼并占交易活动的主流,部分原因是机构可以轻松地利用债务杠杆,并且从私募投资者中融资。此外,由于银行试图拓宽自己的投资组合,特别是考虑到银保合作产品吸引力的增加,并购活动导致了进一步的兼并。然而,危机后带来的金融压力改变了现状。银行被要求重建资产负债表,有时需要处置非核心的业务。危机前的每个具有代表性的趋势在新的规范下发生了系统性逆转。宏观经济环境正呈现利好趋势。在2014年,至少在发达市场,市场情况可能更类似于金融危机前的情况。这些趋势的周期性表明,在利好的条件下,交易决策会增加,兼并的趋势会回归。

5.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保险业销售披露规则

2014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在关于保险业的销售披露要点报告中,提出了八项建议,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及监管者反思、发展、修订其销售披露要点规则。所提建议包括:司法机关应当考虑,结合辖区内监管规则,针对报告中所列产品样本制定简洁的书面或电子披露文件;销售要点披露文件应当在消费者进行购买前,免费向消费者提供;司法辖区规定销售要点披露时,无论产品来源,都应当要求披露文件中包含给定产品、特定资产、投资等的成本、风险、收益及其他要素等关键信息;销售要点披露文件应当清晰、公正、无误导,并应以平实语言表述,以便消费者理解;销售要点披露应当包含同类产品基本信息,以对竞争性产品进行比较;销售要点披露文件应当简洁,描述产品的关键信息,并应当包含与其他相关信息的适当链接,而不应事无巨细地提供所有信息;准备、制作或传达销售要点披露文件的责任应当明晰分配,且销售要点披露文件应指明对其内容负责的机构;辖区内销售要点披露文件应当考虑如何使用其权力,并结合辖区内监管规则来推进这些销售要点规则建议的实施。

(三)证券业

1.美国股市稳健上涨

2014年,道琼斯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不断创下新高。道琼斯指数连续第六年上涨,涨幅为7.5%。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1.39%,其中公用事业类股上涨24%,卫生保健类股上涨23%,如果包括股息在内,标准普尔指数上涨13.7%。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全年上涨13.4%。自2008年以来,美国三大股指分别累计上涨103.08%、127.94%和200.32%。在发达国家大型股市中傲视群雄。

美国股市的连续、稳健上涨,与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基本同步。2014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经济确立了增长势头,股市也屡创新高,尽管分别在1月、4月、7月、9月和12月各急跌一次,但每一次市场都很快反弹,尤其是12月,道琼斯曾经多次突破18000点的历史高位。美元上涨也是另一个重要条件,2014年美元兑一篮子主要货币以约13%的年度涨幅创1997年以来的年度最高升幅,从而使美元资产备受追捧。2014年,美国上市公司募资了285笔共946亿美元,总额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过去10年的年均股权募资总额为410亿美元。此外,美联储在2014年结束了之前实施的购债计划,此前持续多年的宽松政策对推高股市发挥了关键作用。综合来看,在经济复苏和美元走强的基础上,低利率、中低速增长以及低通胀这三大条件构成了美国股市向上的环境。

2.欧洲股市表现平平

欧洲股市在2014年的总体表现依然欠佳。英、法、德三大股市中,只有德国股市表现尚可,法兰克福DAX指数全年小幅上涨2.65%,而英法则较2013年收盘下跌。北欧的挪威和丹麦以超过20%的涨幅在欧洲各股市中名列前茅。而全球油价崩盘加上乌克兰内战引发的制裁,让俄罗斯股市投资者成为2014年全球最惨的输家,全年下跌45.17%。希腊和葡萄牙等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较深的市场,2014年的表现依然较差,从2008年末以来的表现来看,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3国股市的累计涨幅都在10%以下,而希腊仍然是53.75%的负增长。

3.南美股市部分连年涨幅高居榜首

全球股市的冠军仍然属于南美,委内瑞拉是2011—2013年的连续3年领跑者,2014年,这个桂冠让位给了阿根廷,阿根廷MerVal指数(MERV)以59.14%的年度涨幅据全球之首,而委内瑞拉加拉加斯股票交易所指数(IBVC)则以41.01%的年度涨幅居于第三位,见表7。从2008年以来的累计涨幅来看,委内瑞拉居全球第一,从年初34.9(34900.67)点,以10956.35%即109.56倍的涨幅收于3858.74(3858740)点。由于IBVC指数数额太大,交易所将指数缩小了1000倍,否则按照旧标准显示的指数则是385.58万点。而阿根廷也以惊人的694.6%的累计涨幅跟随其后。

