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动态

2015-08-30 21:36:19 江苏省企业技术改造协会 10

图片关键词



目  录

 

 

第一章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概述

一、我国软件产业规模

二、我国软件产业构成

三、我国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

四、我国软件产业区域分布

五、我国软件产业创新能力

六、我国软件从业人员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一)我国软件业人员分布结构

(二)在校生情况

(三)毕业生情况

七、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

(二)中央提出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

第二章  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  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

二、软件研发呈现多新优

三、出口业务出现负增长

四、骨干企业继续稳成长

第二节  江苏省软件产业特征分析

一、超高速度逐年放缓,中高速成新常态

二、全国占比基本稳定,骨干企业仍偏少

三、三驾马车奔速不均,优良结构不稳定

四、行业应用软件较强,基础软件有进步

五、新技术应用发展快,巨头品牌尚缺乏

六、软件出口颇具规模,离岸外包服务少

七、苏南地区集聚明显,苏中地区增长快

八、软件产业载体众多,发展特色在形成

第三节  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建设

一、着力营造政策环境

二、突出发展新兴业态

三、深入推进名城建设

四、加快培育园区特色

五、继续强化人才工作

六、扎实抓好服务支撑

第四节  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展望

一、继续推进我省软件产业转型发展

二、全力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

三、构建完善信息服务业体系... 33



增加值为247860亿元,同比

 

 

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动态

(2015)

 

 

软件是ICT产业的核心与灵魂,是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支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以下简称软件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已成为新一轮国际与地区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


第一章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概述


201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简称软件业)整体呈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收入增长有所放缓,产业结构和布局良性调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市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一、我国软件产业规模

据工信部统计年报,201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026亿元,同比增长21.7%,占电子信息行业比重达26.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06-201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见表1,规模增长见图1。

图片关键词

图1  2006-201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增长图(单位:亿元)

表1  2006-201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及比重表

单位:亿元(出口为亿美元)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

电子信息

产业

所占比重

%

软件出口与

服务外包

电子信息

产业出口

所占比重(%

2006

4800

47500

10.1

60.6

3640

1.7

2007

5834

56000

10.4

102.4

4595

2.2

2008

7573

63000

12.0

142.0

5218

2.7

2009

9513

60818

15.6

185.0

4757

3.9

2010

13364

78000

18

267.0

5912

4.5

2011

18849

93766

20.1

304.0

6612

5.6

2012

24794

109838

22.7

368.0

6980

5.27

2013

30587

123789

24.7

469.0

7807

6.01

2014

37026

140014

26.4

486.7

7897

6.16

 

二、我国软件产业构成

2014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兴起,我国软件产业正加快向网络化发展,全年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软件业务总收入的比重继续超过50%。2014年全国软件产品收入 12198.50亿元,同比增长23.51%;信息技术服务收入18711.09亿元,同比增长16.72%;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6116.83亿元,同比增长30.70%。软件业务收入三大类构成见图2。

图片关键词

图2  2014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图 

三、我国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年报统计,2014年我国软件业务出口收入487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增速明显放缓。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97.26亿美元,下降7.4%;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210.35亿美元。2006-2014年我国软件出口及增长情况见图3;2006-201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与出口比较见表2。

2014年,我国软件服务外包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服务外包产业逐步从规模快速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软件服务外包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服务外包合同金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二是累计吸纳大学生就业超过400万人,三是知识流程外包比重稳步提升,四是离岸业务以美欧港日为主,五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加深。

图片关键词

图3  2006-2014年我国软件出口情况增长图(单位:亿美元) 

表2  2006-2014年我国软件业规模与软件出口比较表

单位:亿元

国内市场

所占比重(%

软件出口

所占比重(%

产业总额

2006

4332

90.25

468

9.75

4800

2007

5107

87.54

727

12.46

5834

2008

6603

77.20

970

12.80

7573

2009

8255

86.78

1258

13.22

9513

2010

11602

86.82

1762

13.18

13364

2011

16553

89.63

1915

10.37

18468

2012

22509

90.78

2285

9.22

24794

2013

27547

90.06

3040

9.94

30587

2014

34055

91.98

2971

8.02

37026

四、我国软件产业区域分布

2014年,软件产业的聚集效应明显,中心城市成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主要聚集地。全国15个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10万亿元,同比增长21.39%。占全国比重57%。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以上的中心城市有深圳、南京、杭州、广州、成都、济南、沈阳、大连、青岛等9个城市。至2014年底,先后有南京、济南、成都、深圳、广州、上海、北京、杭州等8个“中国软件名城”,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16万亿元,占全国软件收入5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软件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75.2%、4.6%、10.6%和9.6%。中西部地区对软件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增长较快,总体比重较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有所下降,而东部地区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见图4。

图片关键词

图4  2014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区域分布结构图

五、我国软件产业创新能力

2014年我国新登记及延续登记软件产品47182件,同比增长17.8%。

据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统计,2014年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全年共登记218783件,首次突破20万件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3.12%,(见图5)登记量延续了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从软件著作权登记量排名上看,2014年位列全国前五位的地区仍然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按软件著作权登记增速排名,2014年位列全国前三位的地区依次为:宁夏、江西和重庆。

2014年,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取得新进展:83%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事业单位完成了软件正版化。企业软件正版化取得新突破:全国共有4112家企业列入年度完成软件正版化工作目标,3715家企业通过检查验收完成软件正版化。新出厂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的预装率连续8年持续提高,达到98.42%。


图片关键词

图5  2006-2014年我国软件著作权登记规模图

六、我国软件从业人员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2014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545.78万人,从业人员人均年薪为10.54万元。

(一)我国软件业人员分布结构

1.行业分布结构。我国软件从业人员中以从事IT服务的数量最多,占据了35.5%的比例,位居榜首;制造、交通、教育、电信、金融等领域的软件人才所占份额超过60%,说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详见图6。

图片关键词  

图6  我国软件从业人员行业分布结构图

2.学历结构。本科学历的软件人才以56.5%的比例占据首位,研究生学历占10.0%,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33.5%。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软件人才占整个行业从业人员比例超过66.5%,这一比例远高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说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3.职业分布结构。研发人员在整体软件人才业务结构中占据最大的份额,其比例接近一半,为48.7%,其次是市场推广及技术服务人员,所占比例达到23.2%,这说明软件业是一个对技术依赖性比较强的行业,从业人员技术实力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具体分布见图7。

图片关键词 

 

 

