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工业发展动态
目 录
中国装备工业发展动态
(2014-2015年)
一、生产继续呈现回落态势
2014年,世界装备工业生产指数保持较低水平。2012年2月份到2013年6月份生产指数均在120以上。2014年2月份,世界装备工业生产指数为113.7,比上月回落0.8点,中国、韩国和印度较1月份分别回落21.6、0.9和0.6点,生产指数分别为134.2、106.0和121.9;与此相反,美国、日本和德国较1月份分别提高2.9、2.3和8.1点,生产指数分别为115.9、102.3和112.2;南非、巴西、英国和法国生产指数较1月份均有所提高,分别为111.5、96.0、97.6和95.2。4月份世界主要国家生产指数均有所回落,包括中国、德国、日本、美国、韩国、南非、印度、英国和法国等。
表1-1 2014年1—4月世界装备工业生产指数
月份 | 1 | 2 | 3 | 4 |
世界装备工业生产指数 | 114.5 | 113.7 | 127.2 | 119.1 |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5年4月。
二、细分行业增长分化
从中、美、德三个国家主要分行业销售额规模看,汽车行业销售额最大,2014年4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843亿美元,同比增长7.4%;电工电器行业居第二位,销售收入948亿美元,同比增长7.9%;石化通用、重型矿山、仪器仪表和机床行业销售收入分别为398亿、383亿、240亿和177亿美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9%、3.2%、7.4%和9.3%。以汽车行业为例,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实现2372.3万辆和2349.2万辆,同比累计增长7.3%和6.9%;美国汽车销量实现连续五年增长,达到1653万辆;日本汽车销量实现连续三年增长,达到556.29万辆;韩国现代、起亚和通用韩国等五大车企在全球范围的销量实现小幅上涨;德国汽车销量也实现了小幅增长。
三、智能制造引领变革
(一)引起机电产品的全面创新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实现机电产品创新的颠覆性共性使能技术,可以普遍运用于各种机电产品创新,丰富产品功能,提升成品性能,大幅提高机电产品的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其中,作为典型的革命化产品代表之一是“傻瓜相机”,采用CCD器件代替了原始胶片感光实现了照片的数字化获取,同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脸的识别,并自动选择感光与调焦参数,保证普通摄影者获得逼真而清晰的照片。更为重要的是以上技术与创新产品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摄影器材产业,造成柯达等企业的摄影设备帝国地位风光不再。
(二)全面提升产品设计、加工和管理水平
数字化智能化同时也是制造技术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可全面提升产品设计、加工和管理水平。在产品设计方面,应用智能化的设计手段、图形图像学等技术及先进的设计信息化系统(CAX、网络化协同设计、设计知识库等),支持产品研发设计过程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提升和优化运行,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和一次研发成功率。
在加工工艺方面,广泛采用加工过程的仿真优化、自适应控制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可极大提高各种制造工艺的精度和效率,大幅度提升整个制造业的工艺水平。
在制造装备及系统方面,智能制造装备、柔性制造单元、数字化车间乃至数字化工厂等智能化生产系统的广泛应用,将大幅度提升生产系统的功能、性能柔性、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
在管理方面,主要包括产品研发和设计管理、库存/采购/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管理、知识管理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的智能化,可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优化及企业的资源最优利用与最佳模式运作,不仅可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和产品开发速度,同时可大幅度提高制造效益、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使制造业由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实现绿色制造。
(三)催生新型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
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下,智能制造企业可进一步进行更大跨度的资源集成,方便地实现远程定制、异地设计、协同生产、就地加工与服务,不仅使产品制造模式由批量生产向面向客户需求的定制化、个性化制造模式转变,同时,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及商业与服务模式等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典型案例之一就是阿里巴巴打造的全球最大的采购批发平台,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的营销并采购模式,在有效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减少资源消耗。
(四)智能制造是美、德新工业革命的核心
美国2012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采用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运行模式,支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研究,由联邦政府出资一半,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出资一半左右,计划投资10亿美元,建设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IMIs)组成的全美制造业创新网络,从而使美国在全球制造业新一轮变革中抢占先机,继续保持领导者地位,2014年1月在北卡罗来纳州成立“下一代电力电子制造研究所”,由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领导18家公司、6所大学和联邦政府机构共同构建。2014年2月,奥巴马宣布由UI实验室联合体来领导位于芝加哥的“数字制造和设计创新研究所”,UI实验室汇集自业界,政府和学术界的70多家组织组成一个世界级的研发团队。2014年10月启动先进制造业合作伙伴计划 2.0,将采取3大战略:加快创新步伐、强化人才保障和完善商业环境,拟实施12项措施。智能制造参考架构确立方面,美国正在起草工业互联网通用参考架构,2014年3月,通用电气、IBM、思科、英特尔和AT&T五家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现有成员企业140余家,联盟由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非营利性贸易协会进行管理,联盟的目标是制定通用标准,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
为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德国于2013年提出“工业4.0”战略,目标是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数字化工厂,实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制造参考架构确立方面,《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将制定CPS整个体系的参考架构作为“工业4.0”标准化工作的第一步,正在推动将“工业4.0”背景下出现的包括CPS参考架构在内的新概念加入到国际标准中,推进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无论是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还是德国“工业4.0”战略,其核心理念都是通过 CPS实现智能制造,根本出发点是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跃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跨国并购企业逐渐增多,从以往的国有企业,已逐步变为国有和民营公司并举的局面,随着我国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国内企业开拓国外市场,一些具有领先技术优势和经销渠道的机械制造企业将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首选。2014年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激增较2013年增长36%至272宗,达到历史新高,交易金额569亿美元。
图1-1 2008-2014年中国大陆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和交易额
数据来源:普华永道,2015年1月。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财务投资者三大类投资者在海外并购交易活动中均表现活跃,其中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继续领跑,而财务投资者参与的海外并购交易活动首次达规模级。2014年,辽宁三三工业完成对美国卡特彼勒的子公司——加拿大隧道工程公司的完全收购,南阳国宇并购欧洲最大动臂塔机制造商威尔伯特集团,中联重科并购荷兰国际知名升降机企业Raxtar公司35%的股权。2015年年初中国中车子公司南车时代电气斥资约12亿元人民币收购英国SMD公司100%股权,迈出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战略的关键一步,致力打造“陆海两栖产业集群”的新格局。
一、产业技术竞争日趋激烈
在国民经济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占60%以上,装备工业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高新产业技术对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广泛应用的高新产业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数控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发电和输配电技术、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新型环保装备技术等。
(一)美国高度重视制造业产业技术研究
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提议建立“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制造工艺、先进材料及其加工工艺、高效能技术及其平台以及具体应用4个优先领域建设由15个区域性制造业创新研究所(IMIs)组成的全美制造业创新网络,从而推动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促进新技术、生产工艺的开发,从而使美国在全球制造业新一轮变革中抢占先机,继续保持领导者地位。2013年7月,奥巴马宣布将研究所数量从15个增加到45个,计划实施年限从4年增加到10年。目前,已正式成立5个,宣布即将成立4个。
(二)多国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技术研发
2014年6月,欧委会和欧洲机器人协会下属180个公司及研发机构共同启动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计划到2020年,欧委会将投资7亿欧元,协会投资21亿欧元,共同推动机器人研发。英国2014年发布机器人战略RAS2020,目的是其机器人产业能够和全球领先的国家竞争,在2025年产值达到12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10%。2014年8月,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宣布了第二个智能机器人开发五年计划,将对机器人产业投资26亿美元,以大幅提高机器人销量和企业数量,到2018年分别从当前的22亿美元和402家增加到79亿美元和600家。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由于技术资金等限制,高端装备制造业通常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轨道交通装备方面,30多个国家与我国签订高铁合作协议。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航天项目的国际合作中,如我国政府已与30多个国家和机构签署80多项多边与双边航天合作协议;欧洲航天局的年度预算约为40亿欧元,欧洲各国通过欧洲航天局和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等,协作开发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及全球环境与安全检测计划等项目。海洋工程装备方面,新加坡吉宝集团谋划在墨西哥建设新船厂,计划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合作;我国宏华集团有限公司认购中墨能源基金1.5亿美元份额,泰富重装集团有限公司与巴西Galaxia公司签署4亿美元的海工装备合作建造协议,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将与澳大利亚Worley Parsons集团合作开发澳洲的浮式生产平台项目;挪威Vand公司成立了加拿大子公司Vard Marine,侧重船舶及海工装备的设计与销售。
三、新兴经济体市场表现将出现分化
2014年新兴经济体增速在全球保持领先水平,新兴经济体表现将进一步分化,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形势存在“硬着陆”风险。2014年前2季度新兴经济体整体经济增长率低于5%,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一个减速调整期,主要是因为结构改革滞后、内生动力不足、外需拓展空间不大和发达国家政策影响等。当前,俄罗斯经济依旧疲软,印度债务风险较高,巴西经济增长疲弱和通胀居高不下并存。受到外部需求下降和外资流出影响,美联储削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加速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表现的分化。“金砖五国”经济形势将呈现增长放缓甚至停滞态势,而菲律宾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将会快速增长。