表7  2014年全球部分股票市场全年表现

地区

股市指数名称

2014年排名

2014年涨跌幅/%

2014年收盘指数

美洲

阿根廷MerVal指数(MERV)

1

59.14

8579.02

亚洲

中国上证综合指数

2

52.87

3234.68

美洲

委内瑞拉加拉加斯股票交易所指数(IBVC)

3

41.01

3858.74

亚洲

中国深圳成分指数

4

35.62

11014.63

非洲

埃及开罗CASE30指数(CASE30)

5

31.61

8926.58

亚洲

印度孟买30种股票综合指数(SENSEX)

6

29.89

27499.42

亚洲

土耳其伊斯坦堡100指数

7

26.43

85721.13

亚洲

巴基斯坦指数

8

25.36

23397.91

欧洲

挪威奥斯陆全股指数(OSEAX)

9

23.07

619.74

亚洲

菲律宾马尼拉综合指数(PSEi)

10

22.76

7230.57

亚洲

印尼雅加达股价指数(JCI)

11

22.29

5226.95

欧洲

丹麦指数

12

20.95

744.44

大洋洲

新西兰股市50指数(NZ50)

13

17.55

5568.28

亚洲

泰国股市综合股价指数(SETI)

14

15.32

1497.67

欧洲

爱尔兰全股指数

15

15.09

5224.56

亚洲

中国上海B股指数

16

14.64

290.76

美国

纳斯达克综指(NASDAQ COMPOSITE)

17

13.40

4736.06

欧洲

比利时BEL20指数(BEL20)

18

12.36

3285.26

亚洲

阿联酋迪拜综合指数

(DFMG ENERAL INDEX)

19

11.99

3774.00

美国

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

20

11.39

2058.90

资料来源:www.stockq.org(2015年1月)

与股市的表现相反,委内瑞拉目前遭受严重经济放缓、美洲最高的通货膨胀和生活物资的短缺的困境,2014年下半年又面临全球油价大幅下跌的恶劣环境,作为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阿根廷股市在某些方面与委内瑞拉有相似之处。2014年,阿根廷政府债务违约成定局、国内经济大幅下滑,却并不妨碍其股市一路走牛。2014年流入阿根廷股市的资金主要来自乌拉圭、巴西等拉美国家富裕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非常了解阿根廷,认为阿根廷会走出困境。另有一种观点则认为,阿根廷市场的上涨并非源于投资者对经济的看好,而是应对恶性通胀的一种手段。

4.IPO活动宗数和融资总额大幅增长

2014年是全球IPO(首次公开募股)市场的表现是自2010年以来最好的年份。根据《安永2014年全球IPO市场趋势》统计,2014年共有1206宗IPO,融资额达2565亿美元,与2013年比较,分别增加了35%及50%,全球IPO融资额创下了过去4年的新高。

美国IPO数量和金额均列首位。据统计,包括纳斯达克市场在内,2014年全年美国市场共有288宗IPO,融资总额达950亿美元,分别较2013年上升27%及54%,而其中有16宗跨境交易来自大中华区。2014年全球前十大IPO中,大中华区占据了四个席位,分别为排名居首的阿里巴巴,排名第四位的大连万达商业地产,以及排名第六、第七位的中国广核电力和港灯电力。2014年美国IPO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分别为医疗行业、科技行业和金融行业,其中医疗行业110宗IPO融资99亿美元,科技行业47宗IPO融资360亿美元,金融行业29宗IPO融资157亿美元。

中国香港地区仍然是众多企业IPO的首选地。截至2014年12月,香港的IPO宗数和融资额度都有所增加,共有108家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较2013年同期增长35%,共融资288亿美元,仅次于纽交所(融资额度约440亿美元),较2013年IPO宗数上升11%,融资额增加32%。如果按宗数计算,联交所位于全球第三位,如果按融资额度计算,联交所位于全球第二位。

欧洲市场IPO交易复苏。2014年欧洲企业在的募资总额超过之前两年的总和,排名全球第四,占全球资金募集量的8%;英国高增长市场(AIM)的IPO宗数排名全球第六,占全球IPO宗数的6%。在682亿美元的欧洲募资总额中,伦敦占了270亿美元,占泛欧交易所总量的32%,达到自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5.全球债券市场有所下滑