图7  我国软件从业人员职业分布结构图

4.年龄结构。当前,中国软件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整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超过六成的从业人员年纪不超过30岁,超过40岁的软件行业人员比例仅为3.4%。其中26-30岁的软件从业人员比例最高,达到40.4%,他们具备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经验,可以较好地将两者结合,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见图8。

图片关键词

图8  我国软件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图

(二)在校生情况

2014年全国软件及相关专业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2014年全国软件及相关专业在校生学历结构表

单位:人

学历

博士生

硕士生

本科生

专科生

合计

人数

14582

46983

2900966

1359050

4321561

所占比重(%

0.34

1.09

67.12

31.45

100

(三)毕业生情况

2014年全国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2014年全国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学历结构表

单位:人

学历

博士生

硕士生

本科生

专科生

合计

人数

1917

14314

662917

452274

1131422

所占比重(%

0.17

1.27

58.59

39.97

100

 

七、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

第一,首次提出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根据软件产业发展规律,明确政府与市场分工的边界,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策手段,为软件产业发展营造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

第二,系统提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要求更加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软件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以国家专项资金及软件名城和示范基地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撬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更多投入,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第三,提出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三中全会提出,要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要加强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发展路线图,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软件产业标准化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二)中央提出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会议强调,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这对软件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软件产业是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要制定全面的软件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研究支持软件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他们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软件企业、高端软件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

第一,软件正成为世界的核心和灵魂,是经济社会运行须臾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从全球范围来看,软件业不仅是整个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中增长最快速的产业,也是创新最活跃的行业。我们当前正处在“软件无处不在,软件定义世界”的时代。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驱动下,软件产业不断进化创新,软件定义芯片、软件定义硬件、软件定义服务、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服务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等新理念层出不穷,从科学实验、国防军事,到经济社会领域,特别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深度应用,软件正以跨界融合的新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逐步成为整个世界的核心和灵魂。

第二,软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从技术创新看,最大规模的市场和最复杂的需求正在孕育一大批创新的技术和产品。随着摩尔定律逐渐逼近物理极限,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大力推动下,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导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软件开始主导硬件和系统,芯片就是“固定的软件”,软件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信息通信技术市场,拥有全球最复杂的信息通信技术需求,无法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现有的技术和解决方案。阿里巴巴等企业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利用分布式架构和开源系统替代传统的集中式架构和商用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软件的技术架构正在发生体系性重构。近年来,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兴起,软件的技术架构加速向面向服务的架构和互联网化转变,国外知名软件企业都在积极谋求变革转型,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同样,国内的软件厂商为应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挑战,也在进行技术架构的体系性重构,如目前出现的“去IOE”化,需要应用一种新的技术架构和理念模式来支撑不断发展的海量数据服务需求。

第四,软件正在定义经济社会各领域业务运行的基本理念和模式。软件不再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工具,生产领域出现的“工业互联网”“工业4.0战略”等,消费领域涌现的打车软件、移动支付、移动微信、互联网金融等,都是软件技术与业务知识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结合,从而重新定义传统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表现。通过这种有机融合,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被重组,从而实现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五,平台化从商业模式上塑造了信息经济的新生态。从商业模式创新看,平台化正在塑造信息经济新生态。中国的百度、阿里、腾讯等企业,分别推出了百度搜索、淘宝、QQ和微信等技术和服务,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以软件和操作系统为核心,在搜索、电子商务、社交等领域建立了互联网平台,将产业链、技术链、生态链有机地协同整合,实现了协同创新和价值再造。

第二章  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  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情况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软件产业作为优先鼓励发展的产业,作为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点。2014年,江苏省软件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由软件大省向软件强省迈进的战略部署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推进软件产业再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一、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

2014年江苏省纳入软件产业年报统计的企业5314家,比上年增加774家,增加17.05%(江苏省近年纳入年报统计的软件产业企业数见图9,近年的企业数增加率见表5)。这一情况充分说明江苏各地在贯彻省委、省政府经济工作方针中,注重结构调整的重点,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培育和引进软件企业,取得显著的效果。2014年,江苏省软件产业从业人员数为105.01万人,比上年增加28.3万人,占全国的19.24%(具体见第七篇人才篇)。

据5314家企业统计, 2014年江苏省实现软件业务收入在上年突破5000亿元基础上,实现了再突破,一举越过6000亿元,上了新的台阶,达到6172.59亿元,居全国第一,(全国软件收入前5名见图10)与上年相比增长19.2%。(见表5)2014年江苏省软件收入占全国比重为16.67%,与上年略有下降;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为17.45%,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显示了在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内的地位正在上升。其中软件外包服务收入237.12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的3.84%。

图片关键词 

图9  江苏省软件业近年统计企业数 

表5  江苏省软件业近年统计企业数与软件收入增长率

年份

企业数(个)

增加率(%

软件业务收入

(亿元)

增长率(%

2005

939


320


2006

998

6.3

512

60.0

2007

1255

25.8

834

62.8

2008

1732

38.0

1201

44.1

2009

2432

40.4

1606

33.7

2010

2551

4.9

2293

42.8

2011

3366

31.9

3155

37.6

2012

4012

19.2

4167

32.1

2013

4540

13.2

5177

24.2

2014

5314

17.0

6173

19.2

  

 

图片关键词

图10  2014年全国软件收入前五名省市

二、软件研发呈现多新优

2014年,江苏省软件产业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在提高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方面成绩显著,对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业态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软件产品开发继续处于全国前列。全年有2157家企业新登记软件产品5404个,首次突破5000个,比上年增加了近千个,创历史最高水平,当年登记数排全国第三(见表6),历年登记软件数达到28279个。2014年全省共登记软件著作权37913件,排全国第四位,比上年增长56.57%。二是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从研发和登记的软件产品整体情况看,新技术受到企业重视,被广泛应用,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网络音视频产品、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高新技术领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软件产品。三是新一届省优秀软件产品奖(金慧奖)反映了新水平。2014年产生了第十二届金慧奖产品共34项,分布在16个细分领域,是这些领域质量好、市场广的优秀软件产品代表,最多的是政务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新领域包括了金融、云存储、智慧城市、运维服务等。迄今累计共有293个软件产品获得该奖,具体名单见第六篇产品篇。四是一批优秀项目集中反映了江苏软件业的水平。2014年入围省级专项支持的软件与云计算专项105个,相关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些成果分布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信息服务业及公共服务平台领域。具体见第六篇产品篇。 