一、美国
(一)制造业回流拉动机床工具销量增长
据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AMT)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金属加工机床订单总额为50.8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金切机床订单总额为49.4亿美元,同比增长3.7%;金属成形机床订单总额为1.4亿美元,同比下降14.2%。从地区分布上看,中东部地区订单增长最快,金属加工机床订单总额为13.7亿美元,同比增长6.6%。其中,金切机床订单总额为13.1亿美元,同比增长7.1%;金属成形机床订单总额为0.6亿美元,同比下降3.1%。
(二)汽车销量连续五年实现增长
2014年,美国轻型车销量同比增长6%,至1653万辆,得益于燃油价格不断下降、贷款环境宽松、普通家庭财务状况改善和就业率上升等因素,汽车销量实现连续五年增长。皮卡、微面、跨界车和SUV等销售大增,菲亚特克莱斯勒的Jeep车型销量劲增41%。美国汽车经销商行业大幅调整,6月,Lithia Motors公司以约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DCH Automotive公司,之后巴菲特预计以超过4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五大汽车经销集团Van Tuyl Group集团。
二、德国
(一)产销量创历史新高
装备制造业是德国第五大工业行业,50%以上的机械设备均为出口。2014年德国装备制造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报告,由于对美国、中国及欧盟伙伴国业务增长,2014年德国装备制造业产值和销售额分别为1990亿欧元和2120亿欧元,均超过2008年达到的最高水平,2014年前10个月产值增长1%。据VDMA预计2015年产值将增长2%。
(二)机床行业订单先增后跌
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VDW)发布报告称,2014年前三季度的机床行业订单量,较2013全年相比上升了1%,国内订单增长了8%,国外订单需求减少了3%。2014年第三季度机床行业订单同比下降了8%。德国机床行业整体呈现疲软态势,并未实现预期的大幅度好转。不过欧洲机床市场订单量增幅较大,2014年第三季度增长了12%。其中包括一些东欧国家,特别是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有较高的订单增长率。
(三)乘用车销量小幅增长
据德国机动车辆管理局KBA数据,2014年,德国车市曾在4月、6月、8月和11月遭遇不同程度下滑,其余月份均实现增长,最高增幅为1月份的7.2%。2014年新车成交量比2013年提高了3.1 %,达到355万辆,2014年在德国生产的新车数量比2013年提高了3%,达到562万辆,其中有430万辆新车被出口。12月份国内售出229.7万辆新车,比2013年同期的215.3万辆实现6.7%的增长。12月份,大众品牌乘用车销量最高达到4.9万辆,同比提升1.1%;2014年大众在其本土市场的销量同比上涨2.2%,达65.6万辆。豪华车方面,德国国内市场12月份销量前三位分别是奔驰、宝马和奥迪,同比增长率分别为8.8 %、8.7%和6.2%至20280、19913和17364辆。
2014年德国汽车制造商在欧盟国家售出了466万辆汽车,而在我国市场,销量占比从2009年的18%增长到2014年的32%,售出了444万辆汽车。
三、日本
(一)汽车产销量继续增长
2014年,日本新车销量同比增长3.5%,达到556.29万辆,连续三年实现同比增长。其中非微型车销量同比微增0.8 %,达到329.01万辆,微型车(排量在660毫升以下)销量增长强劲,在日本国内市场份额首次突破40%,同比增长7.6%,达到创纪录的227.3万辆,很大原因在于2014年日本政府将消费税从5%上调至8%,汽车业遭受严重打击,但微型车价格相对较低,燃油经济性较高。其中铃木汽车以70.9万辆的年销量居第一位。
(二)机床生产呈现高速增长
2014年日本机床订单总额为15094亿日元,同比增长135.1%。其中,数控机床订单总额为14742亿日元,同比增长135.7%。日本国内、国外需求分别为4964亿、10130亿日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3.8%、141.4%。机床行业订单量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保持量化宽松政策和有利于本国装备制造业的各项产业政策。在持续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下,美元对日元汇率从2014年年初开始持续走高,对出口占67%的日本机床工业来说,日元的大幅持续贬值有效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对于本国装备制造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如针对采购机床进行技改投入企业的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国内需求的释放,也带动了日本国内机床消费的增长。
四、韩国
(一)五大车企销量有升有降
据韩联社报道,2014年韩国五大车企(现代、起亚、通用韩国、雷诺三星及双龙)在全球范围的销量实现小幅上涨。五大车企2014年全球销量比2013年861万辆提升了3.9%,达到895万辆。其中五大车企在国内外分别销售145万和749万辆,同比上涨5.8%和3.5 %。其中雷诺三星实现了强劲增长,现代、起亚集团全球销量仍然保持了上升态势,而通用韩国、双龙汽车销量出现下滑。
表1-2 2014年韩国五大车企全球销量
企业 | 现代 | 起亚 | 通用韩国 | 雷诺三星 | 双龙 |
2014年全球销量(万辆) | 496 | 304 | 63 | 17 | 14 |
同比增长 | 4.9% | 7.6% | -19.2% | 29.6% | -3.2% |
数据来源:盖世汽车网,2015年2月。
(二)造船业形势依然低迷
近年来,全球造船业呈疲软态势,2014年全球船舶新接订单量为3969万修正总吨,相比2013年减少34.7%。韩国的新接船舶订单量则减少36%,手持订单量比2013年有所下降,造船完工量也出现小幅下降。
表1-3 2014年韩国造船业情况
年份 | 2013年 | 2014年 | |
造船完工量 | 万载重吨/占比 | 3336 | 2591 |
31.0% | 28.5% | ||
万修正总吨/占比 | 1252 | 1203 | |
34.2% | 34.6% | ||
新接订单量 | 万载重吨/占比 | 4419 | 3078 |
30.5% | 28.0% | ||
万修正总吨/占比 | 1608 | 1178 | |
33.0% | 29.7% | ||
手持订单量 | 万载重吨/占比 | 7641 | 8274 |
26.9% | 26.1% | ||
万修正总吨/占比 | 3203 | 3328 | |
手持订单量 | 万修正总吨/占比 | 30.8% | 28.9% |
数据来源: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2014年12月。
装备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其技术资金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是各行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国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连续位居世界首位,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已形成门类齐全、具有较大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正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第一节 产业现状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装备工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修配到制造,从制造单机到成套设备,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技术水平和成套水平不断提高,且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2009年中国装备工业的总体产业规模超过美、日、德,居世界各国之首。
近年来,中国装备工业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行业规模、产品水平、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近五年年均增长约17%,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多数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发电设备产量、造船完工量、汽车产量、机床产量等都占据全球第一市场份额;形成了以广东、辽宁、江苏、湖南、浙江为代表的、颇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企业集聚地,并打造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专业化装备生产企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蛟龙”载人深潜器取得重大突破,ARJ21涡扇支线飞机取得适航证,大型客机研制工作进展顺利,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核电机组和水电机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设备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8万吨模锻压力机、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自主品牌中高速船用柴油机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并成功投放市场,装备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但是,我国装备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不足,缺乏试验检测手段;二是基础配套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受制于人,基础制造工艺落后;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出现过剩问题,但缺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滞后;四是发展质量效益不高,装备工业增加值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
2014年,在世界经济复苏不均衡、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增速逐月小幅回落,下行压力不断显现,但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调整中加快转型升级。
一、生产增速放缓趋稳
2014年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有所减弱,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增加,地缘政治及突发事件风险上升。国内经济在国家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作用下,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受国内外经济的综合影响,我国装备工业保持了平稳运行。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增速比全国工业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但从7月位于11.4%的最高位增速之后,大幅下降到8月份的9%,随后运行趋稳,保持在10%的增速以下。分大类行业工业增加值来看,2014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4%,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9.4%,汽车制造业增长11.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2.7%。
图2-1 2013-2014年装备工业增加值分月增速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2015年4月。
二、装备走出去步伐加快
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依然曲折,我国装备工业外贸风险仍在,导致装备产品出口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前半年出口增速稳步提高到7月份的10.4%,8月随着装备工业整体的下滑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到11月增速仅有3.54%;12月,随着国家对装备走出去的推动,随后国务院常务会大力部署推进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装备工业出口增速跃升到了10%以上。2014年全年,我国装备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6.75%,增速比全国工业平均水平高0.35个百分点,包括电子信息设备在内的装备制造业出口额达6.87万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品出口的56.8%(除电子信息装备外占17.1%)。
图2-2 2013-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出口交货值分月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4月。
尽管波动明显,但装备产品出口结构实现稳步升级。电力、石化、轨道交通、冶金等装备出口快速增长,一批装备成功开拓发达国家市场,风电、铁路、通用飞机等实现了对瑞典、美国等欧美国家出口。装备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以工程总承包、援建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走出去不断增多,跨国并购、绿地投资建厂、建立境外工业园、设立分支机构、建立研发中心、成立合资公司等全球布局越来越迅猛,铁路、电力、油气、通信等领域对外合作取得重要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装备已具备影响世界的品牌实力和条件,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和规则生产制造,装备国际标准转化率达70%以上。
表2-1 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分行业出口情况
行业名称 | 2014年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 | 备注 |