根据国家清算银行2015年6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球债券市场未偿付债券的市值为81.55万亿美元,比2013年同期下降4%,见表8。其中,国内债券的未偿付债券的市值为59.67万亿美元,占比73.2%;从债券的分类来看,国际债券的市值为21.88万亿美元,占比26.8%。金融债券市值为33.6万亿美元,占总市场规模的41.2%;公司债券的市值为8.93万亿美元,占总市值的10.9%;公共债券市值为38.78万亿美元,占比为47.6%。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债券市场主导地位。根据国家清算银行发布的数据,2014年,美国债券市场的未偿付债券市值为35.78万亿美元,列全球首位,占总市值的43.9%;日本债券市场的市值为11.07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占比为13.6%;英国债券市场市值为6.1万亿美元,排名第三位,占比为7.5%;接下来依次为法国和德国,债券市场的市值依次为4.3万亿美元、3.8万亿美元,占比分别为5.3%、4.6%;前五位国家债券市场市值合计占比74.9%。

表8  2014年全球部分国家债券市场

地区

总计/10亿美元

金融债券/10亿美元

公司债券/10亿美元

公共债券/10亿美元

美国

35780.6

14994.9

5109.0

15453.6

日本

11071.9

2188.2

657.6

8226.0

英国

6122.2

2873.9

614.5

2630.3

法国

4309.6

1596.9

628.4

2084.3

德国

3779.7

1625.0

154.8

2000.0

意大利

3468.8

1127.9

159.4

2181.5

荷兰

2246.1

1720.2

92.1

433.8

加拿大

2137.3

524.4

410.6

1202.3

西班牙

2023.9

941.6

25.6

1056.6

澳大利亚

1898.1

1125.4

203.3

569.4

全球

81545.8

33600.5

8936.72

38782.05

资料来源: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15年6月)

6.全球基金市场稳步上升

根据TheCityUK报告,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传统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保险基金),增长超过10%左右,2013年高达的97.2万亿美元,见表9。预计在2014年超过105万亿美元,增长8%。美国是全球基金管理的最大来源,基金市场总额为44.7万亿美元,占比46%,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比重为8.4%、日本比重为7.4%和法国2.7%。亚太地区显示出强劲的增长趋势,很多基金管理公司由于看好中国和印度的巨大增长潜力,投资力度加大。2013年养老基金市场总额为38.1万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12.4%。美国以21.2万亿美元居榜首,占据全球养老基金比重为55%;英国位于第二位,养老基金市值为3.6万亿美元,占比约为9.5%;日本和荷兰分别占比4.5%、3.4%。2013年保险基金市值约为29.1万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9.8%;全球保险基金的4/5来源于长期保单和诸如健康险、财产险、意外伤害险等一般保险。美国依然占据保险基金的首位,占比28.9%;日本的保险基金为4.62万亿美元,占比15.8%;从过去十年来看,欧洲的保险基金的增长幅度高于美国,英国保险基金为3.28万亿美元,高于欧洲其他国家。2013年共同基金的市值为30万亿美元,比2012年同比增长12%。美国占据全球共同基金市场的一半份额,法国和日本分别占比5%、3.7%。

表9  2013年全球基金的细分市场

国家或地区

养老基金/10亿美元

保险基金/10亿

美元

共同基金/10亿美元

总计/10亿美元

在全球中占比

/%

美国

21233

8458

15018

44709

46.0

英国

3618

3282

1167

8067

8.3

日本

1732

4620

774

7126

7.3

法国

265

781

1532

2578

2.7

德国

242

1649

383

2274

2.3

荷兰

1346

354

85

1785

1.8

瑞士

804

428

397

1628

1.7

其他

8866

9538

10674

29078

29.9

全球

38106

29109

30030

97245

100

资料来源:TheCityUK(2014年9月)

三、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新特点和新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金融服务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发展的契机,本节分析金融服务业新近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并以证券服务业为例,阐述其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金融服务业的新特点