表6  2014年部分省市软件产品登记数排名表



省市

北京

广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福建

登记数

8343

6437

5404

4674

3739

1496

名次

1

2

3

4

5

6



注:1.资料来源为各省市软件行业协会工作总结和中国双软认定网。

2.广东、浙江、福建省分别含深圳、宁波、厦门市数据。

三、出口业务出现负增长

据统计,2014年江苏省软件业务出口涉及企业382家,占全部统计企业数的7.19 %,同比减少72家,实现软件业务出口78.98亿美元,同比下降8.9%,是2007年以来首次负增长。近年软件业务出口额及增长率见表7。江苏省占全国软件业务出口达到16.23%,下降了2个百分点。在软件业务出口中,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51.92亿美元,软件服务外包出口8.23亿美元。按部规定2014年年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使用1∶6.1计算,全省软件出口收入占全部软件业务收入的7.8%,比上年下降2.92个百分点,说明软件业务出口对全省软件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这是与全球经济低迷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紧密相关的。据统计,2014年全省软件出口已退税额为14.54亿元,比上年少2.75亿元。

表7  江苏省近年软件业务出口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出口额

25.05

35.50

50.55

75.13

86.20

86.70

78.98

增长率(%

43.88

41.72

42.39

48.63

14.74

0.6

-8.9

四、骨干企业继续稳成长

2014年,江苏省继续把推进软件企业认定、扩大软件产业队伍与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提高软件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均取得了新的成绩。一是软件企业认定数创出新高。2014年新认定软件企业797家,全国排名第三位(见表8),比上年增加139家,增幅为21.10%,历年累计认定软件企业4957家。通过2013年度软件企业年审2010家。2014年度软件企业年审数将超过上年。二是企业资质管理有新发展(见表9)。2014年江苏省被工信部新认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20家,占当年认定数的三成,比例最高,连同当年年审通过的72家,至2014年底江苏共有92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占全国的19%,位于全国第二。2014年底江苏省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企业276家,比上年增加42家,其中一级13家、二级37家。已认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25家,其中甲级资质企业1家、乙级3家。三是骨干企业平稳成长。38家“十百千”亿级软件企业的培育工作继续推进。20家企业入围2013-2014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比上次增加67%,其中规模型11家、行业龙头型3家、出口型3家、IC设计企业3家。2014年省经信委在全省统筹组织宣贯活动,已有3家企业率先通过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符合性评估。进入2014年(第十三届)全国软件收入前百名的企业10家,创历史最高水平,软件收入377.7亿元,占全国百家的7.96%,比上年略有下降。江苏已有8家内资企业(集团)软件收入超过50亿元。经过评审,98家企业荣获2014-2015年江苏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称号,其中规模型36家、潜力型58家、出口型4家。四是特色企业的行业优势突出。江苏省重点在电力自动化、通信管理、智能交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如南瑞集团、金智科技、联创集团、三宝科技、华为科技、南京亚信、中兴软件、擎天科技、焦点科技、苏宁易购、苏州蜗牛、同程网、途牛网等知名企业,在国内同行业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五是新三板支持企业融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江苏软件业内首次有南京市6家、苏州市4家、无锡市2家共12家软件企业登上新三板,打开了对接资本市场的新通道,有利于实现几何级增长。主板上市软件企业仍有14家(见表10)。

表8  2014年部分省市软件企业认定数排名表

 

省市

北京

广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山东

认定数

1317

807

797

350

269

256

名次

1

2

3

4

5

6

 


注:1.资料来源为各省市软件行业协会工作总结和中国双软认定网。

2.北京市数据包含换证重新认定数。

3.广东、浙江、山东省分别含深圳、宁波、青岛市数据。

表9  2014年江苏省软件资质企业地区分布表

市别

资质





无锡市

常州市

扬州市

镇江市

泰州市

南通市

徐州市

宿迁市

淮安市

盐城市

连云港


软件企业认定累计总数

1737

1135

735

350

271

185

111

110

103

94

54

48

24

4957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16

31

42

1

1

1








92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企业

131

53

29

18

5

8

4

16

4


3

2

3

276

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13

1

5



1








20

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41

15

16

4

4

3

7

2

2



1

3

98

省软件企业技术中心

38

13

7

1

1

3

6


2


1

1

3

76

注:按软件企业认定累计总数多少排序。

表10(1)  江苏省软件企业上市一览表

代码

公司简称

所在证券交易所

600268

国电南自

上海证券交易所

600406

国电南瑞

上海证券交易所

002090

金智科技

深圳证券交易所

002104

恒宝科技

深圳证券交易所

002315

焦点科技

深圳证券交易所

002380

科远股份

深圳证券交易所

300165

天瑞仪器

深圳证券交易所

300209

天泽信息

深圳证券交易所

300339

润和软件

深圳证券交易所

300354

东华测试

深圳证券交易所

300356

光一科技

深圳证券交易所

08045.HK

南大苏富特

中国香港联交所

01708.HK

三宝科技

中国香港联交所

01297.HK

中国擎天

中国香港联交所

 

表10(2)  江苏省软件企业挂牌新三板一览表

代码

     

430681

南京芒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30794

南京奥派信息产业股份公司

831164

南京腾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831180

南京华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31543

江苏艾倍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31575

南京光辉互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830866

苏州工业园区凌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430610

江苏瀚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30575

苏州迈科网络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430531

苏州瑞翼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830942

无锡众志和达数据计算股份有限公司

430710

无锡创科源激光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节  江苏省软件产业特征分析


软件产业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国际化程度高的产业。江苏省具有发展软件产业所需的诸多自然条件,如科技教育实力较强、人才素质较高、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外向度较高。更为重要的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软件产业重点市的市委、市政府均高度重视,江苏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更趋完善。因此,“十一五”以来江苏软件产业发展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平衡的问题。

一、超高速度逐年放缓,中高速成新常态

江苏省软件产业自1999 年开始有不完整的统计数据,“十一五”以后,软件业务收入根据部统一规定进行统计。“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历年软件业务收入及增长速度见图11,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江苏软件业连续两年超高速增长,达到60%以上。2008年之后,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调整的影响,增速出现震荡,尤其是“十二五”以来4年,增速逐年放缓,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

图片关键词

图11  江苏省软件收入及增长速度(2006-2014)

 