轨道交通装备 | 267.7亿元 | 22.6% | 中国北车2014年出口成交额30亿美元,同比增68.6%;中国南车新签出口订单37亿美元 |
能源电力装备 | 301 | 火电149亿美元,水电73亿美元,输变电57亿美元,太阳能8亿美元,风电11亿美元,其他3亿美元 | |
信息通信设备 | 1976 | 11.5 | 手机出口1154亿美元,增长21.3%。除了手机,其他前五位出口产品:笔记本电脑(758亿美元,-31.6%)、集成电路(609亿美元,-30.6%)、液晶显示板(318亿美元,-11.4%)和手持式无线电话用零件(311亿美元,-12.6%) |
石油石化装备 | 1967.5 | 9.1 | 化工行业出口额为1621亿美元,增长11%;橡胶制品出口额为52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化肥出口总量达2959.4万吨,增幅52.4%,出口金额增长42.0%;2014年1-11月,石油石化设备出口交货值完成730.15亿美元,同比增长27.42% |
工程机械 | 198 | 1.4 | 零部件69.35亿美元,同比增长15.1%;整机128.6亿美元,同比下降4.81% |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 | 237.8 | -14.1 | 三大主流船型出口额为154.9亿美元,占比超过六成半;完工出口船3311万载重吨,承接出口船订单5551万载重吨,年底手持出口船订单1.428亿载重吨 |
汽车 | 826 | 11 | 整车出口工95万台,零部件出口687.7亿美元,同比增长8% |
航空航天 | 工业总产值900亿美元,增长8.7% |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2015年4月。
三、主要产品产量增幅差异较大
2014年,在装备工业整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大多数装备产品产量出现了快速增长,据行业管理部门统计监测,在重点监测的装备产品中,有51种累计产量保持增长,占比约73%。但不同行业产品的产量增幅差异较大,行业增长分化加剧。如多功能乘用车产量实现大幅增长达42.6%,铁路货车却同比下降达33.6%。具体行业内部也出现产量增幅明显差异的情况。如电工电器行业,2014年,发电设备产量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13年加快14个百分点。其中,水轮发电机组产量同比下降7%,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同比增长13.8%;在输变电设备中,电力电缆产量同比增长8.9%,变压器产量同比增长仅为0.5 %。工程机械行业,2014年,挖掘机、装载机等与基本建设投资相关的产品产量分别同比下降13.8%、13.3%,压实机械等与交通道路建设相关的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3.9%,水泥专用设备、混凝土机械等与建筑业相关的产品产量分别同比下降0.7%、增长0.7%,电动叉车、内燃叉车等与物流产业相关的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2.1%、2.5%。汽车行业,多功能乘用车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高速增长,客车和载货汽车出现同比下降。
表2-2 2014年装备工业部分产品产量及增速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同比增长(%) |
橡胶轮胎外胎 | 万条 | 111388.8 | 6.3 |
金属切削工具 | 万件 | 957892.9 | 17.7 |
金属集装箱 | 万立方米 | 13014.5 | 22.1 |
锻件 | 万吨 | 1230.6 | 11.8 |
电站锅炉 | 万蒸发量吨 | 47.8 | 1.5 |
工业锅炉 | 蒸发量吨 | 558118.1 | -12.6 |
发动机 | 万千瓦 | 214105.4 | 6.2 |
其中:汽车用发动机 | 万千瓦 | 182878.5 | 7.9 |
电站用汽轮机 | 万千瓦 | 8125.7 | 12.1 |
燃气轮机 | 万千瓦 | 422.5 | -33.1 |
电站水轮机 | 万千瓦 | 936.1 | 13.3 |
金属切削机床 | 万台 | 85.8 | 3.0 |
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 | 万台 | 25.9 | 14.6 |
金属成形机床 | 万台 | 34.8 | 6.7 |
铸造机械 | 万台 | 92.2 | -6.6 |
电焊机 | 万台 | 742.1 | 1.2 |
起重机 | 万吨 | 1095.3 | 6.8 |
电动车辆(电动叉车) | 万台 | 17.1 | 22.1 |
内燃叉车 | 万台 | 24.9 | 2.5 |
输送机械(输送机和提升机) | 万吨 | 250.1 | 13.9 |
泵 | 万台 | 12402.6 | 5.7 |
气体压缩机 | 万台 | 33648.5 | 6.6 |
阀门 | 万吨 | 1031.9 | 0.0 |
齿轮 | 万吨 | 301.7 | 14.3 |
风机 | 万台 | 1783.6 | 6.8 |
气体分离及液化设备 | 台 | 70394.0 | 1.8 |
电动手提式工具 | 万台 | 25597.3 | 3.4 |
包装专用设备 | 台 | 102600.0 | 8.2 |
复印和胶板印制设备 | 万台 | 712.9 | 9.5 |
减速机 | 万台 | 600.6 | 2.6 |
矿山专用设备 | 万吨 | 786.2 | 1.0 |
石油钻井设备 | 台套 | 243675.0 | -5.0 |
挖掘、铲土运输机械 | 台 | 371205.0 | -13.2 |
其中:挖掘机 | 台 | 125301.0 | -13.8 |
装载机 | 台 | 163165.0 | -13.3 |
压实机械 | 台 | 54089.0 | 13.9 |
水泥专用设备 | 吨 | 946030.9 | -0.7 |
混凝土机械 | 台 | 513209.0 | 0.7 |
金属冶炼设备 | 吨 | 1150111.1 | -3.5 |
金属轧制设备 | 吨 | 619341.3 | -12.0 |
饲料生产专用设备 | 台 | 647039.0 | 1.0 |
印刷专用设备 | 吨 | 152185.0 | -12.1 |
大型拖拉机 | 台 | 69876.0 | 6.6 |
中型拖拉机 | 台 | 573840.0 | -9.3 |
小型拖拉机 | 万台 | 167.8 | -13.9 |
收货机械 | 台 | 925355.0 | 8.4 |
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 | 台(套) | 588589.0 | 5.3 |
其中:大气污染防治设备 | 台 | 307238.0 | 11.9 |
汽车 | 万辆 | 2389.5 | 7.1 |
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 | 万辆 | 1253.1 | 3.9 |
多功能乘用车(MPV) | 万辆 | 186.0 | 42.6 |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 | 万辆 | 419.0 | 35.0 |
客车 | 万辆 | 158.7 | -14.8 |
载货汽车 | 万辆 | 312.9 | -6.8 |
铁路机车 | 辆 | 1658.0 | 15.5 |
动车组 | 辆 | 2150.0 | 31.7 |
铁路客车 | 辆 | 3438.0 | -5.3 |
铁路货车 | 辆 | 34416.0 | -33.6 |
民用钢制船舶 | 万载重吨 | 4874.0 | 5.5 |
发电机组(发电设备) | 万千瓦 | 15360.3 | 9.2 |
其中:水轮发电机组 | 万千瓦 | 2410.0 | -7.0 |
汽轮发电机 | 万千瓦 | 9031.0 | 10.6 |
风力发电机组 | 万千瓦 | 2311.6 | 13.8 |
交流电动机 | 万千瓦 | 30134.4 | 4.4 |
变压器 | 万千伏安 | 170076.5 | 0.5 |
电力电缆 | 万千米 | 5570.4 | 8.9 |
锂离子电池 | 万只(自然只) | 528652.5 | 0.0 |
电工仪器仪表 | 万台 | 15346.7 | 1.3 |
汽车仪器仪表 | 万台 | 5353.2 | 2.0 |
数据来源:wind,赛迪智库,2015年4月。
四、固定资产投资回落
在国家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等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背景下,同时受制于产能过剩、内需不旺、盈利较难、实际利率高等因素,近三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降,连创10年来的新低。2014年,制造业投资增长13.5%,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
一些地方为追求发展速度,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但装备工业在面临内需持续低迷、出口增长乏力等诸多困难时,被高速增长掩盖的各种问题、矛盾相继暴露出来,以往依靠人口红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投资带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出现困难,外延型高速增长已难以为继,虽然2014年上半年装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回升,但进入下半年后固定资产投资又呈持续下滑态势。
2014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7%,增速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低3个百分点。其中,内燃机、工程机械、重型矿山机械、汽车等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低于10%。
五、经济效益呈分化态势
2014年,装备工业整体效益较2013年同期有所回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3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全国工业平均水平高2.7个百分点;由于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的增速较低,装备工业企业完成利润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比全国工业平均水平高7.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比全国工业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具体分行业来看,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金属切削机床制造、海洋工程专用设备制造、铁路运输设备制造、连续搬运设备制造、电车制造、内燃机及配件制造等行业经济效益回升明显,其中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利润同比增长达125.7%。利润同比下滑明显的重点行业主要包括: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下降377.5%,船舶修理下降66.7%,汽轮机及辅助机制造下降61.7%、水轮机及辅助机制造下降25.5%、拖拉机制造下降20.6%等。
六、转型升级效果逐步显现
为应对国内外市场需求条件的变化,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加强自主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成效逐步显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已超过10%,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占据世界一定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14年,我国共有300多款新能源汽车新车型上市,累计生产8.39万辆,同比增长近4倍。铁路装备方面,2014年,在普通铁路客车和铁路货车同比下降的情形下,动车组产品产量出现31.7%的高增长。机床方面,2014年,金切机床产量同比仅增长3%,但数控金切机床产量同比增长达14.6%。电工电器方面,代表世界水电新坐标的溪洛渡和向家坝等巨型水电站工程、当今世界火电机组最高单机容量的110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机组工程、世界上输电距离最远的直流工程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新版“电力天路”——川藏联网工程等相继均实现完工,成为电工电器行业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各地方也不断加快装备工业转型升级,如湖北省在3D打印、数控机床、智能电网、风电设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突破,部分领域甚至打破外国垄断。辽宁省金切机床的产量数控化率达到50.6%,产品结构加快调整。浙江省装备工业不断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趋势发展,其安全和自动化监控设备、风力发电机组、环保装备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同比增幅均超过20%。
七、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加速
2014年,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继续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智能制造装备需求动力强劲。以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开始进入传统装备制造业,其着力点就是实现装备工业的智能制造转型,这加快加大了对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呈现出快速扩大的态势,湖北、湖南相继推出了《加快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重点就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装备及智能控制技术、系统集成软件等进行了前瞻部署,加快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步伐。从子行业的发展来看,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装备,如智能交通设备、物联网设备等将随着制定智慧城市发展专项规划城市的增多而迎来快速的发展。
一系列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还在不断出台实施,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实施的政策累计效应不断增加,带动了智能化重大成套设备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八、装备强国建设全面推进