1.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促使传统金融服务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P2P网贷、众筹融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各类借助互联网销售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等都呈现快速增长。作为互联网支付在媒介上的补充,移动支付能够明显改善用户体验,减少刷卡费等成本。发达国家主要银行纷纷进驻移动银行领域,积极开发移动产品,拓展移动客户。以美国为例,美联储2015年3月公布的一份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美国人使用手机登录银行账户、信用卡或其他财务账户的比例继续上升,截至2014年底共有39%拥有手机的成年人使用移动银行服务,高于2013年的33%。与此同时,22%的手机用户称其曾在这一年中进行过移动支付活动,高于2013年的17%。调查还显示,33%的美国消费者曾扫描条形码来寻找价格最优惠的商品,39%使用手机来追踪其购买和支出活动。

2.金融服务外包稳步发展

金融服务业中业务流程外包(BPO)与信息服务外包(ITO)相互融合,BPO日益盛行。ITO和BPO之间正逐步构建密切的联系,向着实现健全的金融外包服务方面前进。IDC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ITO服务、业务流程外包和研发设计三大项服务支出合计11993.1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4%。其中全球ITO服务支出达到6559.0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3.2%,占据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54.7%;全球BPO服务支出达到3252.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了4.5%,占到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27.1%;全球研发设计服务(R&D)支出达到2181.9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了6.0%,增长率在前三项中最高,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18.2%。IDC预测,2013—2018年期间,服务外包市场将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将达5%,其中,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将获得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8%,IT服务外包仍然占据最大比重,占比52%,年均增长率为3.8%,业务流程外包将获得每年5.7%的增长。近年来,金融企业面临着成本压力,服务外包作为优化成本结构、产业升级转型的有效手段,仍将获得稳步发展。

3.跨界合作不断拓展共赢模式

互联网实现各行各业的互联互通,实现金融活动向各行各业的全面渗透。银行作为传统融资的主要渠道,解决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充分问题,形成了一种中介机制。互联网金融建立供求双方直接沟通对接交易的平台,直接沟通交易信息,还可以线上线下互动,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迅速提升直接融资在整个社会融资中的分量。这种以网络为虚拟中介的融资方式改变了传统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的融资方式,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各种类型的企业、个人及机构客户均可借助网络参与融资中来。经营模式更加多样,以Zopa和Lending Club为代表的P2P网络贷款搭建了个人和小微客户直接融资的服务平台;以Kickstarter为代表的众筹融资创新了个人股权融资方式;以Market Invoice为代表的基于票据交易市场的融资平台则搭建了转让应收账款的市场交易平台。相应的产品创新也逐渐增多,网上预付现金、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流水贷、基于供应链的抵押、担保贷款等网络融资产品不断涌现。

4.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创新

互联网金融产生了大数据分析运用基础上的小微授信模式,产生了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客户分析和营销方式。与传统金融的风险管理相比,互联网金融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径与机制。传统银行授信的流程,是针对贷款申请者的贷前尽职调查、贷中认真审查和贷后严格管理,逐户评级授信,分析其还款意愿和能力,并严格按项目、客户进行责任管理。在大数据金融下,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风险收益模型,对客户做出分类,根据客户类别建立授信机制,整体形成风险模型,按风险概率建立风险补偿资金,从整体上对冲风险。

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数据管理风险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和风险机制创新。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企业,如电子商务服务商、电子邮件服务商、搜索引擎服务商、门户网站、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等,为使自己的系统架构具有适应大规模用户的访问、使用的性能,通常采用了并行集群计算的框架,这其中包括了谷歌的Bigtable以及以延续Bigtable思路的Apache Hadoop框架。在相关的大数据技术的保障下,新兴的互联网企业能在短期内积聚大量的用户,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沟通的成本、产生了大量商机。以此为蓝本,大量互联网金融公司架设了自己的大数据IT架构,借大数据的东风力推自己的虚拟金融服务。然而,现有大数据系统架构存在的问题,如数据准确性、一致性差、数据质量及可靠性不高的特点均不同程度地保留在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数据系统中,而Bigtable,Hadoop等系统尚未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2014年2月28日,世界最大规模的比特币交易所运营商Mt.Gox宣布破产,因交易平台的85万个比特币被盗一空,公司已经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因此,当前互联网金融数据迫切需要有能保证数据质量、可靠性的、能保证高并发事务性处理的新大数据IT系统框架及技术的出现。

(二)证券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模式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金融业和互联网产业均比较发达,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也比较早,所以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尤其是互联网证券业,都已经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出现。美国作为最早实行佣金市场化的国家,美国证券公司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逐步演变成三种发展模式:美林模式,主要是面向高端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嘉信理财模式,主要是面向中端客户,提供产品和一定的服务;E*Trade模式,面向对价格非常敏感的客户提供低价的基础产品。而日本SBI集团的全方位网络金融模式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经验。