二、全国占比基本稳定,骨干企业仍偏少

江苏省占全国软件产业的比重原先在10%以下,表11列出了2006-2014年江苏省软件收入与全国软件收入的比较,从中看出,“十一五”以来,这一比重逐年提高,近5年基本稳定在接近17%,到2014年为16.7%。占比情况也可见图12。在江苏省软件产业总体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也要看到骨干企业仍然偏少。江苏省入围2014年度(第十三届)中国软件收入前百名的企业有10家,但与北京、广东差距较大。入围2013-2014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20家,与江苏软件产业规模全国第一的状况不相称,做大做强任重道远。具体情况见第五篇企业篇。因此,江苏省把做大做强软件企业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多年来不懈努力,已有了改观。

表11  江苏省与全国软件收入比较表

年份

收入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全国软件收入

(亿元)

4801

5834

7573

9970

13589

18849

24794

30587

37026

江苏软件收入

(亿元)

512

834

1201

1606

2293

3155

4167

5177

6173

江苏占全国比重

%

10.7

14.3

15.9

16.1

16.9

16.7

16.8

16.9

16.7


 

 

图片关键词

图12  历年江苏省占全国软件收入比重图

三、三驾马车奔速不均,优良结构不稳定

江苏省软件业早几年的产业结构是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占据半壁江山,软件产品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比相对比较小,经过多年发展和调整,取得了成效,到2013年江苏软件产业的结构已呈现软件产品收入、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包含当年的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存储、IC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业务收入三驾马车齐头并进(31%、39%、30%)的良好局面。从2014年江苏省软件业务收入的三大类构成看(表12),虽然三大类软件收入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差距较大,尤其是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增幅超过全行业增速一倍,而其他两大类软件收入增速较小,业已形成的优良产业结构显得不够稳定,说明调整结构的任务是长期的,不可松懈。

江苏在全国各类软件业务收入中的排名及占比见表13。从中看出,江苏的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软件产品收入、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在国内排名分别为第一、二、三位,与上年比基本未变。这三项收入在国内同类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为36.61%、13.54%和12.19%,与上年比较,其中软件产品收入下降近3个百分点,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增加了3个百分点。

表12  2014年江苏省软件业务收入构成表

收入类别

业务收入(亿元)

增幅(%

占比(%

全部软件业务收入

6172.59

19.22

100

软件产品收入

1651.84

3.13

26.76

信息技术服务收入

2281.31

13.65

36.96

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

2239.44

42.80

36.28

 

表13  2014年江苏省各类软件业务收入国内排名及占比

收入类别

江苏软件收入

(亿元)

国内排名

占全国同类收入

比重%

软件产品收入

1651.84

2

13.54

信息技术服务收入

2281.31

3

12.19

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

2239.44

1

36.61

 

四、行业应用软件较强,基础软件有进步

从2014年江苏省软件业年报的第一大类,即软件产品收入中可以看出,软件企业开发的应用软件产品收入占绝对优势,达到55.35%,其中行业应用软件占到43.5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应用软件、信息安全产品、移动应用软件等。(详见第六篇产品篇第四章)江苏的电力、电信、金融财会、企业管理、交通等行业应用软件在国内也拥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电信计费、通信监管、地铁控制、电力保护、城市智能交通等10个大型系统集成软件,其单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前列。尤其是电力管理和控制软件、通信软件占全国市场份额较高,CATC-A100-A型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在国内相关市场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但也要看到,无论年报数据,还是金慧奖、软件产品登记,都反映江苏省行业应用软件较强,基础软件等其他几类软件产品仍较薄弱。近几年,江苏在基础软件领域也有不少进步,如Office办公系统 、Linux桌面操作系统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但是市场占有情况一般;起步不久的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已占据国内15%-20%的市场份额;大型通用实时数据库在国内电力领域市场份额已超过三分之一,并已进入工业自动化及物联网等应用领域。2014年基础软件收入比上年增加了38.4%,正在改变软件产品行业的内部结构。

五、新技术应用发展快,巨头品牌尚缺乏

随着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江苏省在应用新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方面发展很快。2014年江苏云计算收入1100亿元,与互联网相关的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约1300亿元,全省物联网产业收入2010亿元,在核心芯片、通信协议、协调处理、智能控制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江苏互联网平台运营有一定优势,在国内有影响的B2B、B2C平台,如中国制造网、苏宁易购、无锡买卖宝、淘常州、365地产家居网。江苏互联网内容服务基础较好,在网络游戏、网络音视频服务领域有一批企业初具规模,如苏州蜗牛数字科技公司、苏宁控股的PPTV聚力、无锡天脉聚源、央视国际网络(无锡);在接入网络服务方面南京教育网鑫、江苏邦宁科技、江苏电信分列前三名。江苏互联网融合服务方兴未艾,在国内排名前列的互联网旅游公司有途牛网、同程网,在教育、餐饮、广告及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渗透逐步加强,如中国绸都网、公路联网售票“畅途网”、教育平台“云高堂”、医疗平台“健康顾问”等。同时也要看到,江苏在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中,缺乏互联网思维,在发展观念、组织架构和模式创新方面还没有适应互联网化转型,因而缺少互联网巨头,江苏只有7家企业入网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列入前20位的只有2家。

六、软件出口颇具规模,离岸外包服务少

江苏省软件行业十分重视软件出口和外包服务,软件业务出口已颇具规模,早些年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近几年随着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增速放缓,2013年增幅收窄为0.6%,2014年首现负增长(见表7),软件业务出口达78.98亿美元,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的份额达到7.8%。2014年江苏软件出口收入的行业结构见图13。在江苏省软件业务出口中,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最多,达到519213万美元,占全部出口的65.74%;软件离岸外包服务82306万美元,占全部出口的10.42%,比上年有所上升,但份额仍然较少。

江苏省有软件出口业务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苏州、南京、常州、无锡,尤其是苏州市2014年软件业务出口占全省的近8成(见图14)。省内10个市有软件出口业务,比上年少1个市,同比出口额增减的市各有5个。软件出口中涉及软件外包服务出口和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分别有9个和8个市(见表14)。

江苏省软件业务出口市场比较广泛,2014年的出口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有20个以上,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从上年的9个增加为11个(见表15),中国台湾、美国和日本分列前三名。

图片关键词 

 

图13  2014年江苏省软件出口额行业构成情况

 

图片关键词

 