2014年初,全国装备工业工作会议进行了全行业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的总体工作部署,提出“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基础支撑、绿色发展’的方针,分步骤分阶段完成从装备制造业大国向装备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变”。重点任务是“抓好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构建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新机制、着力强化制造基础、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大力推进中国装备走出去”等,并提出了高档数控机床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高端装备的结构调整方向,同时提出“冶金石化装备、重型矿山装备、航天应用装备、电子信息通信装备、建材装备、轻工装备、纺织装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行业也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从装备工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装备工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我国已进入世界装备工业大国行列,但还不是强国,装备工业的产品、技术等水平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且面临严峻复杂的问题,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突出。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将世界经济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逐渐兴起,世界经济格局加快重塑。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与以往显著不同的环境,正进入中高速增长的转型发展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这些变化,给我国装备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我国装备工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推进装备强国建设。
虽然我国装备工业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某些领域,中国排头兵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与世界同类企业竞争的能力,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整体技术水平仍不足
一是缺乏自主创新,对外依存度大。目前,我国多数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仍然处于跟踪模仿阶段,部分企业仅仅是基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平台从事应用创新。虽然装备工业企业创新活动不断向产业链底层延伸,但是设计技术还没有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自主创新往往周期长、投入大而见效慢,我国装备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近几年一直徘徊在2%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了4%—5%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工业对于基础性、关键性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高水平科技人才匾乏,严重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快速提升,目前我国装备工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同期从业人员的比重仅3%左右,而工业发达国家达到了5%以上的水平。我国装备工业自主创新的不足,造成了关键工艺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国外引进。特别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成套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如航空航天、数控机床、国防军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急需的高端装备等。一些重大技术装备虽然实现了国内制造,但仍缺乏自主设计,核心技术并未实际掌握,如大型抽水蓄能机组、重型燃气轮机等。重要的产品和工艺技术依赖进口,反过来又制约了装备工业的自主创新,长期陷入恶性循环。
二是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和基础部件发展滞后。基础部件是装备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性能和可靠性等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是我国装备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当前我国关键基础部件主要还是进口,技术受制于人。我国机床、仪器仪表领域的基础产品以中低档居多,大部分质量性能不高,大型高精度、超精密机床和数控机床与国外相比,在精度、工艺结构和可靠性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占核电机组设备投资1/4的泵阀主要依赖进口,70%以上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依赖进口,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80%需要进口,航空发动机、飞机机载设备、飞机材料、起落架系统等90%需要进口,大型工程机械所需的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都要进口。基础部件依赖进口折射出我国基础技术、基础工艺也发展滞后。基础材料方面,塑料模具标准件材料较差、质量不稳定,仪表材料可靠性不足,先进复合材料品种又少。基础工艺方面,如我国热处理行业仍普遍存在大而不强、量多品质差的现象,精密塑性成形技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落后15-20年。
三是前瞻性技术研发还严重不足。我国装备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核心关键技术的缺乏与具有引领变革的前瞻性技术研发的不足。另外,在研发理念和路线上主要是跟仿,自主创新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多,大部分装备工业企业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80%—90%的装备工业出口商品是没有自主品牌的贴牌加工。高端产品研发进入了“研仿—落后一再研仿一再落后”的怪圈。加之,产品研发、生产、检测、使用分属不同行业,缺乏行业交流,信息不对称,使得各环节衔接不到位,特别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销售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
二、企业经营压力还较大
一是市场需求不足。受市场需求低迷影响,装备制造企业订单普遍减少,任务不足,全国装备工业重点联系企业订单量增幅逐渐收窄。二是成本上升压力增大。2014年,装备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7.33%,虽然增幅也有所放缓,但收到货款中承兑汇票比重呈上升趋势,预付款落实难、产品回款难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困难,再兑现和筹资让企业管理费用等急剧上升,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同时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融资成本、能源资源及环保成本也不断上升,主营业务成本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0.3个百分点。三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回落,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低位运行,产成品库存持续高位,银行对于装备制造企业“只收不贷”或“多收少贷”等行为时有发生,都严重影响了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海外市场开拓更艰巨
当前我国装备持续多年的出口高速增长已开始引发日益剧烈的贸易摩擦,贸易环境趋于恶化,我国装备产品出口增速回升缓慢。虽然2014年前三季度装备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增速持续回升,但进入四季度出口交货值增速又再次出现下滑。2014年,汽车整车出口同比下降6.9%,其中乘用车出口同比下降达10.6%;100吨以上的汽车起重机、矿用自卸车等专用车出口下降幅度也较大。与此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出口贸易壁垒和摩擦不断增多。不仅遭遇欧美技术性、绿色环保、标准等壁垒,而且与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间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如美国对我国53英尺干货集装箱进行“双反”调查,印度也对我国风力发电机组铸件进行反补贴调查等。尽管未来面临装备走出去的巨大机遇和良好环境,但我国装备工业开拓海外市场仍需克服种种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和摩擦障碍。
四、装备自主化推进较难
一是自主品牌汽车2014年面临国外汽车品牌激烈的竞争,自主品牌汽车推进困难,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方面,自主品牌的发展压力较大。二是高端装备方面,虽然国家重点工程质量要求高,项目资金也较为充裕,采购时会倾向高端装备。但由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套高端装备往往缺乏应用业绩,需求方为减少风险,尽量规避使用。如大型煤化工空分设备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8万、10万、12万特大型空分设备的生产能力,但面对国内市场100多台套的需求,主要龙头企业也只能争取到一两台套。国内用户企业的不信任使国产“首台套”装备应用推广及产业化都较为困难。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进出口银行已联合发布《关于加大重大技术装备融资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见》,以融资支持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同时我国已经出台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由保险公司针对重大技术装备特殊风险定制综合险,装备制造企业投保,中央财政按照不超过3%的费率和年度保费的80%给予投保企业补贴,利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发挥保险功能,降低用户风险,加快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装备自主化推进有望加快。
2014年,我国机械行业虽然受到了煤炭、钢铁、房地产等行业下行的影响,经受了严峻考验,但通过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了一定增长,基本保持着“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行业增速稳中有降
2014年我国机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适度增长,但增速略有下滑。1-12月,我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虽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但较2013年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在统计的49个行业中,有18个行业的增加值增速高于2013年同期,占比36.73%,有30个行业的增加值增速较2013年同期有所回落,占比61.22%,其中汽车整车制造、电子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和印刷、制药、日化生产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降幅在5个百分点以上。
二、效益水平略有回落
2014年,全年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2万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速2.45个百分点,但较2013年增速回落4.4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较2013年增速回落5个百分点。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02%,较2013年增长0.08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达10.8%,较2013年增长1.24个百分点,亏损额同比增长9.9%。
三、主要产品产量实现增长
2014年,我国主要机械产品大部分实现了产量增长。在统计的64种主要机械产品中,有46种实现了产量增长,占比71.9%,其中增速达两位数的有15种,18种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占比28.1%。具体来说,农机、石化通用机械、机床工具、汽车、电工电器等主要产品需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产销形势较好,其中大型拖拉机产量6.99万台,同比增长6.6%,数控机床产量26.09万台,同比增长14.78%,发电设备产量1.33亿千瓦,同比增长5.2 %,汽车产量2372万辆,同比增长7.3 %。而工程机械、重型矿山机械、文化办公设备行业的部分产品产销疲软,其中挖掘机、装载机、金属冶炼设备和金属轧制设备产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3.82%、13.28%、3.49%和11.96%,数码照相机更是同比大幅下降49.20%。
表3-1 2014年机械行业主要茶农产量增速
主要产品 | 产量增速 | 主要产品 | 产量增速 |
收获机械 | 8.4% | 数码照相机 | -49.2% |
大型拖拉机 | 6.6% | 复印和胶版印刷设备 | 9.5% |