1.美林模式:向高端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作为全球最著名的证券公司之一,美林证券在面对美国佣金自由化改革和互联网技术冲击时,尤其是当看见嘉信理财借助互联网迅速崛起时,加快了与互联网融合的业务转型的步伐。美林证券一方面利用其强大的金融顾问(Financial Consultant,FC)队伍和研究力量紧紧抓住高端客户,为其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其中TGA(Trusted Global Advisor)系统扮演了重要角色,该系统整合了研究部门的研究成果,为一线上万名金融顾问提供了专业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推出了Merrill Lynch Direct,将几乎所有的业务都与互联网连接了起来,客户群体覆盖了高端和低端多个细分市场。

受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9月,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公司更名为美银美林并且退市,美林不再披露上市公司详细的年报,而是作为证券交易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网站上披露简式财务报表。美林的资产管理业务分为两类:一类为卖方资管,理财顾问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建议和金融产品,产品包括美林自己的产品和第三方的产品。另一类为买方资管,以美林资产管理公司名义发行和管理产品,卖给客户,赚取资产管理费。

(1)适时推出交易网上经纪业务

在网络经纪的飞速发展过程中,美林拥有的客户大量流失,被迫重新审视自己在网络经纪业务方面的战略。1999年6月,美林证券正式推出跨世纪的竞争战略——综合性选择策略,即向客户提供从完全自我管理到全权委托的一系列产品,而其提供的服务账户包括自助交易、无限优势、网上交易以及传统交易等多类模式,这些账户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佣金费率。在1999年底,美林又推出了自己的交易网站ML Direct和Unlimited Advantage网上经纪业务,战略和定位的及时调整与改变,正式进入网上经纪业务领域,仍以高端业务为主。

(2)TGA系统为FC和客户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持

TGA系统是美林整个服务体系(不单单是财富管理业务)的核心系统之一,该系统运用最新技术将美林公司众多复杂的金融产品更清晰更简便更加高效地展示给客户。整套系统的开发预算为10亿美元,但实际支出近15亿美元。TGA系统几乎覆盖了市场中可供投资的所有产品的相关信息,当然更侧重的还是美林能够销售或者代理的产品。该系统极大地降低了FA的工作强度,提高了FA的工作效率,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了FA投资咨询水平的参差不齐和FA对产品认识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合规展业风险,最大程度地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例如,每只股票的投资评级,FA可以通过TGA系统迅速查询后提供给客户;《财务计划书》等高级产品也只需FA通过TGA系统输入客户的相关资料,后台相关研究部门即可在短时间内制作完成。在此体系下,所有的上市公司的信用评价都可用很简单的字母和数字来表示,如:某只股票的信用评级是A117,则表示该股票是风险度很低、分红情况良好、无论是短线还是长线都可以买入的公司。美林的FA可以通过TGA系统查询到所有股票的信用评级,这大大简化了FA的工作量,使其不用阅读长篇大论的投资研究报告,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研究结果传递给客户,并且这种系统内公布的数据代表了美林整体研究结论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3)MIDAS系统促进服务和营销良性循环

美林证券充分发挥了MIDAS系统的作用。MIDAS系统的主要作用包括:找出最重要的客户群,并发现他们购买行为的方式;帮助美林找到在产品及服务上需要改进与完善之处,即客户的潜在需求;通过将客户买盘数据与客户档案资料对比分析,美林可以将其产品和服务进行组合与匹配,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的产品与服务包(组合)来满足每一个投资人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可以分析各种产品与服务的利润率,使美林能够评测更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对公司营业额与市场份额的影响。从本质上讲,MIDAS系统与传统的CRM系统并无太大区别,只不过美林后台有大量的数据分析人员定期对各个模块(如客户行为分析、客户偏好分析等)进行维护和优化,从而形成了服务、营销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2.嘉信理财模式:线上和线下渠道的协同融合