图14  2014年江苏省软件出口额地区分布情况 

表14  2014年江苏省各市软件出口业务分类表

单位:万美元

城市

软件出口

其中

外包服务出口

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

苏州市

621475

19574

464903

南京市

68042

41961

20871

常州市

44354

8580

14885

无锡市

38895

8384

11560

南通市

14687

2296

6563

镇江市

1786

1124

326

宿迁市

324

324

0

扬州市

105

0

65

盐城市

51

46

0

徐州市

46

10

35

注:按各市的软件出口额从大到小排列。

表15  2014年江苏省软件业务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

单位:万美元

序号

出口目的地

出口额

序号

出口目的地

出口额

1

中国台湾

354774

9

英国

4479

2

美国

187503

10

印度

1563

3

日本

88510

11

南美洲其他国家

1372

4

韩国

32728

12

俄罗斯

841

5

德国

27060

13

巴西

627

6

西欧其他国家

16689

14

东欧其他国家

455

7

亚洲其他国家

14000

15

墨西哥

452

8

中国香港

4581

16

法国

349

注:按出口额从大到小的目的地国家与地区排列。

 

七、苏南地区集聚明显,苏中地区增长快

江苏软件产业的区域布局集聚非常明显。据2014年年报统计,宁、苏、锡、常、镇苏南5市合计的软件业企业数、从业人员数、软件业务收入、软件业务出口四项占全省比重分别为83.61%、95.84%、96.42%、98.07%,多年来已构成了以南京为龙头的国内独一无二的软件产业城市密集带。2014年各市软件产业情况见表16。值得注意的是,苏中和苏北8个市合计的2014年软件业企业数、从业人员数、软件业务收入、软件业务出口四项占全省比重,与上年比,前两项有所减少,但反映业绩的后两项继续悄悄增长。尤其是苏中的南通、扬州、泰州三市发展快,软件业务收入合计为181.89亿元,同比增长4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2倍,比较瞩目。2014年软件业务收入排名前7个市的发展情况见第三篇区域篇。进一步分析苏南5市软件产业结构发现(表17),苏南有的市软件产业规模不小,但产业结构并不理想,调整优化的任务较重。

 

 

 

表16  2014年江苏省各市软件业企业人员及收入统计汇总表

序号

市别

企业数

从业人员

软件业务收入

(万元)

软件业务出口     (万美元)

合计


5314

1050110

61725909

789765

1

南京

1833

540743

27414413

68042

2

苏州

909

234140

15170714

621475

3

无锡

1127

155114

8827563

38895

4

镇江

168

26656

4098260

1786

5

常州

406

49775

4003477

44354

6

南通

267

17361

831444

14687

7

扬州

205

7660

559729

105

8

泰州

99

9136

427726

0

9

盐城

42

2501

126552

51

10

徐州

48

2346

114179

46

11

宿迁

161

2855

85928

324

12

淮安

36

1218

43275

0

13

连云港

13

605

22651

0

注:按各市的软件业务收入从大到小排列。 

表17  2014年苏南五市软件收入结构表

城市

软件业务收入

(万元)

软件产品收入

信息技术服务收入

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

金额

(万元)

占本市

软件收入

比重(%

金额

(万元)

占本市

软件收入

比重(%

金额

(万元)

占本市

软件收入

比重(%

南京市

27414413

9199089

33.56

14946763

54.52

3268560

11.92

苏州市

15170714

1301144

8.58

1995505

13.15

11874064

78.27

无锡市

8827563

1553802

17.60

3742593

42.40

3531168

40.00

镇江市

4098260

2280799

55.65

651985

15.91

1165476

28.44

常州市

4003477

1053577

26.32

877776

21.93

2072124

51.76

注:按各市软件业务收入从大到小排列。

 

八、软件产业载体众多,发展特色在形成

江苏省有5个国家级软件园、26个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简称省级软件园)是江苏软件产业的主要载体。2014年这些国家和省级软件园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072亿元,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的49.76%。与中关村软件园等相比,江苏的软件园在园区品牌形象、著名软件企业家聚集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从近几年发展情况看,园区品牌形象正在形成,最为突出的是南京市在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过程中,着力打造“名园”,形成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引起国内外业界的高度关注。2014年省级软件园在特色发展方面也有新进展。省经信委根据全省发展规划,在省级以上软件园中首批确定了5个园区的优先发展特色产业方向和4个园区的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方向,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矿山信息技术服务、基于北斗的信息技术服务、医药信息服务、游戏动漫等7个特色产业定位。(具体情况见第四篇园区篇)与此同时,省内各市软件产业同质化现象已有所改变,各地的特色开始呈现。从苏南3个建设或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城市看,南京市围绕重点发展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继续把电力自动化、通信、智能交通三个软件产业着力打造成全国领先、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板块,并在移动互联网、未来网络和北斗卫星应用、云计算、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方面也势头正健。苏州市在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和软件技术平台服务方面较有影响力,行业应用在政务、交通、金融、教育方面颇有建树。无锡市尤其在打造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智慧无锡、物联网、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和IC设计产业方面动力十足。


第三节  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建设


江苏省软件产业的发展始终得到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江苏软件企业调研指导工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使企业深受鼓舞。2014年,江苏省各地和省各级主管部门继续创新发展工作举措,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江苏继续成为软件业乐于投资的热土、软件产业蓬勃发展的沃土。

一、着力营造政策环境

2014年,江苏省在大力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同时,进一步着力营造政策环境,推动软件等新兴产业的变革发展。一是省委召开互联网经济座谈会,提出主动顺应大势、积极抢抓机遇,把互联网经济放在战略全局来谋划、推动。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鲜明的导向和指向,包括对大数据、云计算等重要依托的统筹和布局;要加强对重点问题研究,重点谋划互联网领军企业培育、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嫁接、软件产业转型、物联网发展、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等,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和创新点,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突破。会后,省委、省政府组织省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进一步调查研究,着手制定江苏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意见(2015年4月已出台)。二是省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意见,2014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呈现了新的发展环境和更大的市场空间。三是召开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大会,工信部杨学山副部长、江苏省史和平副省长出席讲话。会议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围绕江苏软件产业发展关键和重点,部署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措施,使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四是继续部省合作,支持南京市建设成为全国有示范意义的中国软件名城,支持无锡、苏州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江苏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五是认真落实各项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经过严格评审,入围2014年度省级专项支持的软件和云计算项目、企业信息化提升项目共152项。省经信委、省软件行业协会认真做好软件产品增值税和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宣传和双软认定工作,为税收部门兑现政策提供证明依据,全年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近30亿元,软件企业所得税减免6.44亿元,从资金上帮助企业提升创新和产业化能力。江苏省历年制定的与软件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划、意见见表18。

表18  江苏省软件产业政策法规规划意见名称一览表

制定单位

日期

文号

政策法规名称

省人民政府

2001.1.22

苏政发[2001]26

省政府批转江苏软件园管委会关于江苏软件园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省人民政府

2001.4.9

苏政发[2001]59

江苏省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省政府办公厅

2002.12.3

苏政办发[2002]