饲料生产专用设备 | 1.0% | 金属切削机床 | 3.1% |
中型拖拉机 | -9.3% | 数控金属切削机床 | 14.8% |
小型拖拉机 | -14.0% | 金属成形机床 | 6.2% |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 | 11.9% | 金属切削工具 | 17.7% |
泵、风机、气体压缩机 | 5.0% | 铸造机械 | -6.5 |
印刷专用设备 | -12.1% | 多功能乘用车 | 43.1% |
石油钻井设备 | -5.0% |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 | 35.0% |
挖掘机 | -13.8% | 基本型乘用车 | 3.9% |
装载机 | -13.3% | 载货汽车 | -6.8% |
压实机械 | 13.9% | 客车 | -14.9% |
输送机械 | 13.9% | 汽轮发电机 | 10.6% |
金属冶炼设备 | -3.5% | 风力发电机组 | 13.8% |
金属轧制设备 | -12.0% | 水轮发电机组 | -7.0% |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15年2月。
四、进出口增速显著回升
我国机械工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对外贸易表现良好。2014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7255亿美元,同比增长8.07%,较2013年加快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4022.88亿美元,同比增长8.01 %,进口额3231.97亿美元,同比增长8.16%。在统计的92种进出口产品中,实现增长的出口产品有60种、进口产品也有60种,其中出口最多的3种产品为汽车零部件、低压电器和电线电缆,进口最多的3种产品为汽车、四轮驱动轻型越野车和汽车零部件。国有、民营、三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分别为929.67亿美元、1991.35亿美元和4333.83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9%、13.97%和7.73%,民营企业表现突出,出口额达14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35%。
五、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随着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机械行业机构调整已初显成效。环保设备、制冷空调、汽车等利于民生的行业以及仪器仪表、基础件等有助于提高全行业整体水平的行业增速已超越全行业平均增速,市场需求已成为行业结构调整的导向;同时,现代制造服务业以及工业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发展。大型核电设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通信设备、天然气长输管线加压站设备等高端装备的国产化率明显提高,高端数控系统、液压系统、轴承、特种专用材料等的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附加值较高的一般贸易出口额达23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较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快9.21个百分点。
第二节 各子行业运行分析
一、工程机械
(一)主要产品产销低迷
2014年,工程机械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动力持续不足,主要产品产销低迷,仅少数市场需求热点产品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与基本建设相关的挖掘机、装载机、水泥专用设备等产量同比有所下降,而与交通建设、物流相关的压实机、电动叉车、内燃叉车等产品产量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在销售方面,汽车起重机年销量14096台,同比下降27.8%,随车起重机年销量达11042台,同比增长18.2%,装载机年销量15.06万台,同比下降17%,工业车辆(主要指叉车)年销量35.96万台,同比上涨9.39%。
表3-2 2014年工程机械主要产品产量增速
主要产品 | 产量增速 |
挖掘机 | -13.8% |
装载机 | -13.3% |
压实机 | 13.9% |
水泥专用设备 | -0.7% |
混凝土机械 | 0.7% |
电动叉车 | 22.1% |
内燃叉车 | 2.5% |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5年2月。
(二)行业利润普遍下滑
受到近年来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放缓的影响,工程机械产品市场需求疲软,2014年,各大工程机械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普遍有较大幅度下降,降幅甚至达80%。2014年,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60%--70%,中联重科净利润同比下降70%-80%,徐工机械净利润同比下降65%-75%,柳工前三个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6.51%。
(三)对外贸易形势向好
2014年,我国工程机械进口形势较2013年有明显改善,上半年累计进口额逐月增加,但增幅下降明显,由年初的25.3%下降至年中0.38%。截至6月底,累计进口由增转降,到12月底降幅已扩大至9.50%。2014年,工程机械产品进口额43.85亿美元,其中零部件进口18.37亿美元,占比42.9%,同比下降3.92%,进口整机24.48亿美元,占比57.1%,同比下降13.3%。
2014年,我国工程机械出口继续保持微增长态势,各季度均保持小幅增长,增幅略有波动,其中1季度增长3.83%,1-2季度增长0.87%,1-3季度增长0.99%,全年共增长1.33%。全年出口额197.95亿美元,其中零部件出口69.35亿美元,占比35%,同比增长15.1%,整机出口128.6亿美元,占比65%,同比下降4.81%。塔式起重机、叉车、电梯及扶梯、风动工具等产品出口增幅较大,出口降幅较大产品情况如表3-3所示。
表3-3 2014年工程机械出口下滑产品情况
产品种类 | 出口额下降(亿美元) | 增速(%) |
履带式挖掘机 | 1.8 | -14.0 |
凿岩机及隧道掘进机 | 1.7 | -40.4 |
前铲装载机 | 1.6 | -9.3 |
汽车起重机 | 0.8 | -11.4 |
履带式起重机 | 0.5 | -18.0 |
数据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2015年4月。
二、农业机械
(一)农机行业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由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2014年农机行业主营业务收入3952.28亿元,同比增长8.55%,增速较2013年下滑明显,且低于2014年机械行业的增幅,并且利润出现多年来少有的负增长,增速为-3.42%,占行业产出约四成多的拖拉机和收获机械产量都出现了下滑。2014年农机行业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130.48亿美元,同比增长9.38%,高于同期机械工业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率(8.07%)。农机工业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4.82亿和105.66亿美元,分别下降2.75%和增长12.68%。其中联合收割机累计进出口额分别下降55.29%和增长31.23%,拖拉机累计进出口额分别增长1.44%和24.58%。
(二)经营压力明显增大
2014年实现利润总额228.15亿元,同比下降3.57%。农机行业亏损额增加了138.78%,亏损企业个数增加了27.21 %。行业销售费用增加11.4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低于过去两年,为5.62%。
表3-4 2013和2014年装备制造业、农机行业实现利润增速
时间 | 2013年 | 2014年 |
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增速(%) | 15.56 | 10.61 |
农机行业实现利润增速(%) | 9.42 | -3.57 |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数据,2015年3月。
2014年,从主要统计的产品看,农机行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升有落。其中收获机械增速最快,为8.41 %,其中玉米收获机增速达到39.9%。中、小型拖拉机产量均为负增长,小型拖拉机下降幅度最大为13.9%,其次是中型拖拉机降幅为9.3%。
表3-5 2014年农业接卸主要产品产量及同比增幅
产品名称 | 产量(万台) | 同比增幅(%) |
大型拖拉机 | 6.99 | 6.6 |
中型拖拉机 | 57.38 | -9.3 |
小型拖拉机 | 168 | -13.9 |
谷物收获机 | 35.71 | 12.5 |
玉米收获机 | 11.45 | 39.9 |
数据来源:机经网统计数据,2015年3月。
(四)并购和投资继续保持活跃态势
2014年中联重科完成了对奇瑞重工的收购,推进其2013年制定的进军农机工业的战略规划;中农资集团收购了植保和粮食烘干两大板块业务;新疆机械研究院公司完成对山东荣成海山公司的收购;一拖车桥公司与德国采埃孚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福田雷沃公司对提升生产装备的智能化水平进行投资;洛阳一拖公司进行大额投资建立数字化、信息服务中心。
三、机床工具
(一)主要产品产销低位波动
2014年,机床工具行业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金属加工机床订单量持续下滑,在手订单同比下降0.6%,新增订单同比下降2.7%。受此影响,机床工具生产逐渐收缩、库存呈现小幅下降,金属加工机床产量同比下降2.0%,全行业存货量同比下降6.5%。全行业产品销售略有增长,全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其中金属加工机床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0.7%。
(二)行业利润低位回升
2014年,机床工具行业利润低位回升,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4%,其中金属加工机床较2013年同期利润总额增长8.1%,金属切削机床利润增幅较大,同比增长14.9%,金属成形机床利润则同比增长2.9%。虽然行业利润以两位数速度回升,但企业亏损面仍处于较高位置。全行业中,亏损企业占比31.9%,金属加工机床企业亏损面为36.7%。
(三)进出口增长迅速
2014年,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均保持了较快速的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94.1亿美元,其中出口116.3亿美元,占比39.5%,较2013年同期增长22.1%,进口177.8亿美元,同比增加10.8%。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共34.0亿美元,同比上涨18.8%,进口108.3亿美元,同比上涨7.6%;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出口22.7亿美元,同比上涨20.6%,进口88.4亿美元,同比上涨11.1%;金属成形机床出口11.2亿美元,同比上涨15.3%,进口19.9亿美元,同比下降5.8%。
四、仪器仪表
(一)销售收入增长率下滑明显
2014年1-12月,仪器仪表行业销售收入为8185.6亿元,同比增长6.6%,增幅较2013年降低10个百分点。2010-2014年间,仪器仪表行业销售收入波动上涨,销售收入增长率在2011年达到24.4%,是近年来最高水平,2012年行业销售收入较2011年下滑了9.6个百分点,自2013年行业销售收入恢复增长,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681.9亿元,较2012年增长17.6%。
图3-1 2010-2014年仪器仪表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
数据来源:wind,2015年1月。
(二)利润总额小幅上涨
2014年1-12月,仪器仪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86.7亿元,同比增长6.1%,增幅较2013年下降了13.2个百分点;毛利率水平总体平稳,较2013年同期小幅上涨0.2 %。2010-2014年,仪器仪表行业利润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速下滑明显,由2011年的31.8%,下降到了2014年的6.1%,受融资成本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因素影响,仪器仪表行业2014年利润增幅较销售收入增幅低0.5个百分点。
图3-2 2010-2014年仪器仪表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wind,2015年1月。
2014年1-12月,仪器仪表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86.7亿元,同比增长7.4%,增幅较2013年下降3.1个百分点。2011-2014年,仪器仪表行业出口交货值总体呈下降态势,其中2012年仪器仪表行业出口交货值较2011年大幅下跌,下跌幅度达到54.3 %, 2012-2014年间仪器仪表行业出口交货值缓速增长,出口交货值总体规模较2011年仍有较大差距。各子行业中,农林牧渔专用仪器仪表制造、地质勘探和地震专用仪、教学专用仪器制造、电子测量仪器制造、光学仪器制造行业、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速出现负增长,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专用仪器仪表、供应用仪器仪表及其他通用仪器仪表、试验机、试验分析仪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等子行业均出现正增长趋势。
图3-3 2011-2014年仪器仪表行业出口交货值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wind,2015年一月。
(四)子行业技术门槛高低差异造成利润水平差距较大
2014年,仪器仪表行业细分子行业中利润率最高的是地震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制造子行业,利润率为11.5%,利润率较低的子行业是光学仪器制造,利润率均不足7%。造成利润率差距的原因除经营能力的差距外,主要因为地震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属于高技术门槛的产品,从业企业数量较少,光学仪器制造子行业由于产品成熟度高,技术门槛较低,从业企业多,竞争激烈导致利润水平较低。
表3-6 2014年部分子行业运行情况