嘉信理财成立于1971年,曾是传统折扣证券经纪商的先锋,20世纪90年代后,嘉信理财意识到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产业融合所蕴藏的巨大价值,率先推出了网上交易系统,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但由于低价策略(低成本)竞争十分激烈,嘉信理财开始转向针对中产阶级只收取低廉的佣金费率并提供一定的信息咨询服务,由此其资产管理和研究咨询等增值服务开始发力,目前嘉信理财的资产管理费收入已经超过总收入40%。嘉信理财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迅速崛起的证券公司典型代表。在发展过程中,嘉信理财也曾遇到线上和线下渠道冲突问题,即线上的价格低于线下的价格,为此,嘉信理财最后实行了统一定价的策略,以推动线上和线下渠道的协同融合。

(1)网络与网点结合的服务模式

嘉信理财的实体营业网点的设立主要基于营销考虑,营业网点设置具有小而精简的特点,选址于富裕人口密集地区。嘉信在美国45个州拥有302家营业网点,大部分网点的面积较小但装修简洁、雅致,有4~6个员工,仅提供有限的后台支持,主要是用于客户洽谈、演示等。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由理财总部、电话客服中心、数据中心和管理支持中心等中后台支持部门负责。1992年公司推出基金超市One source免费账户,将多个管理公司的基金产品集中到一起,公司不向客户收取额外的申购费用,客户在多个产品间的资金流动免收手续费,只向基金公司收取年化0.25%-0.35%的费用。1996年为应对互联网竞争,公司推出两条网上交易平台:一条提供全能服务——Schwab.com;一条低佣金无服务——e.Schwab。但是在“如何划分客户、确定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上存在冲突,直至1998年公司将两条通道合并,成为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网上经纪商。1991年经纪相关收入占比65%,资产管理收入占比10%,2012年经纪相关收入占比仅17%,资产管理收入占比升至42%。嘉信理财收入结构中可以看出,手续费收入并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而通过客户资产管理所获得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3%,净利息收入占比36%,见图3。嘉信理财2009年资产管理规模为14230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猛增至22490亿美元,5年增长58%。而净利息收入主要来自三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利息、经纪业务利息收入以及嘉信银行客户贷款的利息收入。通过嘉信理财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拥有庞大的用户资源仅仅是证券公司成功的基础条件之一,能否利用自身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力,将客户价值挖掘出来才是未来证券公司成功的关键。

图片关键词

图3  2009—2013年嘉信理财收入结构

资料来源:嘉信理财公司年报(2014年3月)

(2)长期贯彻细分市场集成公司战略

嘉信理财制定了细分市场集成的公司战略,公司通过贯彻实施,不断挖掘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细分整理,形成一个公司的客户群结构,分别按这种需求结构来设计相应个性化产品。该战略的主要优点包括:主业集中,有利于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展核心能力,打造良好的专业品牌;由于各细分业务之间高度的内在关联性,使某一业务领域的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很快地移植于其他业务领域;各细分业务一件高度的内在关联性便于公司利用统一的IT技术对整体业务进行支持;各业务在客户端业务都需要对客户账户进行动态管理、对客户的交易进行记录保持、为客户提供交易安全保障、及时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指导,有利于统一基础技术平台的建立和管理。嘉信一直在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基础技术平台上增添细分业务功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对客户的需求偏好的变化动态跟踪。在账户管理方便,客户能够在网上完成开设新账户,和银行账户建立连接,证券交易,以及开具支票等操作。在进入账户途径方面,客户能随时通过按键交互式电话、语音交互式电话、PC机(直接上网或发电子邮件)和多种无线终端,如掌上电脑、双向寻呼、Web手机进入账户。

(3)不断推出技术创新产品

嘉信理财在技术上也不断进行推陈出新。设计研发经济操作和交易分析系统(brokerage execution and transaction analysis,BETA),这是股票经纪也第一个在线委托指令准入系统。客户可以再计算机上处理买卖股票所需要进行的全部事项。客户想出售某个股票,该系统会自动地查核客户的账户上有没有这个股票,也可查核开户订单,并且粗略计算一下利润,还可以通过电子手段把客户账户上的现金转入货币市场的基金。指令撤销率以及重新开单率(准备交易笔数的办法)从4%降低到1%。在软件的应用方面,退出早先的均衡器投资软件组合,后来被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开发的“街上聪明人”所取代。另外,“嘉信报价”使客户只用按键式电话机就可以检索实时股票行情,还能获得公司和行业中的最新消息。嘉信公司与证券交易所和道琼斯新闻服务中心重新制定新的适用费率,后者直接向嘉信公司数据库传递消息,嘉信客户能比一般客户先收到重要的信息。随后推出“电信经纪人”,不仅具有“嘉信报价”的行情告知功能,还能进行实时交易,从而取代了“嘉信报价”。