130

关于印发江苏省软件及信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江苏省

国家税务局

2003.12.4

苏国税发[2003]

241

关于明确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品有关增值税问题的通知

省财政厅、

省信息产业厅

2005.12.6

省财建[2005]126

关于印发《对通过CMM/CMMI评估的软件企业实行奖励的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

国家税务局

2005.12.24

苏国税发(2005)

276

关于进一步落实软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省人大常委会

2007.5.30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35

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

省人民政府

2008.4.22

苏政发[2008]37

关于印发江苏省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省财政厅、

省信息产业厅

2008.12.17

苏财建[2008]51

关于印发《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软件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省政府办公厅

2010.4.10

苏政办发[2010]40

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江苏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的通知

省经信委

2010.7.5

苏经信软件[2010]471

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10--2012

省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地方税务局

2010.7.21

苏经信办[2010]513

关于进一步落实推进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意见

省人大常委会

2011.9.23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

公告第90

江苏省信息化条例

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国家税务局

2011.11.2

省财税[2011]34

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国家税务局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省经信委

2012.3.20

苏经信软件[2012]219

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省人民政府

2013.6.17

苏政发[2013]72

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实施意见

省人民政府

2013.12.31

苏政发[2013]168

关于促进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

省人民政府

办公厅

2014.7.21

苏政办发[2014]60

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

2014.9.29

苏政发[2014]103

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

省人民政府

办公厅

2014.9.29

苏政办发[2014]77

关于印发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的通知

省人民政府

办公厅

2014.10.22

苏政办发[2014]87

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5.4.24

苏发[2015]13

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意见

 

二、突出发展新兴业态

2014年,江苏省软件产业突出发展新技术、新业态。首先是加强规划引领。省经信委组织编制了《江苏省云计算与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江苏移动互联网服务业发展重点研究》《江苏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对全省相关专业领域现状和问题作深刻分析,工作中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其次是加大创新投入。骨干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互联网等新产业应用领域发力创新,目前全省有76个省级软件企业技术中心,分布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网络信息服务、智能制造业、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等领域,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全省软件新业态的发展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名单见第五篇企业篇)。第三是创新科技机制。在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同时,紧紧围绕新技术、新应用,广泛聚集产学研等创新资源,实现重大产业技术突破,提高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和产业创新效率。2014年省经信委批准挂牌了两批共46个由骨干企业牵头、院校所参与的企业联合研发中心,基本都属于新技术、新业态领域,如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更多的是参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装备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气象、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等等,有的中心运作已经比较成熟,推进了新领域软件服务模式和新业态的形成。(名单见表19)第四是抓紧引进培育。江苏各地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主动抓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龙头,打造新型产业集群。如南京市通过引进和培育,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卫星应用等几个重点领域的产业集群建设上已有明显成效。无锡市积极推进云计算、智慧城市、大数据设备及系统、船舶电子及系统、移动互联的产业集群建设。常州市的云计算产业、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智能工业产业集群逐渐彰显。

表19  江苏省信息产业企业联合研发创新中心名单

序号

企业联合研发创新中心名称

牵头单位

第一批

1

智能工业与机器人

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

大数据技术

江苏瑞中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3

基于北斗应用车联网

南京联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

信息安全

南京新模式软件集成有限公司

5

RFID技术

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

安全智能工业控制

南大傲拓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7

海洋工程与船舶电子装备

江苏远望神州软件有限公司

8

国产电子文档

江苏南大苏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

绿色节能信息技术

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

10

透明云计算

江苏卓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

国产嵌入式芯片

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

12

国产服务器CPU

苏州中晟宏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3

智能汽车

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4

穿戴式医疗电子与健康云

南京久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5

互联网服务

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6

智能交通

南京多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7

智慧城市

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

智慧安保

南京杰迈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19

MEMS传感器

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

互联网流量及数据分析

苏州迈科网络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1

智能气象

南京信大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2

大数据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23

智慧农业

江苏宁供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24

智慧城市工程

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25

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

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26

医疗电子及物联网应用

徐州雷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27

新媒体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28

智能电网

南京易司拓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9

交互式智能语音系统

江苏南大电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30

可重构系统芯片

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

第二批

1

北斗卫星应用

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2

智能制造装备

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

3

LTE-北斗车联网融合终端

无锡鹏讯科技有限公司

4

数字化家庭与智慧社区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

5

物联网应用云服务

南京斯坦德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

智慧城市百姓生活应用

江苏晓山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7

轨道交通控制技术及应用

江苏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

航空工业系统设计与仿真

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9

智能激光应用

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10

汽车专用电子标识及系统应用

江苏蓝深远望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11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

南京天溯自动化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12

重资产流程型行业工业4.0

南京朗坤软件有限公司

13

北斗车载导航多媒体信息终端

江苏北斗星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14

企业数字化集成与应用

江苏蓝创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15

智能制造系统及应用

江苏海宝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6

城市感知云

苏州恒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三、深入推进名城建设

建设和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是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2014年该项工作深入向前推进。南京市继续高标准推进软件名城建设,认真抓好名园、名企、名品、名人、名展“五名”工程,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741亿元,占全国的7.4%。省经信委组织无锡市、苏州市赴工信部专题汇报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形成部省市共同推进的合作意见。无锡市稳步推进名城创建工作,完善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出台软件名园、名品、名企的认定管理办法,通过示范引领,推进产业整体发展。苏州市制定创建工作方案、评价标准、协调工作机制,召开了软件名城创建工作推进会,市长周乃翔到会讲话,会议下达了创建软件名城工作的指标任务分解表,出台了市级软件园、人才培训基地、优秀软件产品的认定办法,使创建工作得到扎实推进。

四、加快培育园区特色

江苏省有5个国家级软件园,另有26个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名单见表20)为了进一步引导软件园升级,避免同质化,突出特色方向,省经信委2014年开展了软件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的评定工作。各省级以上软件园在继续抓紧招商引资、创新服务的同时,加快建设特色产业,是软件园区发展工作的一个特点。当年确定优先发展的有中国(南京)软件谷移动互联网、(南京)徐庄软件园电子商务服务、无锡软件园云计算、徐州软件园矿山信息技术服务和常州市创意产业基地电子商务服务。培育发展的是南京软件园基于北斗的信息技术服务、(南京)新城科技园游戏动漫、江苏软件园云计算、泰州数据产业园医药行业应用软件。在省专项资金安排时对9个软件园区的15个特色产业集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2014年各省级以上软件园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更加注重园区的产业孵化功能,并各自推出举措。譬如,中国(南京)软件谷建了“高成长种子库”,江苏软件园成立了中国首个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无锡软件园建立了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基地,南京软件园在西区建了孵鹰大厦,苏州国际科技园成功引入11家孵化器。这些软件园区的孵化基地成功引爆了新的产业增长点。省级以上软件园具体发展情况见第四篇园区篇。