企业数(个) |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利润总额 (亿元) | 利润率 (%) | |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 | 1104 | 3304.4 | 289.5 | 8.8 |
电工仪器仪表制造 | 347 | 578.1 | 45.2 | 7.7 |
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制造 | 170 | 248.8 | 19.8 | 8.0 |
实验分析仪器制造 | 210 | 284.9 | 26.5 | 9.3 |
试验机制造 | 103 | 118.5 | 10.4 | 8.8 |
供应用仪表及其他通用仪器制造 | 362 | 651.7 | 62.9 | 9.7 |
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 93 | 196.4 | 15.4 | 7.8 |
农林牧渔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 13 | 36.9 | 2.5 | 6.8 |
地质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制造 | 62 | 148.3 | 17.1 | 11.5 |
教学专用仪器制造 | 60 | 54.3 | 4.5 | 8.3 |
电子测量仪器制造 | 150 | 289.5 | 29 | 10.0 |
其他专用仪器制造 | 148 | 283.6 | 26 | 9.2 |
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 | 230 | 326.5 | 23.5 | 7.2 |
光学仪器制造 | 495 | 741.5 | 49.6 | 6.7 |
数据来源:wind,2015年1月。
五、电工电器
(一)产销增速放缓
2014年1-12月,电工电器行业产销增速逐季度放缓,行业总体运行基本稳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在市场需求空间增长有限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因素影响下,企业间竞争加剧,造成绝大多数电工电器类产品价格走低,企业应收款回收难度加大。
(二)出口交货值实现增长
2014年1-12月,电工电器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774.8亿元,较2013年增长6.8%,终止了2013年较2012年出口交货值下滑0.46%的态势。从主要出口产品的情况看,2014年,发电机组同比增长9.16%,其中风力发电机组增长达到13.81%;燃气轮机同比下降了33.12%,工业锅炉产品同比下降12.6%。
(三)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子行业增长较快
2014年,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子行业销售收入为19494.1亿元,较2013年增长13.9%,但增速较2013年下滑7.8个百分点。自2010年以来,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子行业的销售收入整体呈持续上涨趋势,2014年的销售收入总额为近5年最高,但增速是同期最低。利润方面,2014年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子行业利润总额为1177.17亿元,同比增长23.7%。
图3-4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wind,2015年1月。
六、重型矿山机械
(一)产品产量分化加剧
2014年,我国重型矿山机械产品产量分化进一步加剧,起重机、矿山专用设备、输送机械产品产量增速表现良好,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增长,表现较为突出的输送机械产量增速高达13.87%。金属冶炼设备和金属轧制设备产品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金属冶炼设备产品产量较2013年同期下滑3.49%,金属轧制设备产品产量下滑严重,较2013年同期下滑11.96%。
(二)出口增速逐步回升
图3-5 2014年重型矿山机械行业出口交货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15年4月。
2014年,我国重型矿山机械行业全年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800.86亿元,累计同比增速5.78%。各子行业中除起重机和生产专用车辆出现负增长外,其他子行业均实现了同比正增长。截至5月底前,全国重型矿山机械各月出口交货值虽为负增长,但降幅逐渐收窄,6月出口交货值增速由负转正,随后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大幅增长。
一、成本上涨挤压利润空间
2014年,机械工业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等价格虽然处于低位,但由于全球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为应对激烈市场竞争对技术更新的投入将持续上涨,导致技术成本大幅增加。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我国制定了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这无疑增加了机械制造企业的环境资源成本。此外,由于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均随之上涨,较2013年同期分别上涨7.79%、 9.72%、8.34%。2014年,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上涨9.98%,进一步挤压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利润的上升空间。
二、资金周转压力上升
2014年,机械工业库存及应收账款上涨的情况未有改观,全年应收账款34617.4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7.33%,存货24673.10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9.73%,其中产成品存货7780.30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15.71%,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资金周转压力日趋加大。
三、产品出口难度加大
2014年,我国机械工业实现贸易顺差790.91亿美元,65%的产品实现了出口增长,但是随着我国机械产品的成功“走出去”,国际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加,我国机械产品在出口过程中要遭遇发达国家核心专利、技术标准、绿色环保等多种贸易壁垒的限制,不断涌现的贸易摩擦加大了我国产品出口难度。
四、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虽然我国机械产品的自主化率不断提高,但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与国际一流水平尚存差距,核心产品仍需依赖进口。如,高铁的制动装置、变流器、受电弓、控制系统,核电机组的大口径调节阀、安全仪表等关键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光伏电池高纯多晶硅生产氢化炉、大尺寸铸锭炉等成套装备;特种钢材、高纯多晶硅、高分子树脂等高端技术装备所需要的原材料等,我国尚无法达到要求。而正是这些核心产品占据了我国机械制造成本的绝大部分,降低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使我国高附加值机械产品制造受制于人。
五、高级技术人才缺口较大
我国机械行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但现有人才供给很难满足需求,人才短缺问题还在不断加剧。在我国,高级技术人才老化趋势明显,青年高级技术人才稀缺,许多企业出现人才“断层”。而且,随着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已发生了深刻改变,大量智能化技术渗透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制造服务等新兴产业对现代化、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需求大增,我国目前的人才结构尚难以满足,人才缺口相对较大。
一、产销增速显著回落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12月,汽车产销量分别实现2372.3万辆和2349.2万辆,同比累计增长7.3%和6.9%,产销量增速较2013年同期分别下降7.5个和7个百分点。从全年各月汽车销量情况看,12月份汽车销量最高,达到241万辆,同比增长12.9% ,2月份销量最低,为159.6万辆,环比下降26%,同比增长17.8。
图4-1 汽车月产量及同比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5年1月。
二、乘用车拉动汽车产销总体增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乘用车产销分别为1991.9万辆和1970.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2%和9.9%,高于汽车产销增速2.9个和3个百分点,较2013年增幅分别下降6.3个和5.8个百分点。在乘用车细分类别中,2014年,轿车销量为1237万辆,同比增长3.1%;多功能乘用车(MPV)销售191.4万辆,同比增长46.8%;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407.8万辆,同比增长36.4%;交叉型乘用车销售133.2万辆,同比下降18.1%。
三、细分乘用车车型市场份额变化显著
受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影响,乘用车销量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SUV车型销量迅猛增长,占比大幅提升;轿车占比逐步下降。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SUV车型的销量由2008年的45万辆增长到408万辆,占乘用车销量的比例由2008年的7%增长到2014年的20.7%;同期,轿车销量占乘用车销量的比例由2008年的74%下降到2014年的62.8%。2014年,轿车销售前十位品牌均为外国品牌,累计销量为303.3万辆,前十名中国品牌轿车累计销量为106.9万辆,较排名前十位的外国品牌少196.4万辆。
四、1.6升及以下轿车销量小幅增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6升以下轿车累计销售904.3万辆,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较轿车整体销量增速高1.7个百分点,1.6升以下轿车销量占轿车总销量的比例为73.1%,较2013年增长1.2个百分点。
五、商用车产销同比明显回落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商用车产销分别为380.2万辆和379.1万辆,较2013年分别下降5.7%和6.5%。客车产销量分别为60.7万辆和60.6万辆,同比增长7.6%和8.4%;其中大型客车产销量分别为8.3万辆和8.4万辆,同比增长2%和3.1%;中型客车产销量分别为7.8万辆和7.9万辆,同比下降14.3%和11.6%;轻型客车产销量分别为44.4万辆和44.3万辆,同比增长13.9%和14.1%。货车产销量分别为319.4万辆和318.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7.9%和8.9%;其中,重型货车受经济下行影响,在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整的影响下,产销量分别为74.7万辆和74.4万辆同比下降1.7%和3.9%;中型货车产销量同为24.8万辆,产销同比下降13.1和13.6%;轻型货车产销量分别为166.1万辆和166.3万辆,同比下降12.3%和12.9%;微型货车产销量分别为53.9万辆和53万辆,同比增长2.2%和0.5 %。
六、进出口量增长两极分化
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车型为轿车、载货车和客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累计出口91万辆,较2013年下降6.9%,其中乘用车出口53.3万辆,同比下降10.6%,商用车出口37.7万辆,同比下降1%。出口出现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受部分出口目的国局势不稳影响,我国向乌克兰、俄罗斯、伊拉克等市场的出口量分别较2013年下降了72.6%、31.2%和17%;二是汇率影响,国际主要货币对美元贬值削弱了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三是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技术、品牌、营销实力等与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进口方面,根据海关数据,进口车型主要为越野车、轿车和小型客车,2014年我国累计进口整车142.6万辆,比2013年增长19.3%,增幅提升13.7个百分点,进口金额609.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39%,增幅比上年提升21.40个百分点。
七、新能源汽车产销高速增长
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从产品的导入期进入成长期,新能源汽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销量迅速攀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8万和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生产4.9万辆,销售4.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倍和2.1倍,纯电动乘用车生产3.78万辆,同比增长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基本相同,均为2.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倍和8.8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1.67万辆,同比增长近22倍。企业层面,比亚迪、北汽集团、上汽集团、长安集团、奇瑞汽车、江淮汽车都成功实现了批量销售,其中比亚迪“秦”和E6车型供不应求,月销售在千台以上。