(4)积极开发新工具优化客户关系管理

嘉信理财非常重视客户的需求和关系维护。公司开发的SchwabMall工具,客户与Charles Schwab进行双向沟通的电子邮件系统,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询问任何信息或解答,而Charles Schwab基于此系统提供全年无休的在线咨询服务,以满足其客户对高度便利性的要求。该公司的企业网站除了提供一般的企业结社产品咨询外,还特别注意对投资经纪人的服务,为投资经纪提供产业信息和新闻,而且经纪人还可以通过网站直接与Schwab本人进行沟通,使经营者了解市场与客户的需求。公司将大部分的客户交易由Voice Broker语音下单系统处理,节约公司的人力成本和客户的等候时间。公司还开发了客户数据分析服务,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并加以利用,从中找出客户偏好以及公司服务趋势和模式。不仅利用自动化和其他高科技渠道提供低廉的服务,还可利用分公司网络、电话呼叫中心和其他“高接触”的渠道提供个性化服务。

3.E*Trade模式:发源互联网向证券核心业务渗透

E*Trade是一家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纯网络折扣经纪商,为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客户提供深度折扣服务,并提供多种优惠套餐。E*Trade节省了物理营业厅的成本和研究咨询的成本,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价格,同时借助金融证券业垂直门户等方式进行网络推广,E*Trade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在1994年,E*Trade的营业收入仅为1000多万美元,到了2000年,营业收入猛增至近1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9%。进入21世纪之后,E*Trade开始通过收购兼并等拓展银行业务,目前,利息收入成了E*Trade收入结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从E*Trade的发展经历分析,互联网能在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上大规模提升传统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对于用户的吸引和维护都是巨大的补足。

(1)以网站为中心的营销体系

E*Trade于1992创立后不久,就赶上了美国第二波佣金降价潮,并成为美国佣金价格战的先驱。目前其佣金费率属于同服务水平中佣金费率最低的券商之一。在客户黏性上,E*Trade一直是美国点击率最高的券商之一,领先其竞争对手嘉信的两倍以上。E*Trade点击率较高的原因主要包括:注重网站宣传,E*Trade网站的行销费用很高。E*Trade网站的使用界面清楚、易操作,深得客户喜爱。E*Trade采取金融证券业垂直门户网站的定位,为客户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内容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及税务等。同时,E*Trade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信息内容和研究报告,并与著名的Ernst&Young合作提供财经资讯服务。E*Trade通过买下Telebankt,强化了其金融垂直网络服务策略。除证券信息外,E*Trade还提供房屋贷款服务、保险产品、退休规划、税务及网上金融顾问服务等。

(2)对业务进行全方位的拓展

通过并购实现多元扩张。1997年起,E*Trade开始大举扩张其全球市场,与America Online及Bank One策略联盟,进军澳洲、加拿大、德国及日本;随后又进入英国、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E*Trade大举拓展其零售网点,在美国建立了五个“财务中心”,分布于纽约、波士顿、丹佛、比利时山庄和旧金山;并通过全国各地的“社区”深入其触角,此外,E*Trade还有1.1万个以上的自动柜台机网络供客户使用。1998年公司联合E-Loan,将服务范围扩大到抵押贷款领域。1999年公司收购金融媒体网站Clear Station,为投资者提供原创金融信息。2000年公司并购了美国最大的网络银行Telebanc,同时并购了另外一家网上经纪公司Web Street,使得活跃交易证券账户数增加了3.4万个。2001年公司收购了美国最大的专业做市商Dempsey&Company。

(3)从虚拟公司走向虚实结合增强核心竞争力

缺乏产品开发能力的单纯渠道经纪商难以取代传统经纪商。从公司的营业额及利润角度来看,可以看到E*Trade还难以和老牌券商美林以及综合券商嘉信抗衡,主要因为:尽管E*Trade依靠网络经纪商拥有的低成本、低佣金率、先进的IT技术等优势,迅速获得极高的点击率,在经纪业务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同样由于其仅仅是网络经纪商,不能提供强大的投资咨询能力以及成型的投资产品,因此难以取代美林、嘉信等传统经纪商。公司的业绩一直在低水平大幅震荡。由于处于投行产业链的末端,公司业绩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2003—2012年的10年间,E*trade有5年处于年度亏损状态。因此,E*Trade决定调整发展战略,回归为投资者提供增值服务的本质。为方便客户交易和增加品牌影响力,公司从2001年开始实施虚实结合的战略,与Target合作设立了11000台ATM,并在全美设立了30家证券交易和服务中心。