表20  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名单

序号

   

1

中国(南京)软件谷

2

南京徐庄软件产业基地

3

昆山软件园

4

南京新城科技园

5

扬州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6

江阴高新技术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

7

淮安软件园

8

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

9

南通软件园

10

泰州数据产业园

11

镇江软件园

12

无锡山水城(江苏基础软件产业园)

13

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

14

宿迁软件园/宿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

15

江苏海安软件科技园

16

如皋软件园

17

沭阳软件产业园

18

盐城国际软件园

19

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江苏软件外包产业园)

20

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

21

常州信息产业园

22

徐州软件园

23

连云港开发区软件园

24

南通国际软件园

25

大丰国际软件园

26

无锡惠山软件外包园

 

五、继续强化人才工作

2014年,江苏省经信委继续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从培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到引进高级人才和优秀大学生等多方面扎实开展工作,均取得实效。并逐渐在业内形成了几个服务品牌,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积极承办工信部、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吸引全国600多所高校共2335支队伍1万余人参赛。这项赛事有效搭建了产学合作创新平台,开创了软件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新模式,已经形成明显的品牌效应。二是继续与省委组织部合作遴选江苏省创新团队,对4个软件企业引进的高水平团队给予支持,全行业累计已达24个。这些团队在新兴产业领域达到了世界或国内先进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重要的创新地位和影响,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和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对江苏软件行业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挥着积极作用。三是继续与省人才办推进江苏软件产业“育鹰”计划,分别在清华、南通、镇江举办4期高研班,共对200位重点软企高管进行短期培训,内容涉及两化融合、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因连续4年“育鹰”,已在业内有了较好口碑。四是继续开展架构师和项目经理的公益培训,有近百名学员参加。多年来的这项培训为骨干软件企业培养和储备了一批精技术、善管理、思维开阔的高素质人才。五是继续在全国重点院校设立“江苏软件奖学金”,省内50多家软件企业赴全国9个城市众多院校开展“爱英之旅”,来自全国25所重点高校的5000名学生到达现场参与招聘活动。六是继续发挥25家省级软件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部分培训业绩优秀的基地获得省级软件专项的奖励。人才培训基地名单见表21。

 

表21  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名单

   

1

江苏苏微软件人才培训中心

2

南京金陵软件教育培训学院

3

南京网博计算机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南京软件园外包服务人才培训平台)

4

南京信息管理学院

5

无锡软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6

无锡市安艾艾迪服务外包培训学校

7

苏州软件园培训中心有限公司

8

苏州索迪培训中心

9

昆山安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10

镇江京江软件园有限公司

11

南通软件园有限公司

12

南师大泰州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13

宿迁市蓝鸟软件培训学校

14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

15

东南大学软件学院

16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7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8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9

苏州市风云软件职业培训学校

20

常熟理工学院

21

盐城市惠众教育学校

22

南京新华电脑专修学院

23

南京雨花台区苏软人才培训中心

24

如皋青软实训软件培训中心

25

徐州市英才教育培训中心


六、扎实抓好服务

2014年,江苏省软件产业省级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形成了公共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产业组织体系、研发创新体系等,服务的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一)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多手段提供产业动态信息服务。省经信委编印发放和网上发布《江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服务手册》,使各项政策和服务工作流程全部公开透明。利用“江苏软件”微信公众平台、“江苏软件政企通”手机应用程序正式发布产业信息,深受企业欢迎。二是部、省多方投资共建江苏虚拟软件园。这是国家级软件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有SaaS服务、软件测试服务、外包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工业设计服务、云应用、物联网应用等10大专业服务子平台,辐射省内13个市的21个软件园区,提供近千项产品和服务,累计服务企业2000多家,用户超过8万个。江苏虚拟软件园和江苏省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建设的江苏软件搜索网,为软件企业与信息化用户之间搭建桥梁,2014年9月之后,网站从大量政府招标中经专业筛选提供软件与服务采购信息900多条,并提供各行业信息化新的应用导向信息300条,到年底分别获2万次点击。三是南京软件博览会。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博览会,展会以“软件与信息消费”为主题,规模达10万平方米,1131家企业参展,观众超过10万人次,继续保持同类展会国内领先,共签约85个项目,总投资达283亿元。

(二)人才服务体系。该体系主要由省软件产业人才基金会、分布各地的省级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等组成。体系开展工作情况见本章节的“五、继续强化人才工作”,具体情况见第七篇人才篇第二章。

(三)产业组织体系。江苏组织了12个软件产业联盟,搭建联盟成员优秀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实现抱团发展。2014年联盟携手参展南京软博会,突出展示了合作和创新两大主题;联盟积极参与曙光计划410工程,组织企业牵头组建企业联合研发创新中心;联盟内部还举办交流活动,为成员单位服务。联盟及秘书长单位见表22。

 

表22  江苏省软件产业联盟及秘书长单位

序号

联盟名称

秘书长单位

1

江苏省软件产业园合作发展联盟

江苏虚拟软件园有限公司

2

江苏省数据库产业联盟

江苏瑞中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3

江苏省传感网产业联盟

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

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服务联盟

江苏欧索软件有限公司

5

江苏省信息安全产业联盟

新模式软件集成有限公司

6

江苏省互联网服务产业联盟

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

江苏软件外包服务产业联盟

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8

江苏省国产芯片与软件产业联盟

江苏中科梦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9

江苏省海洋工程及船舶信息技术应用产业联盟

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

10

江苏省智能工业联盟

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

江苏省智慧城市信息产业联盟

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江苏省云计算产业联盟

南京联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四)研发创新体系。江苏省软件产业省级研发创新体系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省经信委开展了省级软件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累计三批已认定7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主要分布在11个领域。二是省经信委组织省内一批重点骨干软件企业联合成立了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并于2012年设立了江苏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发展基金会和创业成果孵化中心。三是2013年省经信委又批准组建了江苏产业技术国际研究院,该院由5家上市公司和数十家江苏骨干企业出资组建,在美国设立了江苏产业技术美国(硅谷)研究院,与美国6所最著名大学建立起联合创新研发、成果孵化、项目投资与国际人才培训的战略合作,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推动江苏软件产业发展。四是在实施“曙光410工程”时,2014年由江苏产业技术国际研究院和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发起成立江苏省信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围绕重大应用领域,引导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高校研究所,成立企业联合研发创新中心,当年挂牌了46个中心,研发攻克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成果产业化。