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增长较快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4年,我国汽车市场前6位企业的销量之和达1859.33万辆,占全国汽车总销量的79.2%,汽车产业集中度同比增长2.6%。6家企业销量分别为,上汽销量达到558.4万辆,东风380.3万辆、一汽308.6万辆、长安254.8万辆、北汽240.1万辆、广汽117.2万辆。17家重点企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6%;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实现利税49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6%。
九、整车库存增长明显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4年我国汽车行业企业库存量增长较快,库存量由年初的90.2万辆,增长到年末的114.7万辆,增长了27.1%,其中乘用车年末库存92.9万辆,增长29.6%,商用车年末库存21.79万辆,增长17.4%。
表4-1 2014年汽车库存情况
年初库存(万辆) | 年末库存(万辆) | 增长率(%) | |
汽车 | 90.3 | 114.7 | 27.1 |
乘用车 | 71.7 | 92.9 | 29.6 |
商用车 | 18.6 | 21.8 | 17.4 |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5年1月。
十、汽车与互联网产业的相互渗透持续加速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零售、出版、旅游等传统产业,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速度的加快,在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电视等具有鲜明互联网基因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产品不断出现,特斯拉的出现标志着汽车与互联网融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谷歌在无人驾驶汽车研发长达十余年的投入,预示着汽车与互联网融合在未来的发展趋势。2014年中国汽车产业加快与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趋势进一步显现,百度、阿里巴巴、腾讯、360、乐视等互联网企业启动或加强与汽车企业的联合,从营销、车载终端、车载应用等不同领域切入汽车产业。2014年4月,百度发布了CarNet智能互联车载产品,能够将用户的智能手机和车载系统无缝结合,并启动了无人汽车的研发,进军智能车载领域;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结盟,在“互联网汽车”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并发布了汽车电商计划,进入汽车销售领域,同时整合阿里小贷和余额宝共同推出了分期购车业务;腾讯在2014年5月份推出了腾讯路宝App2.0和路宝盒子,实现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的功能。
十一、汽车租赁高速增长
随着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汽车逐渐成为出行的主要方式,根据前几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性选择调查报告》显示,有32.5%的居民选用私家轿车出行,有73.9%的居民愿意选择新的出行方式,其中60%以上的居民愿意用私家车作为新的出行方式。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居民购车意愿的提升和购车需求的增长成为必然,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居民日益增长的购车需求,导致中国私人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造成了交通拥堵和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实施了限行限购政策,限制了汽车消费需求。在购车需求被抑制、公共交通系统仍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汽车租赁成为最优的选择。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租车市场规模达到343.4亿元,同比增长19.2%,在线租车市场规模为81.6亿元;2014年第一、二个季度在线租车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2.3亿,已接近2013年全年在线租车的市场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4年中国租车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趋势。
一、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仍持续下滑
在乘用车市场中,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就一直减少,已经由2010年上半年的47.4%下降到2014年的38.4%,占有率比2013年同期下降2.1个百分点。特别是在轿车市场中,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由2010年上半年的31.68%持续下降到2014年的22.4%,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
表4-2 2010-2014年乘用车销量情况表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
自主品牌 | 45.6% | 42.2% | 41.4% | 40.3% | 38.4% |
日系 | 19.5% | 19.4% | 19.0% | 16.4% | 15.7% |
德系 | 14.4% | 16.5% | 17.9% | 18.8% | 20% |
美系 | 10.3% | 11.0% | 11.2% | 12.4% | 12.8% |
韩系 | 7.5% | 8.1% | 7.8% | 8.8% | 8.9% |
法系 | 2.7% | 2.8% | 2.7% | 3.1% | 3.7% |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5年1月。
表4-3 2010-2014年轿车销量情况表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
自主品牌 | 30.9% | 29.1% | 27.2% | 27.5% | 22.4% |
日系 | 22.7% | 21.6% | 21.4% | 18.1% | 17.5% |
德系 | 19.4% | 21.3% | 22.6% | 24.3% | 27% |
美系 | 14.3% | 15.0% | 15.6% | 15.8% | 16.5% |
韩系 | 8.8% | 9.0% | 9.1% | 9.7% | 11% |
法系 | 3.9% | 4.0% | 4.0% | 4.2% | 4.9% |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5年1月。
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持续走低,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等方面都落后于合资企业,市场形势整体上不容乐观。主要原因,一是家庭购车的消费实力提升过程中,自主品牌的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提升相对较慢,造成消费者趋向选择合资品牌;二是近年合资企业加大了低价位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投放力度和速度,并推出合资自主品牌,合资品牌汽车的价格不断下探,同时加快了三四线城市的销售网点布局,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空间不断被挤压;三是随着更多城市已经或者即将加入限行限购的行列,使得消费者首次购置车辆更加倾向于选择合资品牌产品,因限购产生的被动型消费升级,以及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等问题,都给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利润水平普遍较低
自主品牌乘用车以价格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在面对合资品牌的价格挤压时,为提高销量,不断降低产品价格,导致利润率普遍较低,与日韩汽车企业相比,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获利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入围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的6家中国汽车企业为例,利润率最高的企业是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达到4.3%,利润率最低的企业是吉利控股,其利润率为0.5%;同期入围世界500强的丰田汽车、现代汽车、起亚汽车的利润率分别为7.1 %、9.8%和8.0%。
图4-2 2014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汽车企业利润率
数据来源: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2014年7月。
三、汽车消费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截止到2014年9月,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54亿辆,汽车千人保有量达到113辆,根据欧美日韩汽车产业发达地区和国家在汽车千人保有量达到100辆之后的汽车产业发展经验,中国汽车工业将进入长约10年的中速发展期,增长速度约为GDP增长率的1.5倍左右,未来增速较2009-2013年间高达18%以上的复合增长率有所下降,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会放缓,汽车保有量将长期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已定,汽车保有量的提升将会造成交通拥堵愈发普遍,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会愈发明显,也会造成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贵阳等城市已经出台了限行限购政策,加剧了汽车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重庆、西安、南京、苏州、成都、廊坊等地正在酝酿或已经实施了部分区域的限行政策,限行和限购政策存在全国范围蔓延的可能性,一旦大范围实施,必将对国内汽车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四、充电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纯电动汽车的发展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其中9月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超过1万辆,新能源汽车在2015年仍将跳跃式增长,但是充电设施不够完善将制约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增长。一是公共充电设施建设速度落后。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存量约4万辆,同期充电桩建成约2.3万个;到201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存量约6万余辆,累计建成的充电站约2.5万个,充电桩的增速明显落后于新能源汽车增速;此外,还存在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和充电桩建设计划不协调的情况,以北京为例,2014年北京市面向个人、单位的新能源乘用车指标配额为2万辆,同期充电桩建设计划是在2014年内完成1000个公用快速充电桩的建设。二是私人安装专用充电设施受居住条件的限制,困难重重。发达国家私家车基本都有固定的停车位,且车位产权明晰,因此车主为所拥有的新能源汽车安装充电桩比较容易;但是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城市中的车主80%以上没有固定停车位,基本不具备个人安装充电桩的条件;同时,由于供电管理的特殊性,购买纯电动汽车的车主个人很难就安装充电桩以及保障后续正常充电与小区物业和供电部门协调妥善,这个问题有可能会成为今后制约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最大障碍。
受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造船产能过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2014年,我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仍然处于低位。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全国船舶工业企业进行考察和调研,针对目前船舶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产能过剩、盈利难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先后出台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关于海运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报废更新实施方案》、《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指南(2014)》、《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4)》、《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造船三大指标稳居世界第一
2014年,全国造船完工量为362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6.3%,降幅比上年收窄10.8个百分点,同期世界造船完工量908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5.5%,全国造船完工量(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9.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图5-1 2014年主要国家造船完工量(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份额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2015年4月。