4.日本SBI模式:全能网络金融的先锋

SBI控股公司作为日本网上金融服务的先驱企业于1999年成立,在网络的不断进化、普及和金融自由化等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中稳步成长,建立起全球独具特色的“网络金融企业集团体制”,目前公司开户的账户数和托管的资产金额均位居日本互联网券商的首位。SBI集团目前有金融服务、基于创投的资产管理和生物科技相关业务。其中金融服务业务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和提供全能金融服务的平台。SBI公司较早在日本实行网络证券,通过网络证券的成功进军网络银行和保险业务,以证券、银行和保险为三大支柱,包含了信托租赁等业务。截至2013年3月底,SBI证券、住信SBI网络银行、SBI财产保险等集团企业的客户数达到1514.9万人,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在日韩两地上市。

(1)线上和线下结合打造金融生态系统

在明确了未来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特征之后,SBI公司明确了自身的战略——打造金融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的核心就是集团网络金融子行业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达到集团整体的效益大于各部门之和的效果。这个金融系统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在金融服务领域有五大核心板块:证券、银行、非寿险、寿险以及支付清算服务系统。②通过连接核心业务创造协同,从而带动集团收入的快速增长。③重点打造对于每条核心业务线的发展,注重设立相应的子公司或业务条线来支持核心业务条线的发展,注重每条业务线的内部协同来保证相应的条线快速增长,从而与竞争对手差异化。④以SBI Plaza为代表的“线下一对一”渠道,作为集团整体的基础设施,通过整合线上和线下的资源来整体推进5条核心业务线的增长。通过向投资者提供包括集团内和集团外的各种金融产品,使SBI成为日本最大的金融产品销售。⑤通过向海外国家推广SBI核心业务条线的系统和经验,在这些国家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

(2)网络证券和网络银行的协同

SBI集团最早通过网络证券进军互联网金融,随着日本网络证券行业的迅速发展,SBI的网络证券开户数迅速增加。SBI证券的账户数量从1999年占行业的3.2%成长为2012年的13.6%。通过对SBI证券客户的年龄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线上接受服务客户主要集中在20~40岁,而线下接受服务客户主要集中在50~70岁及以上。年轻一代对于互联网交易有着较高的黏性。2007年,依托于公司成功的网络证券的客户基础,公司开始进军网络银行领域,客户账户数量和资产总量都有着飞速的增长。通过SBI网络银行在日本前五家纯网络银行的账户数占比可以发现,其占比从2008年3月的2.1%增长到2012年的13.2%。SBI的两条核心业务线——银行和证券,有着良好的协同战略。主要表现在:①功能的叠加:页面同时展示SBI银行和证券的账户,在网络银行的界面轻松地到达SBI证券的股票交易界面;②追加保证金的自动转账:当SBI证券的信用账户需要额外的保证金进行补充时,资金会从SBI银行账户自动划拨;③SBI高收益存款:将可用于股票交易,保证金交易和SBI证券交易获得的收益余额进行整合,随时反映SBI账户在SBI证券里的购买力;④一次性开户:客户可以一次同时开通股票和证券账户。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作为股东三井住友信托银行的代理店,加上与SBI证券的协同效应,使得SBI证券账户的客户大量导入至SBI网络银行。比如,在2013年3月结束的财年,35%在SBI新开设账户的投资者同时在SBI网络银行开设了账户。

(3)网络金融专业技术的海外输出

SBI注重向海外输出网络金融服务的先进经验技术,诸如俄罗斯YAR银行(原Obibank)的网络银行化,推进印度尼西亚BNI Securities的经营合理化和在SBI证券的帮助下,改善网上交易系统等。通过海外合作拓展公司的客户基础。SBI控股公司2013年10月11日宣布,已与中国陆家嘴集团公司、新希望集团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开展金融创新业务,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SBI公告显示,SBI在日本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与中方合作伙伴的管理资源及当地政府的支持一起合力,在中国开辟一个新的金融市场。

 

025-8320 9516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