第四节  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展望

当前,世界正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软件定义世界”正成为各方共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工业互联网方兴未艾,引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产业变革。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

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世界和我国新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已经提出了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宽带江苏、智慧江苏、制造强省等计划意见。省经信委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的目标,以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创新驱动、整合发展为动力,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软件产业由大省向强省跨越。为此,省经信委制定了2015年软件产业转型发展的工作计划,提出要以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继续推进软件产业向服务化、网络化、平台化转型发展,全力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完善信息服务业体系,务实推动云计算与大数据发展,全年力争实现软件业务收入7400亿元,其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比达到40%,云计算发展规模达到1600亿元,增长30%左右。

一、继续推进我省软件产业转型发展

(一)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全年组织5期“育鹰”计划培训班,新开2期“北创营”特训班,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综合素质优异的软件企业家,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思维,成为转型升级的有力推动者。组织第四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推动我省软件企业深入参与,为我省软件产业发展网罗全球优秀技术人才。强化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的引进与培养,支持一批软件和互联网“双创团队”。激发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的活力,组织企业家俱乐部、大讲堂、“爱英之旅”、网上公益培训等活动。

(二)鼓励自主创新。按照发展软件产业“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要求,加快云计算、大数据行业标准和其他重要技术标准的制定,全力支持在体系架构、元数据定义、接口规范、服务质量、数据安全、评估认证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我省优势企业要加强深层次合作,联合研发创新,突破平台技术、虚拟化技术、资源管理技术、大数据存储技术、并行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核心技术,推进软硬融合创新,形成一批行业应用创新解决方案,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全年新增认定20个企业联合研发中心、20个软件企业技术中心。

(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抢抓智慧江苏建设和特色电子商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的机遇,推动重大项目及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完成一批特色云服务平台建设并推广应用。宣传信息服务应用优秀案例,统筹云计算中心合理布局与利用,优选推荐重点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重点支持。鼓励省内优势行业骨干企业跨界思维、融合创新,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互动、兼并重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模式新颖、品牌知名度高、影响带动性强的骨干龙头企业。

(四)为各行各业提供应用服务。鼓励软件企业深入研究传统工业、农业、商业企业,帮助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业务模式。支持企业围绕生产经营、政务治理、民生服务的应用需求,加快软件服务与云计算、大数据、网络运营的深度融合、集成创新,推出先进、实用的解决方案。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开展信息安全、性能指标、服务指标等方面监督检验和检测认证工作。发挥云端服务的优势,搭建云计算与大数据企业与传统企业对接平台,促进云计算服务与大数据分析在中小企业的广泛应用,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应用示范,让用户理解和接受网络化服务化转型的成果。上下半年各组织一次信息服务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对接交流活动。

(五)加强跟踪分析产业新动态。调整建立适应信息服务业发展新形势并与国家相衔接的运行分析体系,重点对互联网产业、云计算与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嵌入式软件等方向完善强化监测分析,尽力把握新形势和新情况。

二、全力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

(一)加强互联网产业载体建设。依托省级软件园和产业集聚区,省市合作共建10个互联网特色产业园,加快互联网产业发展要素和骨干企业在特色园区的集聚。依托省内重点院校,合作共建10-20个省级互联网众创园,开展创业训练,孵化创业项目。对认定的互联网特色产业园和互联网众创园,委专项资金给予切块支持。建设面向全省的互联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汇集创业人才、创投企业、创业项目、行业专家等资源,实现线上申请与评测、线下辅导和培训等功能,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人才、孵化等线上线下同步服务。

(二)加快移动互联网发展。引导传统互联网企业加快向移动互联网领域渗透,在车联网、智能家居、互联网金融、教育、健康、媒体等领域实现新突破。鼓励省内企业瞄准消费互联网细分领域,加大挖掘深度,有效占领本地生活服务入口。基于入口加快各类大数据的积淀,连接和集成大量周边服务,加快形成丰富的上下游协同合作的互联网产业生态链。鼓励企业发展虚拟物品交易、社区互动交流、网络游戏及数字娱乐等新兴服务,努力形成良性互动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生态圈。

(三)抢抓产业互联网先机。充分发挥我省工业优势,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抢占信用、金融、物流、安全、大数据分析等产业互联网入口,率先开展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创新,提前布局互联网蓝海领域,形成产业互联网先发优势。顺应软件与硬件融合发展的潮流,围绕产业互联网发展急需的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充分融入移动计算、云计算、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研发创新一批智能硬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积极参与两化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企业综合应用CPS、工业互联网、虚拟制造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生产系统。主动对接我委智能制造专项工作,积极为智慧车间、智慧工厂、智慧企业建设提供软件服务与信息技术支撑。

(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调查研究,推动出台我省加快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争取设立市场化运作的互联网产业投资基金,优化产业政策与投融资环境。联合多种媒体,充分发挥地方主管部门、产业园、骨干企业、投资机构、创业群体的资源和积极性,精心策划组织面向全国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对参赛企业和团队提供创业政策、创业融资、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业培训,对获奖项目在江苏落地的,由专项资金给予奖励。鼓励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众创空间举办创新产品与创业经验分享等活动,成为省内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对接、沟通的交流平台。鼓励省内城市主办或承办互联网产业高层次学术会议和产业论坛等。

三、构建完善信息服务业体系

(一)加强规划引导。通过广泛调查研讨,完成《江苏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重点课题,明确我省信息服务业体系架构,提出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具体举措。出台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的具体办法,优化市场环境,明确推进举措,加快实施重点任务。

(二)推进标准建设。着力推动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和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推广。对通过ITSS标准符合性评估,快速有效地提高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或国企的生产效益的企业进行标准应用示范企业认定,对其经第三方测评结果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服务项目予以补贴奖励。继续开展ITSS应用推广培训活动。

(三)深化载体服务。继续推进软件园区聚焦发展以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产业,认定第二批省级软件园特色产业方向。支持面向特色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对纳入支持领域的园区特色化公共服务平台、特色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支持。

 

 



 




025-8320 9516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