2014年,全国承接新船订单量为599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5.9%,同期世界承接新船订单量1289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4.2%,全国承接新船订单量(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6.5%,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我国新船订单量总体保持高位,但各季度成交量分别为2584万、1496万、1168万和747万载重吨,呈递减趋势。2014年第一季度,新船订单量延续了2013年底的较好行情,但从全年数据来看,第二、三、四季度的后市需求下降非常明显。主要原因: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际航运市场供过于求的基本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导致订单量逐渐缩减;另一方面,国际油价的大幅下降也抑制了节能型船舶的生产需求,同时船东对老旧船舶拆解的周期延长,与此同时,船东普遍提高了航运船只的航速,增加了船只运力,降低了对新订购船只的迫切需求。
图5-2 2014年主要国家新接订单量(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份额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2015年4月。
截至12月底,全国手持船舶订单量为14972万载重吨,同比增加了15.1%,同期世界手持船舶订单量31688万载重吨,同比增加11.5%,全国手持船舶订单量(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7.2%,同比增加了1.4个百分点。
图5-3 2014年主要国家手持订单量(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份额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2015年4月。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国造船完工量和承接新船订单量有所下降,占世界份额也有微小的降幅,但是全国手持订单量同比增加,同时占世界份额也有所上升。
表5-1 2014年世界造船业三大指标市场份额
指标/国家 | 世界 | 中国 | 韩国 | 日本 | |
2014年造船完工量 | 万载重吨/占比 | 9086 | 3629 | 2591 | 2264 |
100.0% | 39.9% | 28.5% | 24.9% | ||
万修正总吨/占比 | 3474 | 1153 | 1203 | 657 | |
100.0% | 33.2% | 34.6% | 18.9% | ||
2014年新接订单量 | 万载重吨/占比 | 10975 | 5102 | 3078 | 2255 |
100.0% | 46.5% | 28.0% | 20.5% | ||
万修正总吨/占比 | 3969 | 1531 | 1178 | 784 | |
100.0% | 38.6% | 29.7% | 19.7% | ||
2014年手持订单量 | 万载重吨/占比 | 31688 | 14972 | 8274 | 5957 |
100.0% | 47.2% | 26.1% | 18.8% | ||
万修正总吨/占比 | 11512 | 4565 | 3328 | 1969 | |
100.0% | 39.7% | 28.9% | 17.1% |
数据来源: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并根据中国的统计数据进行了修正,2014年12月。
二、行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
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共149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34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船舶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11亿元,同比增长11.4%;船舶配套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11.1%;船舶修理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7亿元,同比下降1.9%。按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60亿元,同比增长9.8%;中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573亿元,同比增长10.7%;小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1亿元,同比增长16.9%。
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1.1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船舶制造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3.2亿元,同比增长0.8%;船舶配套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7亿元,同比增长10.2%;船舶修理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亿元,同比下降67.3%。按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4.2亿元,同比下降2.9%;中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9.5亿元,同比增长0.8%;小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4亿元,同比增长35.7%。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船舶行业总体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但船舶修理企业盈利有明显下降;从企业规模来看,小型企业的盈利能力超过大、中型企业。
三、出口降幅有所收窄
2014年,全国完工出口船舶331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3%;承接出口船舶订单555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3%;截至12月底,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428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3.7%。出口船舶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国总额的84.8%、92.6%和95.9%。
2014年,我国船舶出口金额为237.8亿美元,同比下降14.1%,降幅收窄11.2个百分点。按出口船舶产品分,散货船出口金额为81.1亿美元,占比34.1%;集装箱船出口金额为51.1亿美元,占比21.5%;油船出口金额为22.7亿美元,占比9.5%;灯船、消防船、起重船等不以航行为主的船舶出口金额为26.2亿美元,占比11%;浮动或潜水式钻探或生产平台出口金额为20.3亿美元,占比8.5%;拖轮及顶推船出口金额为12.9亿美元,占比5.4%。按出口地区分,向亚洲地区出口船舶金额为140.5亿美元,占比59.1%;向非洲地区出口船舶金额为10.6亿美元,占比4.5%;向欧洲地区出口船舶金额为40.2亿美元,占比16.9%;向拉丁美洲地区出口船舶金额为31.6亿美元,占比13.3%;向大洋洲地区出口船舶金额为12.5亿美元,占比5.3%。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仍占总量中相当大的比例;亚洲地区仍然是我国最大的船舶出口市场。
一、产能过剩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困扰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船舶工业产能利用率较低,与世界范围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合理水平差距比较大。化解过剩产能可以缓解市场压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但是船舶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企业转型生产其他产品很难应用现有的船厂船坞、船台、码头、大型吊机、专用生产线等设施、设备,大部分中小企业也缺少足够的技术研发能力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
在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指导下,我国船舶行业应采取严控增量、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引导部分产能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公告管理制度和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七大举措进行船舶行业过剩产能的化解。2014年是我国遏制船舶行业产能过剩卓有成效的一年。在这一年内,我国船舶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千万余吨,引导有技术和资金条件的船企逐渐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造船产能约500万吨,同时,为了响应国家对化解船舶行业过剩产能的要求,全国范围内停建了一批规划内的大型造船项目。2014年全国船舶行业一共淘汰、消化、整合、转移了近 2000万吨过剩产能。但是我国船舶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且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低迷的影响,我国船舶工业化解过剩产能问题仍然存有较大的空间。
二、船舶企业盈利困难
受全球经济复苏脚步放缓、世界范围内对船只的需求持续不振等不利因素的影响,2014年,新订购船只价格难以维持上涨的趋势,处于低位徘徊。此外,我国造船工人年均工资比2004年增长了2倍,对于劳动密集型的船舶工业来讲,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缩小我国船舶行业与日韩等船舶行业强国的成本优势,压缩企业盈利空间,同时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削弱了我国船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下跌对船舶工业的盈利也有不利影响。我国企业承接的海工装备订单普遍存在价格较低、首付款比率低、部分订单船东无租约等问题,在当前油价暴跌、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弃单的风险明显加大,直接增加了我国船舶企业的运营成本,影响船舶企业的盈利。同时,近几年以来,在船舶供应过剩情况下,商船新造订单量还是持续不断,主要是为了填补老龄船舶与亲环境船舶之间的更新需求。对于造船企业来说,亲环境船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但随着国际油价下跌,燃料用油的价格也随之下降,最终导致亲环境船舶需求量萎缩,船舶企业收入仍然主要靠常规船只,由技术附加值带来的利润也会减少。
由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船舶工业各个行业中利润下滑幅度最大的是船舶修理行业。国际航运市场的持续低迷,导致我国承接的船舶修理业务中大部分为打砂、换板、特涂等附加值不高的、单船修理工程量小的低端工程,而附加值较高的舵系、尾轴、机械工程等修理项目明显减少。我国修船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间往往采取低成本方式相互竞争,加之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这也导致了修船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高昂的融资成本是压缩我国船舶企业的盈利空间的另外一大因素。虽然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新出台的金融政策均朝着促使银行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方向努力,但是银行、地方政府等融资平台缺乏利率弹性,同时由于船舶行业产能过剩率大导致杠杆率偏高并且行业资金需求量巨大,导致船舶行业的融资成本非常高。虽然船舶行业新的融资方式的兴起,例如船舶融资租赁这种已经成为船舶行业名列第二的新兴融资方式,但目前船舶行业绝大部分融资金额仍旧来自银行、地方政府等融资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船舶制造业财务费用达到54.3亿元,同比增长29.1 %,高于主营业务收入17.7个百分点,并且未来一段时期内即将完工交付的船舶订单船价偏低,船舶行业整体盈利难将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按不同行业来看,目前船舶行业的盈利主要来自物流配套、资本运作、非船产品等业务,船舶产品生产业务利润已经非常低。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2014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多项决议,批准了数十份决议及通函,这些决议和通函在未来都将体现在船舶制造、流通等领域。其中多项国际新规则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强制执行,包括:《国际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GC规则)修正案、适用于SOLAS船舶的极地规则和客船提升分舱指数的相关研究等。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国际船舶市场竞争将上升到比量更比质的新高度,竞争将变得更加残酷。这就要求船舶企业加大产品设计和研发的投入,以科学方法调研和考察用户需求,并且在细节方面做到更好。而这些恰恰是我国船舶企业目前比较欠缺的,因此,我国船舶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船舶行业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发展的过程,而提升船舶配套产品本土化装船率是“质的提升”的关键指标,也是使我国成为造船强国的必然要求。我国船舶配套业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关键系统、设备等长期依赖进口,与日、韩等造船强国相比,关键部件的本土化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国船舶企业亟须开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研发投入,缩短新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加强船舶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研发力度,拓宽“产学研用”合作渠道,努力提高本土化装船率;完善全球售后服务体系,提升全球售后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